分享

一文读懂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仔细判断再用药

 益寿堂999 2020-03-14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是正邪相争或阴阳失调的结果,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正常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昼夜波动幅度不超过1℃。到底多少度是发热呢?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鉴别

中医看来,发热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01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或疫毒而出现发热的一类病证,发病急,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常伴恶寒、面红、烦渴、头痛、鼻塞、脉浮证。

临床中,明确其发展过程中,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明确其证型,我们以叶天士创立的温病辨证为例,严格把握症状。

卫分证,发热、恶寒、汗不多、兼咽微痛、咳嗽、头痛。

气分证,壮热、汗多、尿赤、头晕头痛、腹胀、疲乏。

邪入营血,身热夜甚、心烦、神志不清、舌红绛。

02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因情志、饮食、劳倦等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引起的发热,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不高等证。

临床中,诊断可根据症状辨别病位所在的脏腑。情志而起的发热,伴胸胁胀痛、口苦口干,病位在肝;劳倦而起的发热,伴乏力自汗、食少便溏或食后腹胀,病位在脾胃。

在辨别脏腑的同时,也应辨好虚实,确定时气虚、血虚还是痰湿、气郁。

发热来袭,该如何用药
01
外感发热用药

由于外感发热,热势较强,所以用药首先得清热解毒,以防久热生变,但在清热的时候需同时养阴、生津、调理脾胃。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卫、气、营、血为纲,灵活用药。邪在卫分,可用银翘散、桑菊饮等加减,清热发汗解表。邪在气分,不得滥用寒凉,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邪在营分,可用清营汤清热养阴生津。邪入血分,需要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可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

02
内伤发热用药

内伤发热,根据病位、虚实,灵活选药,在清热时,用药宜轻灵,攻补兼施,清热解毒凉血与养阴并举,加些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等。

内伤发热的病程一般较长,在用药时,应注意顾护正气,不能一发热就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的药,损伤正气。

加之内伤发热的患者有使用寒凉之品的习惯,其不仅会损伤脾胃、化燥伤阴,因此在用药上,也需要顾护脾胃,可以加山药、砂仁、白术、神曲等益气健脾、消食和胃之类。

甘温除大热也是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大用药特色,在临床中,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但对阴虚内热患者可联用青蒿、白薇、玄参,退热泻热、降火凉血。

三九协定方推荐

金银花10g(1袋) 连翘10g(1袋)

菊花6g(1袋) 桑叶10g(1袋)

薄荷6g(1袋) 柴胡6g(1袋)

芦根10g(1袋) 甘草3g(1袋)

黄芩10g(1袋) 蝉蜕6g(1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治疗: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对高热感冒和一般伤风、感冒低热均可加减使用。

发热患者的自我护理

发热的患者在用药的同时,生活上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护理,以更快的恢复。

1、在饮食上,不要吃肉类,也避免饮食过饱,热除后,应多吃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豆制品、新鲜果蔬。

2、多喝温热的水,多喝果汁以补充津液耗伤。

3、加强皮肤护理,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