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水,大禹的大变革时代||史记次元夏世代003

 楚士祥丁 2020-03-14

在《史记》次元里,洪水持续了很多年。这是先民的灾难,也成为禹不可回避的责任。

这让我们甚至以为,大禹只是一个水利官,一个工程专家,或者是十三年的实际业务的磨练,最终把他锻炼成一个专家型的领导者。他是实干型的领导,一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样子。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他有选择吗?

治水,大禹的大变革时代||史记次元夏世代003

003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治水,到了禹这一代,不仅事关万民,还带有微妙的政治含义。毕竟,禹接下来的是他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当然,同时背起来的还有他父亲留下的政治包袱。他的处境不像他父亲,尧当初任命鲧治水的时候,是摆着试试看的态度。不过,这一试就把命试没了。

禹不同,他接下这个任务时,应该是诚惶诚恐的。他清楚如果失败了,对他个人而言,结果将意味着什么。当然,万民的苦难也应该也是他的责任。他应该是带着这种复杂的情绪,上了一线,那是他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紧接合在一起的,治水也从此成为他无法回避的责任。英雄是怎么成为英雄的呢?也许,没有谁需要成为去承担苦难的英雄,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幸好,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成功了。这不是禹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很多人、很多民众参与了这场与自然灾难的较量,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民战争,在这十三年之中,他们应该和禹同甘共苦,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禹呢?他是这场人民战争的组织者,最终也成为让万民归附的带头大哥。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司马迁在《史记》次元里,也在证明恰恰是这十三年,禹为未来接掌天下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开创夏世代做足了准备。这不仅仅是好人品就能换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花了很长的篇幅,讲述禹在治水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也记录了他取得的伟大功绩。他就是给表率。

这一段记录从如何组织民力、分派工作、资源调配、以身作则说起,也没有会回避他个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司马迁在《史记》次元里,清晰地记录了父亲的死在禹内心留下的阴影,以及他对于失败的恐惧。因此,在整个五帝序列里,只有禹更接近人性。

记住,在《史记》次元里,禹是“过家门不敢入”,一个“敢”字,更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挣扎和内心戏。

在《史记》次元这段详细的记录里,司马迁记下了在禹的主持下,治水从哪里开始,疏通了哪些河道,开通了哪些山脉,仔细去读,那些熟悉的地理名词沿着这段记录的方位,完全可以勾勒出一份完整的九州图志。或者说,就是禹规划了九州,在他之前,这里地理名词都没存在过。那些熟悉的地理名词,不过是禹为山川河流命名而已。

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司马迁最后也做了总结:“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什么叫经天纬地呢?这个词也许只有用在禹身上,才算是准确的,其他的都是吹牛。

好了,似乎就是这样了,关于治水这件事,大禹最终完成了舜交给他的任务,因此也就有资格接受他的赏赐。后来,舜退位时把执政权传给了禹,而不是给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谁让禹功勋卓著,又有那么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呢?再说,业绩摆在那里呢。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是不是又过于简单了呢?

司马迁在《夏本纪》的这段记录里,恰恰记下了更重要的事实,治水的成功可能仅仅解决自然灾难给人类生活造成的苦难,但还不足以为开创一个新的世代做好准备。

我们还是很有必要细读《夏本纪》的这段记录,每一段司马迁都是有次序的,就像一张清晰的图表。只要按照每一段记录次序,稍稍留意就不难看出,通过治水,禹完成了整个统治区域的行政区域规划,并且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赋税制度,同时,连各地进贡的贡物都根据各地出产的不同,还有赋税的标准,都一并规定好了。这也暗含这一种自上而下的隶属关系。

好吧,禹十三年的努力已经不止治水那么简单了。这才是他设定的一个庞大的局,而且远远超出了“司空”这个主管土地资源和土木工程建设官员的职责。

我们更容易从地理空间上理解禹开通的江河湖泊,也很容易理解由此形成行政区域划分。这都可以理解为完成治水任务的必要延申。也可以说,没有超出治水的范畴。

但是,禹是一个优秀政治家。治水恰恰让他有机会把一整套完整的国家管理体系系统地落实下来。这哪里是治水啊,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经济改革,一改尧统治时代庸庸无为得过且过的统治局面。

因此,治水也可以看作是《史记》次元的第一代改革家推动了一次政治经济变革。历史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这是在舜主政的时代,禹主持的一场改革。禹就是那个改革家。

禹的工作做得很细,作为一个实务派,借助治水,禹连各地进贡的路线都设计好了。由哪里出发,陆路和水运怎么交接,经由那些河道抵达京城,每一点不是都记录得很清楚吗?这一点也是细思极恐的。

这种设计无疑也加强了帝国的统治力,帝国的统治触角可以得以更便捷地抵达原本无力触及到的区域。如果我们把《史记》次元的这个时期看成一个帝国的话,必然是这样的。

好了,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了,四境之内都可以安居乐业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国家的统治更加巩固,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华夏九州的势力范围也由此圈定了。

这是否还意味着,治水还意味着对外的征伐和征服呢?不过,在这段记录里,人们更愿意理解大家都是文明人。

“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十三年后,帝舜肯定禹的功绩,宣告于天下的不只是治水成功,而是天下“太平治”。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大概的意思是同时对天下宣布,你们都要好好听话,按照我说的办。

如果不呢?

史记次元夏时代,第3篇,坚持更新中

只在史记次元读史记,喜欢点赞。看过往,往前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