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鼎盛的大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文人士子们也心情低落,行文作诗往往清冷悲凉、虚无哀伤。有一位诗人却独树一帜,他虽然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不改铮铮傲骨,仍然满怀豪情,写下了许多潇洒动人、豪气冲天的诗篇,至今激励着失意之人。他就是被后人尊为“诗豪”的刘禹锡。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34岁正春风得意,却遭贬谪,诗人心中没有苦闷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却没有消沉,而是放声高歌。就连这个诸事不顺的秋天,在他看来也别有风味,《秋词二首》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常德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著名景点有宛若仙境的桃花源,充满神话色彩的仙女洞,“中国白鹭之乡”花岩溪等。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5年),在度过了十年的偏远贬斥生涯后,刘禹锡奉召回京。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今西安市南门外),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许多桃树,时值桃花盛开,有些老朋友邀刘禹锡去赏桃花。看到这些新栽的桃花,想起自己惨遭贬谪的不平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一些本不愿召回刘禹锡的大臣读到这首诗,开始细细琢磨里面的含意,认为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这下触怒了当权者,刘禹锡再次被贬到更远的播州担任刺史,幸得友人帮助,才改为连州刺史。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诗人飞驰想象,以清新的笔调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洞庭湖位于湖南长江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途经金陵时,看到这个已经王气散尽的六朝古都,唏嘘不已,写下了著名的“金陵五题”,其中的《乌衣巷》和《石头城》都是诗歌史上的名篇,尤以前者传播最广。乌衣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这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示身份尊贵,人称“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当时,恰逢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相见恨晚,把酒言欢。白居易听说了刘禹锡被贬的经历,潸然泪下,不禁感慨“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听了也是诗兴大发,当即和了这首诗。辗转江湖二十多年,亲友相继离世,自己也鬓发苍苍,但即便如此,刘禹锡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自己虽然已是“沉舟”和“病树”,但新人辈出,才是真正令人欣慰之处。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在回到东都洛阳后的第二年,刘禹锡回朝任主客郎中,再次游玩玄都观。种桃的道士已去世,当初的一片桃林已经荒败,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曾经打压他的那些官僚也不见了踪影。他写下这首诗向那些嘲笑他的人示威,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病逝,走完了其跌宕起伏、昂扬不屈的一生,享年71岁。纵观唐朝,像刘禹锡这样在政治上起起伏伏的不在少数,但像他这样不改初心,活出自己精气神的却只有刘禹锡一个。他是灿若繁星的唐朝诗人中的一位侠客,为整个唐诗增添了与众不同的冲天豪气!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