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追问孩子(幼儿园好不好?)、不要为孩子加餐、不要时送时断、不要打破孩子的生活规律、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感情(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12.亲子关系特征: 不可替代性、永久性、养育全面性性、亲情性、变化性。 13.亲子关系类型: 养育型、私有财产型、冲突型、泛爱型、亚平型。 14.奖励孩子原则: 多赞美鼓励,不要吝啬奖励孩子;鼓励的内容和气受奖励懂得行为相符;奖励要在好行动发生后立即施行,才有效果;奖励不要太滥,要通过善意的竞争才有意义;口头赞美的语句要具体;奖励要由外控逐渐引为内控,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不要错用奖励,要针对好的行为。 15.惩罚的原则: 惩罚并不等于体罚;要在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实施;惩罚的方式要公平,前后一致;对孩子的惩罚可以采取取消某些他们视为重要的东西的方式;不要拿生命有关的事来惩罚;惩罚孩子要让孩子明白你喜欢他,只是不喜欢他的不良行为,把人和事分开;惩罚应配合口头说明,让孩子明白自己被罚的原因;惩罚孩子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羞辱、贬损孩子、不要做出超出其年龄的要求。 16.亲子游戏要求: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开展孩子喜欢的游戏;坚持商定原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正确指导,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针对个性,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 17.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讲童话故事,然后香甜地在妈妈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安然入睡。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讲童话故事的角色变成了爸爸,而妈妈,却从家庭中消失了。爸爸告诉她:“每个人都是家中的天使。有一天啊,妈妈觉得这个家不再适合她了,于是,她就成了飞翔的天使,从这个家中飞走了。但你这个小天使还小,你还不能飞翔,所以只好留在家里,让爸爸保护你。”此后,这个小女孩快乐而又幸福地度过了她的快乐童年,走过来她的青春年华,成为一名大有作为的作家! 故事中的爸爸向孩子讲述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但他是用理智和机智为孩子编织了一个美丽又浪漫的童话。面对感情的破裂,父母不是当着孩子的面整天喋喋不休地互相指责、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面对离婚的实情,父亲也没有对女儿说出任何有损母亲形象的话,而是用“飞翔的天使”这么浪漫而又神圣的美好形象来形容已劳燕分飞的母亲……一个离别的故事在女孩那里蕴藏着温馨与甜蜜。 当然,她毕竟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母亲的无私关爱,她享受到的亲情是不够完整的。作为承担孩子教养责任的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为了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建立起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生活。 18.古人育儿“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同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予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能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胃脾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泣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19.如何批评孩子? (1)批评孩子要有一说一,就事论事,不可揭疮疤。 (2)家长可以保持沉默,让孩子的心理紧张,进而自己反思错误。 (3)用类似的错误行为暗示孩子的过失,不直接批评,保护孩子测自尊。 (4)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 孩子犯错误后,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必责备更有效: 发生了什么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你想要怎么做?你觉得这样能够解决吗?你决定怎么做?你希望我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 20.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局。 ——孙晓云 21.如何培养孩子动脑的良好习惯? 保留答案法:生活中,当孩子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做时,家长不要直接了当地把方法或答案告诉孩子。 启发法:如果孩子遇到的问题超出他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可以旁敲侧击地启发孩子,或给予恰当的指导。 实验法:如果孩子提出或遇到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跟他说清楚,可以指导他通过做实验来探究结果。 22.孩子游戏,家长的指导要“适当” 4岁的萱萱正在玩拼图,这个拼图可真不容易,由30各拼板拼成的一条毛毛虫,虽然上面有1-30的数字,也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可是对4岁的她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拼到一半,有两处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拼板,不过萱萱没有放弃,仍然在不断地寻找着。 看到萱萱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妈妈开始着急了,走上前去帮她找到那一块。 可是此时萱萱并没有提出她的困难,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妈妈的指导反而中断了萱萱的游戏,让萱萱失去了自己探索的机会,甚至会让她感到不成功。 因此,家长的指导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游戏过程,这个时候对萱萱的鼓励“宝宝找的真认真,一定可以找到的”,远远比成功的拼完更有价值。 23.人生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 24.家长要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 有一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在观赏植物,小明对一种植物产生了好奇心,于是便问老师:“老师,这种树叫什么树?”老师也不知道叫什么树,就对小明说:“对不起,老师也不知道。不过,你爸爸是植物学家,你可以回家问问你爸爸。”小明回家后,问了当植物学家的爸爸。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爸爸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明天你再去问问老师。”第二天,小明上学时,他爸爸特意交给小明一封信,说是带给老师的。老师接到信后,明白了家长的意图:老师已经查了有关资料,知道了这种树的名字了…… 这个故事里小明的父亲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树立了老师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都要这样做,因为老师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但家长要注意维护老师的形象,切记当着孩子的面贬低老师,要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议,积极支持、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对老师有不同意见或想法时,可以私下和老师沟通,争取达成共识。 25.家长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的策略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经常沟通。家长应该如何向老师提出意见而又不影响孩子呢?现在想向家长和老师推荐一下策略: (1)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采取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 (2)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时偶然所为。专家常提醒父母:“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以后、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 (3)即使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很占理,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对老师好的一面甲乙肯定。 (4)即使家长希望老师听听自己的意见,也不要伤老师的面子。教好的做法是先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认识家长的看法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的。 (5)不要不好意思而不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因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 (6)“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么会在幼儿园里调皮捣蛋呢?”所有家长对认为对孩子最了解。每当老师对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时,家长往往很不高兴。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不一样,这样的现象是经常发生大的。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的了解孩子。 (7)尽管家长有进行合作的诚意,但是老师是否会显出不愿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家长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必要时向园方或其他有关方面反映,以便及时干预。 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