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丘专栏 (1)| 宋广勤 | 母亲的大学

 香落尘外 2020-03-14

母亲的大学

文:宋广勤  & 图源:堆糖

母亲1927年出生于一个家庭殷实的农家。我的姥爷家有二十多亩地,喂有一犋牲口。家中还开有粉坊和油坊。姥爷姥娘都很能干,家里地里有很多农活,都是亲力亲为,他们是从不雇工的。母亲是家中的长女,她下面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所以,母亲从小就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许是姥爷重男轻女吧,让我的四个舅舅都上了学,偏偏不让母亲和小姨上学。在那个年代里,农村中有条件上学的也都是男孩子,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哪怕是地主家的女儿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人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女孩儿就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抛头露面。要谨遵三从四德。此时的农村,还有给女孩裹脚的陋习,谁家姑娘不裹脚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长大后是不好嫁人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母亲的脚也被裹成了“三寸金莲”。

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老人家却能认识一千多个汉字,其中包括多个繁体字,她能念报纸和通俗读物。这多亏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扫盲”运动,也得益于我父亲的耐心辅导(父亲当时是扫盲班的乡村教员)。听父亲讲,母亲对学文化非常用心,对读书识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上冬学(是扫盲班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主要在农闲时的冬季开课)时,总是去得最早,走得最晚。她不会就问,经常把学到的生字写在门上、墙上、桌柜等家俱上,家中凡是可写字的东西都成了她的学习用“纸”,她反复读写。用母亲自己的话说,学习文化,也要发扬老愚公的精神,每天挖山不止,日积月累,就会摘掉文盲的帽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的执着努力下,她被评为乡里的学文化标兵。由于母亲工作勤奋,劳动积极,表现突出,在1953年12月被评为沈丘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在去县城开会的那天,母亲坐上乡里的马车,戴上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在村口相送。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与乡亲们挥手道别。听母亲说,那场面比她结婚时风光多了。

可是到了1958年以后,由于集体劳动繁忙,家里人口增多,家务繁重,母亲再也无暇触碰她心爱的课本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母亲当年识的字,大多又“打道回府”了。她曾经幽默地对父亲说,“你以前教我的字,我又还给你了,差不多快还完了。”母亲的笑语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和惋惜之情啊!母亲曾多次对我说,她这辈子是被三座大山害苦了。我曾逗母亲说,是哪三座大山?“是帝官封呀!”母亲说,她这辈子有两大憾事,一是脚被裹坏了,二是没上过学。父母正是因为知道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无论生活再苦再难,也要让我们兄妹五个上学读书。在父母的教诲和鼓励下,我们兄妹几个都学有所成。我和大哥都当了老师,妹妹考上了公务员,三弟,四弟在外地自主创业,都发展得不错,也算是完成了父母的心愿吧!

如今,母亲年迈,自从父亲前年去世后,她老人家就跟着我们兄妹生活。但老人家闲不住,总是爱找活干。我在县城上班,哪有家务活让她老人家干呀。平时,也就让老人家干点择菜剥豆的活,母亲很失落,常爱犯困。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锻炼母亲的记忆力,我总是交给她一些“重要”任务:比如让她回忆村里的历史,人物,然后讲给我听;还给她找来了好多中小学课本语文,历史,生物,音乐,美朮之类,让她看。这些书中的字体比较大,插图多而精美,方便母亲“阅读”(其实,母亲主要是看书中的插图和找她认识的字)。我本想“糊弄”一下母亲,让她打发时间。谁知母亲却当了真。我有空时,她就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姥爷的家史,村里的陈年旧事等等,我忙时,母亲就看这些课本,她老人家看书还是那样认真,双手捧着课本,端坐在藤椅上,眼睛靠近课本,仔细端详。有时还问一两个字或插图的意思,妻见此情景开玩笑说:“瞧这老太太,读书多用功,还想跟她孙子pk学习哩!”我听后哈哈大笑:“咱娘这是在上老年大学哩!”

是的,母亲是在上她的老年大学。母亲虽然从小未上过学,但解放后,她和新中国千千万万个穷苦姐妹一样,政治上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获得了男女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改革开放后,又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母亲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她不愿做“睁眼瞎”(文盲的俗称),想在有生之年,多学习些文化,实现她年轻时的梦想。但母亲毕竟年事已高,眼神不好,记忆力体力也大不如前,我们兄妹五个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就不让她多看书。她还不乐意,常教导我们: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会落后。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老人家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真正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她自称是一个“大学迷”,见到孩童就鼓励他(她)好好学习,长大考大学,将来有出息。在她的精神鼓舞下,孙子孙女外孙都很争气,他们中有的考上了博士,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考上了大学,他们当中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有从事教育事业和其他行业的。今年,她的重孙子也该考大学了。如今的母亲,四世同堂,享受着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

母亲的刻苦学习除了激励子孙外,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记得前年元宵节的夜晚,母亲在大哥家过年,看到儿孙满堂的热闹场景,她即兴赋“诗”一首,称赞自己的孙子和孙媳:

春华秋丽比人能,生意做得顺水风。

亲戚邻居都称赞,今年更比去年红。

我夸母亲学习进步快,她老人家却说,这怎么可能呢?我是“裹足不前”啊!母亲语出惊人,我不禁给她竖起了大拇指。今年的春节,母亲在我家过年。当下正值新冠病毒肆虐之际,全国防控形势严峻,我有较多的机会陪伴母亲,和她老人家谈天说地。她和我谈起了鲁迅,还提及了徐悲鸿和《奔马图》。呵呵,真应该对母亲刮目相看了!母亲还告诉我,今年农历有两个春(即有两个立春节气),第一个立春前生的小孩仍属猪,立春(包括立春当天)后出生的才算属鼠;第二个立春日出生的又属牛了。今年经历三个属相,猪鼠牛,是好年成哩!母亲的这番高论,以前我未曾耳闻,又使我长了知识。这里我想借老人家的吉言,祝福全国人民早日战争“疫魔”,过上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

最近,母亲又爱上了写字,我给她找来了小黑板和粉笔,她高兴时就练上几个字,不会写的字就让我教她。她经常练的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毛主席、社会主义好、小徐庄、宋阁,还有亲人们的名字等。我见此情景,心头一颤,眼圈有些湿润,忽然感到母亲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她老人家不就是一所大学么?不就是一位孩子们至尊至爱的老师吗?在三八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当作礼物献给我最敬爱的母亲。

最后,告诉大家这位世纪老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她叫——徐公秀。

——2020年2月23日写于家中

#沈丘专栏主编:鹿斌(露白)

#副主编:刘彩珍,王倩倩

作者简介

宋广勤,河南沈丘人。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爱好写作,诗词朗诵。擅长写传统诗词,评论和散文等,有多篇作品在媒体上发表。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