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石爱萍  姥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姥姥28岁时,姥爷就去世了。听母亲说姥爷原本在村里教书,是一位知书达理的人。后来日本鬼子来村里扫荡时,悄悄离开了家乡。后来,一起外出的同乡传来消息,说姥爷在大连去世了。那位同乡没有告诉姥姥姥爷是怎么去世的,姥姥也没有问。听母亲说姥爷可能是参加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姥爷去世后,姥姥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曾有好心人劝姥姥趁年轻再找个人家,姥姥担心再组建家庭,两个女儿会跟着受委屈。最终下决心为了孩子再难也不嫁。好不容易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厄运却再次降临到姥姥身上,正值花季的大女儿又生病去世了。母亲出嫁后,姥姥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父亲母亲组建的家庭。姥姥家和父母的家相距约几里路,每天一大早姥姥就掂着小脚急匆匆地往我家赶,帮母亲看孩子、做针线、编苇席,忙活到天黑后再回到自己家,天天如此,不辞辛苦。听母亲说,父亲母亲刚成家那几年,日子穷没地方住,一家四口人借住在一户宽裕人家。姥姥想方设法讨来一些苇子,编了10张苇席,拿到集上卖了100元钱,帮助父母亲盖起了屋子安了家。在我的记忆中,姥姥很少流泪,也从未抱怨命运不公,她虽裹着小脚,却总是步履匆匆,忙个不停。不管多忙,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上身穿青灰色的大襟褂子或棉袄,瘦瘦的双腿裹在宽宽的裤子里,脚腕处用布条一层层裹起来,不足巴掌大的小脚上穿着白色的粗布袜子和黑色的布鞋。长长的头发挽成发髻梳到脑后,一丝乱发也没有。姥姥干活儿手脚麻利,编苇席比别人都快得多,地里的活儿家里的事儿,都被姥姥打理得井井有条。记得小时候,我们最盼着去姥姥家,每次去,姥姥都会拿出好吃的糖果给我们吃,有好吃的自己从来不舍得吃,都是给我们留着。姥姥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时,父亲主动把姥姥接到家中悉心照料,三位大姐姐小时候是姥姥帮忙带大的,和老人家的感情最深,在姥姥卧床不起的那段日子里,时常回来轮流陪伴和照料姥姥。姥姥去世时,我在外地,没能去送姥姥,一直心怀愧疚。18年过去了,姥姥垫着小脚急匆匆赶路的样子、姥姥盘着双腿坐在地上编席的样子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姥姥没走,她就住在我们心里。(再过几天就是姥姥的祭日了,谨以这篇文字来缅怀她老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