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鄱专栏 | 王渊富 | 二八大杠

 香落尘外 2020-03-14

文 :王渊富 / 图:堆糖








“二八大杠”不是别的东西,是老式“28”型自行车,因为车主架有一副三角型车杠,老百姓习惯称这款车为“二八大杠”。家里曾经有过一辆这样的自行车伴随着我成长,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物质比较匮乏的时候,买什么东西都要票。由于子女众多,家中贫寒,仅靠父亲一个人在工厂上班,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勤劳的母亲便在街边摆个水果摊,每日里风里来雨里去的,补贴家用。

为了方便出行与运货,父亲便央人从五交化公司购买了一辆“28”型永久牌自行车。高高大大的,黑色的车身,闪亮的车把,崭亮的轮轴,一转起来发出好听的“唰唰”声。

别看如今的人不把自行车看在眼里,当时可是家中的三大件之一,特牛的。自行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家庭小轿车,一家人宝贝得不得了。看着大人们骑着车,潇洒而行,少时的我只有羡慕的份,心里盼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跨车追风。




1



由于怕损坏,父亲不舍得让子女随便去骑。家里有车了,那时我刚读初中,个子比自行车高不了多少,总是好奇地去摸一摸,扶一扶,心里像猫抓一样。

暑假我从老家广丰读初中返回横峰,才有机会开始学骑自行车。那天,父亲兴致很高,说是要教我学骑车,我开心得差点跳起来。担心我身高够不着踏板,父亲找来扳手,细心地把坐垫调到最低处,以方便我骑行。

来到横峰中学的操场上(那时操场四周栽着高大的梧桐树,中间有两块水泥浇筑的篮球场,球场周边是砂石铺就的地面),父亲坐在后座上,两脚着地让我坐在坐垫上骑行。

大家可以在脑中,想想这样一个画面:一位略显瘦弱的少年,在前面骑车,后面坐着个人高马大的成年人,那种吃力、难受,没有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自行车怎么这么难骑?车子怎么这么重?这是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平日里看别人骑,都是一副轻松自如的样子。到了我这里,就不听使唤了啊。

“腰坐直,腿伸直,用力蹬。”父亲指挥着。

“手别乱动,扶稳。”

……

骑了几圈,父亲意识到自己的体重,影响到我的骑行。于是他离开了后座,改成用手扶后车架,帮助我骑行。我一下子,感觉骑行变得轻松起来。

如今回想起,那时广丰的舅舅个子也不高,大约1米6吧,每天清晨骑自行车,驮着一二百斤的蔬菜,到乡下去赶集。那份辛劳,那份坚持,是他后来能获得幸福生活的最大因由吧。

“转弯,转弯……”“身体不要乱倒。”父亲一边追着车,一边指点我。我的车技,飞快地提升着。当时不懂事,现在回想起来,人已中年的父亲,肯定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了。

骑了一会,父亲他偷偷地松开了手,让我自己在宽阔的操场上转圈。等我意识到父亲放手时,我已经独自骑行了大半个圈了。“别怕,大胆骑。”父亲鼓励的话语,远远传来。

一圈后,我想停下车,休息一会。车子怎么也不听话,“轰”的一声,车子倒了,我敏捷地跳到一边。唉,父亲忘记教我停车、下车的技巧了。

看到我人没事,父亲才把车给扶起来立好;又给我说了一通上下车注意事项后,才让我继续骑行。就这样,跌跌撞撞,我初步学会了骑自行车。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会不会的时候,是一个人对事情兴趣最浓的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那会,我的脑海里整天就想着学车。这不,趁午后父亲午休,冒着炎炎烈日,我偷偷地把车推到横峰中学操场去练习。

摔倒了,揉揉手掌,拍拍裤子,又接着练;汗水迷离了双眼,抬起手臂擦擦;本来就黑的小脸,晒得更黑了。此时,只有知了在绿荫中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时断时续的鸣叫似乎在为我加油打气。

不知疲倦,也不知道害怕。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中,我熟练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巧。父亲并不阻止我骑车,车有点小毛病在家就给修了。别说,老式自行车质量就是好,摔摔跌跌的也不坏,只是换过几个小零件。




2



能骑车了,当然要好好地显摆显摆。

有一回,母亲水果摊苹果卖断了货,急需补充。我当即赶到家中,推出车子,在姐姐的合作下把一箩筐苹果放在车后架上。那时候,苹果不像现在用纸箱包装,是用藤编的箩筐包装的。母亲常常跑市里的批发市场,十几二十筐的批发回来出售。前两年,遇到邻居龙龙,还一块说起在空苹果筐间捉迷藏的趣事。

粗略地用绳索捆绑后,我便上车送货。筐大,有些不稳,一路上提心吊胆的。半路上,担心筐子倒下来,我干脆学别人,一只手扶龙头,一只手扶框。好在摆摊的地方,离家里并不远,总算是平安抵达。

看到我个不高,帮大人做事,旁边做生意的人说,呦,你儿子真厉害。听了这话,我心里感觉比喝了蜂蜜水还甜。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特别懂事,放暑假有些人在自行车后座上绑一个木箱子,里面垫上棉被,到冷饮批发部弄一些白糖冰棒(本地人喊着白糖棒冰),到厂区、街道、郊区售卖,赚点差价。因为比较辛苦,卖棒冰的以男孩子居多。

卖棒冰这事,我并没有干过。偶尔提起,才知道妻子小时候做过;不过她不是骑车到处去售卖,是到火车站上去售卖的,听说生意还挺好的。

没去卖棒冰,当然要去找点别的事干干。受母亲的指点,让我去葡萄园批发葡萄,到街上来零售。于是,我从母亲那里借来本钱,一大清早就兴致勃勃地骑着车赶到九都葡萄园,去摘葡萄。那时候,葡萄园可是很少的,规模也没有如今这么大。九都葡萄园,就在现在的银珠亭过去一点点。

在园内,看我年纪小,热心的叔叔阿姨帮着挑串大的、红紫色的葡萄,装了一小筐。付过钱,赶紧往城里走,新鲜的葡萄品相好,卖得快,这是生意人的直觉。

到家里,拿上秤、方便袋以及零钱若干,在老革命招待所外面的绿荫里,支个小板凳,也不吆喝,静待顾客上门。由于葡萄是刚刚摘的,色泽亮丽,加之个大,小半天功夫,一筐葡萄就见底了。

数一数,赚了几块钱,一天都心情愉快。第二天,干劲就更足了。

当然,骑车也不总是开心的回忆,一不留神痛苦也向我袭来。那会,解放中路中间有铁质的隔离带。我骑着自行车,为了显摆,左绕一下,右绕一下,一个不小心人仰车翻,右大腿撞在栏杆上,血淋淋的,至今腿上还有个伤痕。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啊不能太得意忘形。




3



会骑车了,就像腿变长了一样,总要到之前没有去过的远方走一走吧。

记得是初三暑假的一天早晨,吃过早饭,一个人骑自行车上街溜达溜达。县城小,十几分钟就转了一圈,无聊之时脑中不知如何,想到书中描述弋阳圭峰的胜景,脑袋一热决定去圭峰看看。谁也没告诉,少年的我就出发了。

去弋阳的路,我是知道的;去圭峰的路就不清楚了,我决定到弋阳以后再打听。骑行在320国道上,呼吸着野外清新的空气,追风畅行,我是越骑越有劲,越骑越开心。

现在我当然知道,横峰到圭峰并不远,大约50里路的样子。那时候不知道啊,埋头前行。接近两个小时后,来到了弋阳县城。我不敢乱骑,赶紧向行人问路。问清楚方向、道路后,也不休息一下,就立马出发。年轻真好,仿佛不知道疲倦似的。

骑了一段路程,时间近中午,身体并没有感觉多累,可肚子有点饿了。经过一个村庄时,我在村里的饮食店里吃了一盘米粉,顺便问了一下路。听说,前方过去四五里路就到目的地了。

稍事歇息,带了瓶水,我又重新踏上了行程。十几分钟后,看到左前方一座赭色山峰,掩映在绿树丛中,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是不是快到了?我心里想着,脚下蹬得更欢了。

又骑行了十几分钟左右,那座山跑到我左后方去了。看看前方,路两边并没有发现什么崇山秀岭。向路边劳作的农民一打听,才知道骑过头了,那座山就是圭峰的主峰。

心急火燎地返回来,发现路旁有一条并不宽敞的岔道,通往圭峰。心里一激动,加上用力过猛,“咔嚓”一声,链条断了。无语了,眼看就到达目的地了,唉,真是好事多磨啊。赶紧问村民,哪里有修车的,得到的答案是县城边。

推个车去圭峰,时间上我又怕赶不及回家,因为临时出来袋子里只有十几块钱,还要修车,要在外面歇夜的话肯定不够用。无奈之下,只有返回,我恋恋不舍地仔细瞅了瞅不远处的圭峰,毅然转身推车往弋阳县城走。

半道上,搭一辆三轮摩托车。在弋阳县城老桥头处下车,找到修理自行车的,花了五元钱修好了车,在傍晚时分才顺利返回了家。第一次圭峰行,就这样以与之擦肩而过而告终。

一直到两年后,我进入上饶师范求学,暑假我与二个横峰的同学和二个弋阳的同学,从青板乡出发,途径金鸡、霞阳、花厅,过弋阳县城,才真正走进圭峰,欣赏美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几个还在主峰前面的水塘里游过泳。听说,现在不让游客下水了。

如今想来,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同学情、朋友情,经受了炎热酷暑的考验,一处处风景里留下了年轻声爽朗的笑声。

师范毕业后,这辆自行车又伴随我,风里来雨里去,往返于学校和家庭。到了2000年,我买了摩托车后,它才被放置一旁。等过了几年,我再去找时,却怎么也没找到,很是惆怅了一阵。








作者简介:

王渊富,一个文学爱好者,横峰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省市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一个平常生活的记录者,分享生活快乐、生活美好的普通人。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