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路上 | 吴启平 | 米仓(上)

 香落尘外 2020-03-14

图文:吴启平

米仓

米仓

版式设计:湛蓝

去汉中的途中,偶遇米仓道古蜀道中的交通枢纽——恩阳。这里的古道风情、明清建筑、青石板铺就的小街长巷、小桥流水,还有提糖麻饼、慢生活的古镇,让人留恋。更重要的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遗址,红四方面军留下的红色文物,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米仓道上的古镇——恩阳

2018年6月27日早上,从四川南充的阆中出发,开车去陕西省的汉中市,上G85银川至昆明高速,要先走阆中至巴中的247国道,一直开到中午一点多, 途中偶遇大巴山怀抱的恩阳,我们将车拐了进去,古朴、宁静的小镇令人意外。

恩阳古镇隶属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管辖,古镇与区中心城区隔恩阳河相望,距巴中市区30分钟车程,距省会成都324公里。看介绍,这个地处蜀道“米仓古道“南端的恩阳古镇,养在深闺无人识,正在规划准备对开放,所以不收门票。

错落有致的房屋坐落在小镇山坡上,小镇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小巷、店铺林立;恩阳河边,古木参天;起凤桥头,原始寂静,一股浓浓的川东北味道,扑面而来。恩阳,建于南北朝,古称“义阳”,具有一千五百年悠久的历史。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上游,东靠巴中市巴州区,西连南充阆中市,北接巴中市南江县,南邻南充市仪陇县,古为巴蜀重镇,现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早晚都是恩阳河,走在恩阳歇一脚,买不到的买得到,卖不脱的卖得脱。”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山川秀丽,地灵人杰的恩阳,是沟通陕南与巴蜀、重庆等地著名“米仓道”中的重要节点,是当年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中转枢纽,曾有川东北的“小上海、小武汉”之称,享有“川北明珠”的美誉。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恩阳当过官,他在这里写下《送灵狐岫宰恩阳》等诗文。

大雪天地闭,群山夜来晴。

居家犹苦寒,子有千里行。

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

贤豪争追攀,饮饯出西京。

樽酒岂不欢,暮春自有程。

离人起视日,仆御促前征。

逶迟岁已穷,当造巴子城。

和风被草木,江水日夜清。

从来知善政,离别慰友生。

恩阳有“十八景”、“十八关寨”、“十大津渡”等著名景点遗址,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标志性明清建筑,有大量红色遗址和红军石刻标语。有赶庙会、抬社火、打玩友等特色民俗风情。恩阳皮影、恩阳印花布驰名川东。恩阳老茶馆和老茶馆文化在巴中硕果仅存。仅这些,就足够让我们路过者兴奋。

一、以河命名的古城

因水而生、因道繁荣的恩阳古镇,在明清时期曾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流淌的河水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

恩阳古镇以恩阳河为名,在镇边流淌的恩阳河发源于旺苍县云雾山南麓,在恩阳穿镇而过,再向东流向巴州区的三江镇汇入巴河,从巴河流进渠江,在下游的合川融入嘉陵江,直至重庆朝天门进入长江。

古镇的繁荣其实和古蜀道“米仓道”有很大的关系。自汉唐以来,由汉中越巴山南去巴蜀主要有三条道:东为“荔枝道”,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三条道路互为犄角,互有联系,一旦哪条道路中断,能通过其他道路到达目的地。

“米仓道”是连接西南地区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人部落狩猎的路线。它北起陕西南郑县,南经四川南江县到达巴中,全长250公里,经过米仓山后,“米仓道”大多改为水运,经恩阳、仪陇可到重庆;经恩阳、阆中可到成都。恩阳也就成为“米仓道”上的重要节点、川东北的交通枢纽。

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脚步依旧在这里凸显,蜀道明清时期的商贸运输,带来的繁华,至今仍然能处处看到遗留的痕迹。

当地有句民谣:“通江河、南工河,好不过恩阳河”,道出了川东北人对恩阳这条水陆码头繁荣带来便利的骄傲。迎来送往的游人,都要在此歇息。游览、乘船,游人络绎不绝,造就了古镇特有的码头文化 。当地驳运卸货中转的背夫——“背二哥”整天嘴上说的是“迟早都是恩阳河”。

历史上镇上有六家会馆,八座戏台,这是四川仅有的。六家会馆是——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龙母宫、湖北会馆天后宫、湖广会馆禹王宫,陕西会馆三圣宫,山西会馆武圣宫。这些会馆的存在,既说明了古恩阳水运发达,经贸繁荣;又说明了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与发展,以及巴中人的包容与开明。

恩阳明清时期常住人口有一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又是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旧有“早晚都是恩阳酒,到了恩阳歇一脚”的民谚。

随着秦蜀公路的贯通、G85高速的修建,“米仓道”通出了历史舞台,恩阳的水码头变得冷清起来。

不过,在之字河边的起凤桥上,还能找到恩阳当年兴盛的遗迹。始建于南宋时期,经清代恩阳孝廉名人赖九臬,民国时期四川省民政厅长恩阳人陈开泗拨付资金重修再建,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的起凤桥,被中国古建筑规划专家称为“中国平板石桥第二”。

起凤桥,长110米、宽1.6米,32块巨大青石铺就,桥面很窄,只容得下两三人行走,桥连接恩阳河两岸的居民,有彩凤飞天的优美传说。据说《唢呐在金凤中吹响》、《巴山游击队》等电影曾在此拍摄外景。如今,成了古镇三万多居民与水亲近的地方,顽童戏水,老妪洗衣场景,在河边仍能随处可见。

这个古镇真的漂亮,跨过起凤桥,拾级而上,进入小街,顿时有一种让人穿越的错觉:向上延伸的坡道,高低错落的石阶,平整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绣楼向外飘出的美女靠……

河边一家茶馆,几张茶桌摆放在大树下,是古镇土著居民聚集的地方,一壶茶水,就能摆一上午的“龙门阵”,谈天说地,述古论今,能在此感受古镇烟火气。

恩阳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在同一时期郡县同治,说明它的商贸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经过清朝“湖广填四川”给这里带了大量的人口,我老家鄱阳湖滨的“瓦屑坝”,就是当年人口大迁徙的出发地。自此,恩阳更是商贾云集,物资汇集,船运兴旺,场镇繁荣。

水运是当地对外的主要交通方式,当时的水码头,可谓是“日看千人拱手,夜望盏万灯火。”史上,恩阳水运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泊。恩阳的大商人甚至定居重庆,他们拥有几十条船,上下发货。解放后,恩阳成立有木船运输合作社,3吨至5吨配两个船夫,最多时有400多个船夫。除了水码头,恩阳古镇还是米仓古道的重要陆路转运节点。当地有句话叫“汉中好挣钱,一去七八年。”过去“巴山背二哥”把布匹从这里背到汉中去卖,要翻过米仓山,走得很艰难。南部县产盐,川东北等地吃的盐,也是靠“背二哥”从南部背到恩阳来。

据《巴中县志》记载,大巴山的银耳、木耳、药材、皮毛、蚕丝、棉花、木材等,经恩阳运往重庆。特别是大巴山中产的桐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经恩阳运抵重庆,通过水运甚至销售到东南亚。另一方面从蜀南、重庆运来的煤焦、钢铁、小五金等工业品、海产品等则经恩阳再销往甘陕。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古镇依然保留着水运;到上世纪90年代,因公路运输便利,水运逐渐结束。

虽然当年盛景难再,但恩阳河畔的起凤桥下,清澈流水,依稀还能辨出历史的痕迹;盛夏的炎热,然大榕树下的老茶馆里,噪耳蝉鸣,仍然感受小镇的宁静。

好想在此泡上壶大巴山的好茶,好好地歇一歇,感受一下川东北人的惬意生活。

作者简介

吴启平,赣鄱人,早年李梅岭下上山下乡,曾在鄱阳湖滨担任民办教师,文革后期去师院深造,毕业后一直从事金融。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