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杨牧自16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经典诗作,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香港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 代表作有《柏克莱精神》《搜索者》等,以及文学自传《奇来前书》《奇来后书》。作品曾被译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兰文。译著有《叶慈诗选》《英诗汉译集》等。 3月13日,杨牧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0岁。我们特选发《杨牧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序言及部分诗作,以作纪念。 ——编者
《杨牧诗选》代序 长久以来,我习惯为一首诗之完稿即附笔纸末将日期记下,觉得是为时间作见证,感谢它终于允许我从容收束一件工作;为了感谢,或许还有惭愧和悔罪的心情,为这工作之未能更趋完美。完美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心神向往的境界大致可以指认,而且屡次参差浮现,在那寻觅,反复来回的过程里。然而,为什么就只牵涉时间年份而独对空间付之阙如?现在我设想自问,承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事。但好像不知道从哪一天就开始了,设定我工作环境的空间忽然失去了重要性,不但所谓史迹胜地从此不再必然突出为思维之开展起兴,即不凡的山岚海气也都定向自持,不必非为我们创作的心象神思张悬抒情或叙事的大幕背景不可。 《奇来前书》,杨牧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水仙花《奇来后书》,杨牧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抒情的双簧管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