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都 专 栏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 作者:张中信 图源:网络 版式设计:路人 (五) 武则天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重用李义府之辈,也背上了骂名:亲信小人,重用匪类。武则天真的喜欢小人吗?非也,任何人都不会真正喜欢小人,可朝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都不愿跟她合作。在她看来,那些自称正人君子的人,也不见得就真的比别人干净。作为政治家,武则天的用人准则只有一个,谁拥护我我就重用谁。从深层次讲,武则天比很多人都看得更透彻,小人从来都只不过是政治家最称心如意的武器。乱世靠他们兴风作浪,以便当权者浑水摸鱼;盛世靠他们溜须拍马,差可粉饰太平。小人们的作用有两个:帮闲、帮凶。正人君子则既不屑帮闲又不乐意帮凶。 长孙无忌势倾朝野,是武则天的心腹大患。许敬宗知道皇后有除他之心,于是一直暗中制造算计他的机会,狂妄自负的长孙无忌却浑然不知。显庆四年,机会终于来了,有人状告为太子掌管书籍的侍从官韦季方图谋不轨,李治让许敬宗负责审理此案。许敬宗接案后,却并不提审当事人,而是让人捏造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斗胆地审起元舅(先朝的国舅)来。武则天心中暗自高兴,李治却大不相信。许敬宗把捏造的供词拿给李治看,果真证据确凿。李治还是不忍杀他,因为长孙无忌毕竟是他的亲舅舅,而且于大唐功高盖世。许敬宗却游说:汉文帝的母舅因杀人获罪,文帝叫文武百官前去哭别,含泪将他杀了,至今人们还在称颂文帝圣明。李治害怕天下人非议他昏庸,也就只好默许了。许敬宗得了旨谕,生怕夜长梦多,连把长孙无忌招来核实一下的过场都没走,就迫不及待地办结此案,连夜将长孙无忌弄死了。 长孙无忌集团土崩瓦解,在背后笑得最灿烂的当然是武则天集团。透过这一系列波涛汹涌的朝中人事大变脸,即便不擅权谋的李治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在朝廷中,在他的掌控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在悄悄壮大并对他构成更加直接的威胁。李义府手握大权,卖官卖爵,胡作非为,家人亲戚也仗势欺人,为非作歹。李治曾语气十分温和地提醒他要注意影响,李义府居然脸红脖子粗地顶撞:是哪个给你说的?敢如此狗仗人势地质问当朝皇帝,肯定背后大有来头,即使杀了他都无法解李治心头之恨。可他的后台是武媚,李治也拿他没办法。朝中的局势已经让他越来越看不懂了:以前,面对褚遂良一伙他感到无能为力;现在,面对李义府之流,他更觉得受到了愚弄。他知道,造成现在的这种局面,都是因为有武媚在背后一手操纵着。 显庆五年(660)以后,唐高宗因“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将朝廷的一些事情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资治通鉴》)。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处理非常满意,于是委以政事。唐朝世风开放,女性参政的障碍相对其他朝要小得多。有了这样的土壤,武则天的政治能力才能得以施展,并逐步组建了自己的权力网。她招纳许多文学之士组成自己的智囊团,称之为北门学士,让他们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千余卷,颁发全国,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她让智囊团参与朝政重事,经常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武则天有计划地将自己的门生扩展到普天之下,大开科举之门,广选官吏,培植自己的力量。这种行为一直贯穿她的政治生涯,直至发展为她亲自当主考(即由武媚首创的殿试)。她所提出的建言十二事:劝课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等等,都是深得人心。她还主持修撰《姓氏录》,不仅提高了武氏的地位,也有效地拉拢了中下层官吏,使在当朝担任五品及五品以上官职者均升为士流,对这些官员们无疑是莫大的恩惠。同时,这一打破门阀制度的做法,也是合乎民心顺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所有这些政绩的建立,都极大地增强了武则天的高贵权威。《唐会要·皇后》中称武则天“参预朝政几三十年,当时畏威,称为二圣”。 这期间,武则天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泰山封禅。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告祭天帝的最盛典礼,唐代以前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过这种盛典。行此大典目的有三,一是帝王自以为取得了天上伟大的文治武功,而自己本是“受命于天”,向天帝祭祀感谢、报告功绩;二是当四方平服,海晏河清之时,通过泰山封禅大典,向“四夷万方”宣示声威,使他们服服帖帖,永远迎合;三是尊“泰一”,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实现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秦皇汉武泰山封禅目的虽三者都有,而偏重在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 古代帝王凡认为统治有功于天地者,都想借封禅表达功绩,但多受大臣们阻挠而未能成行,连齐桓公那样的霸主也为管仲所阻止未能做到。因为大臣们知道,皇帝组织这么个大型活动,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国力不强绝难做到。秦始皇虽去了泰山,但上山途中却遇上了暴风骤雨,没能完成封禅大典。因此,要想封禅必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天降祥瑞,表示天帝承认了你是受命于天,也做有巨大成绩;其次,受命的帝王必须功德卓著,恩泽广布四方;再次,必须天下太平国有余力,人有闲情,不能勉强使百姓怨恨。三者缺一,就不配封禅。 以武则天的知识、才华,尤其在宫内的读书、听闻,上述内容她是通晓的。她更知道太宗贞观年间,因文治武功的成绩,百官力劝封禅,太宗也很想做,但魏征却极力反对,认为当时的国力还不够,边疆四境没有平静,不足以达到封禅的资格,若硬是实行,是“崇虚名而受实害”。以太宗的气魄之宏伟,还是没有去泰山封禅。但武则天认为她有资格,她的国家也有资格,无论国力、朝政、四方武功,都超过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她到泰山封禅还有她的特殊想法、特殊目的。因为她是女人,如今是她武则天、一个女人在治理国家,是她一个女人打倒了关陇士族的男人集团,是她指挥边陲征战,取得了远比贞观年要辉煌的成绩。这些事都是由男人们做的,如今却由她去做,做得不比男人差,却比男人好,连唐太宗那样的伟大的男人没做好的,她却做到了,也做好了。 封禅,是宗教仪式,男人们几乎剥夺了女人的权利。所以,今天她就是要打破这个规矩。过去的礼法都是男人定的,认为女人一无权利,既无政治权,也无祭祀权。男人还认为女人不洁,是阴霾,但男人却又争抢女人,当作物件争抢。这太不公平,今天她武则天就是要打破,向男权宣誓,向男权挑战。 而今,讨厌的长孙无忌们被她打垮了,她正好去封禅,谅也无人敢阻挠了。她在朝堂直接向百官提出去泰山封禅。果然百官们像应声虫一样,赶快为她找封禅的根据,为她的提议而欢呼而迎合。高宗像个摆设,在朝堂上他的确也是个摆设,所以一摆就同意;不给他做主,他也不会想到去封禅,他无此气魄。于是,由“二圣”下诏:准备封禅大典,由司空、英国公李勣,少师、高阳俊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钜鹿男窦德玄界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并议定礼仪。在旧制封禅礼仪中,根本没有皇后的位置。祭天时,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德高望重的重臣为终献。祭地时,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且皇太后的亚献也是名义上的,实际仍由公卿代行。武媚认为这不公平,也不像话,她要给改过来。于是,武则天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祇,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就是说不仅皇太后的“昭配”(即名义的祭献)不到位,而如今她更是要作为皇后的身份亲自祭献,要率领宫内的所有妃嫔和皇姑、皇姐妹、皇女、皇太子之女、王之女和所有官员妻女,一同参加实际的封禅祭祀礼仪。武则天决定的事情,朝廷没有人敢反对。 武则天的决定,乃旷古之创举,封禅典礼是封建礼仪中最高的礼仪了,几乎排斥了所有的女性,连皇帝的母亲也只能是名义出席,实行仍由男官代行。而武则天要亲自出席,并率领内命妇和外命妇,其人数不会比百官少。这就表示,男权与女权,男官与女官,完全对等,不能让男权、男官专断。女人在最高的典礼上,要表现出与男人的平等,就是要在最能显示的时间和场合显示。 武则天的行为,是妇女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应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如此向旧礼教、向男权挑战、张扬,无怪那些守旧的史家们要下决心否定她、涂抹她、侮辱她、伤害她、打倒她。由于大批女性要出席封禅大典,跪拜祭奠就不能像旧仪上说的,跪在蒿秸、芦秆上。所以,在同一天她让高宗下诏,封禅坛所设的上帝、后土位,要改用茵褥等铺垫。当天还诏告祭祀的乐曲也得改,不能用过去那种阴森的乐曲,要改为“功成庆善之乐”和“神功破阵之乐”。别小看乐章的改变,这是武则天要把那传统的祭神祭鬼音乐,改成喜庆和勇武的乐章,这正代表了武则天的非凡神采。 《资治通鉴》写到驾车远行泰山的阵容时,是生动而有情感的。尤其是描写的结束语用当时粮食的价格便宜、差一点的粮食品种市场上见不到,来说明那时的丰稔、富足,可见史作者为武则天的举动所感染,是较为自然思想的流露。由于文字不多,抄写于下:“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如此浩大的阵容,仅队伍自身即数百里长,行程数月之久,当时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难有的壮举。不是一个气魄无比宏伟的指挥者,是很难会有这种想法和举动的。当年的十二月,封禅队伍达泰山之下。有关部门作好了迎驾和封禅准备,只等封禅队伍休息准备好,即行封禅大典。 所谓封禅,要在泰山和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两个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在梁父山上辟地为墠祭地叫做“禅”。《白虎通义·封禅篇》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封禅对帝王的重要。如果不去封禅,在礼制上上天还没有承认你是合法的受命天子;如果天下太平了,你不去报告天地,那是对天地的最大不尊重。古代帝王百官,都十分重视这一礼制,只是条件不允许,无法做到而已。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台谈,被武帝留在洛阳没能去,气得一病不起。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诉:“如今皇帝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的盛典,而我却不得同行,这就是命啊!”可见,百官对封禅大典是多么的重视。 ![]() 武则天的封禅准备,大约仿照汉武帝。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十二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方坛”。一切准备好后,封禅典礼开始。麟德三年正月三十日,高宗在泰山南的祭坛上祭祀了昊天上帝。祭毕登山,第二天在山顶的“登封坛”上再度祭天,把给上帝写的信(写在玉上,称玉牒),放在玉匣里,缠上金绳、封上金泥、印上玉玺,藏在坛下。 第三天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祀地神。按照先前的规定,由高宗先祭,执事人等全部退下。由宦官执着帷幕,武则天率领内外命妇登坛亚献,越国太妃燕氏(越王李贞的母亲、太宗的后妃)为终献。帷幕以锦乡做成,五彩缤纷,真是中国古代祭祀史上的一大奇观。第四天,高宗、武后登上朝觐坛,接受朝贺。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献贺礼。贺毕,降诏立登封、降禅、朝觐碑。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以纪念这次封禅盛事。 其实,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李治进行过三次抗争:麟德元年十二月,他想废除武后,可惜诏书墨迹未干,就被武则天发现,事没办成,反而被武则天要挟,直到付出宰相上官仪一条性命,事态才得以平息。上元二年三月,他又打算让位于武则天,自己落个清闲,宰相郝楚俊坚决反对,说他这种想法“上不敬天下不法祖”,只得不了了之。同年四月,他决定禅位于太子李弘,可事情还未说定,太子却突然莫名其妙地死去。太子死因众说纷纭,以武则天之心机,暗中操纵谋杀,也绝非子虚乌有。 李治终于发现他的所有努力都已全部徒劳,自己就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鸟儿,始终被一张无形的天网笼罩着,从此变得忧心忡忡,虽挂名为皇帝,却过着度日如年的日子,在熬过备受折磨的八年时光后,于弘道元年病逝。 (未完待续) ![]() ![]() 【成都专栏】 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一) 【成都专栏】 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二) 【成都专栏】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 (三) 【成都专栏】张中信 | 千古无字碑 ——寻找巴蜀历史人物之武则天(四)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成都书》等著作25。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四川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励。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