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南海 图、文:崔加荣 版式设计:湛蓝 说起南海,世人皆知,但是说起小南海,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说起鄱阳湖,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都不陌生,但是说起珠湖,估计全国知道的人也不多。 小南海就在珠湖乡孤山村,珠湖乡隶属江西鄱阳县,是鄱阳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珠湖乡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大乡镇,有多大?水陆面积接近35平方公里。但是辖区内63个自然村的人口总和只有3万多一点,可见珠湖乡人均拥有的青山绿水面积有多大! 说起珠湖这个名字的由来,《鄱阳县志》说是因湖里盛产珍珠名品明月珠而得名,但是另外一个版本更具传奇色彩: 从前珠湖叫做沙塘湖,鄱阳湖西山运沙的商船和沙塘湖运米的商船同时因风阻而搁浅白沙洲,西山商人拿珍珠换米吃,这沙塘湖商人也真敢开口,提出一粒米换一颗珍珠。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一船米换一颗珍珠,后人便把沙塘湖改成珍珠湖。 明朝朱元璋听说有个珍珠湖,觉得又好又不好。珠字拆开为“王”和“朱”,他的王位是天注定的。可是“珍”字又和“争”字谐音,不能再让人和自己争,就把珍珠湖改为“珠湖”。仔细想来,这个传说和朱元璋自负多疑的性格也挺吻合。 这里先不说珠湖历史上的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血战,也不说1927珠湖乡5000人的农民暴动。单说珠湖乡的山水美景小南海。 珠湖乡的小南海,这个名字不是我随便说的,而是宋朝时期的饶州知州范仲淹亲笔所赐。而赐名小南海的地方,就在珠湖乡的孤山村。 ★ 孤山村水域有一座山,远远望去,像一个倒扣的葫芦瓢,故称瓢里山。站在船头,眺望瓢里山,我突然会想起“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个歇后语,难道是哪个仙人在珠湖里曾经按下一个葫芦,如今浮起来一个瓢里山?想到这儿,又不禁哑然失笑。 一零六三年,范仲淹慕名来到瓢里山,面对烟波浩渺的珠湖水,挥毫题下“小南海”三个大字。给珠湖和孤山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人文遗迹。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期间,游遍鄱阳湖山水,把鄱阳湖的美景深深刻进了自己的脑海里。 到了一零四五年,范仲淹因为政治改革提案,触犯了朝廷一些保守派的利益,被贬到现在的河南邓县。他的老友滕子京也因被诬陷贪污而被贬,在巴陵做太守期间,重修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写记,同时寄给范仲淹一副《洞庭晚秋图》。而范仲淹并未到过洞庭湖,也未见过岳阳楼,这怎么写呢? 范仲淹毕竟是一代文豪,才思敏捷,凭着多次游览的鄱阳湖美景,和丰富的想象力,写下了《岳阳楼记》历史名篇。里面描绘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美景,并非真正的洞庭湖景色,而是范仲淹脑海中的鄱阳湖景色。鄱阳湖小南海的晴空万里和淫雨霏霏的变化万千,引发了范仲淹劝老友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共勉佳句,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珠湖孤山村小南海的今天,也丝毫不逊色于古代。 ✨ 孤山美,美在水。整个村三面环水,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小南海的“海域”,与瓢里山隔水相望,相映成辉。极目远眺,小南海湖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一望无垠;岛屿上飞鸟群集,树木葱郁。比舟山群岛圣地有过之而无不及,较海南岛海景更加秀美而无空旷感。瓢里山真像一个巨大的葫芦漂浮在水里,光影折射下似乎起伏摇晃起来。其实,瓢里山本来就是鄱阳方言,“里”字和“子”字有相同之处,瓢里山,就是一个瓢子,倒也贴切。 如今的珠湖乡领导,也丝毫不落后于饶州知府范仲淹。为了守住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珍贵自然美景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敢作敢为,集思广益,最终选择了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的路子,大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 孤山村首先从清理脏乱差着手,治理村容村貌,路面硬化率提高到了95%以上,还在村头开辟建设农耕和渔民文化广场,设置渔民生活和稻耕文化的雕塑,给人们留下怀念过去岁月的景物。耕牛犁地,渔人撒网,拖儿带女的村妇,专注打谷的男人,个个栩栩如生,令人感叹不已。 靠近湖边,重建了渔人码头,疏通航道,船只穿梭于瓢里山和村庄之间,其便利之极岂是古代所能相提并论?游人站在船头,吹风之际便能抵达灌木茂密的瓢里山。为了保护成千上万的水鸟,如今的瓢里山已经是禁止人类登陆,成了鸟类栖息的胜地,每至春夏,天鹅、白鹭等水禽成群结队,覆盖了半个岛屿,经常出现半山雪白半山灰的阴阳瓢里山奇特景色。船只靠近岛屿,鸥鹭翩翩起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可见一斑。 ✨ ![]() 孤山村为了恢复渔人码头文化,还修建了高大宽阔的渔人码头牌坊,牌坊底下能并排站立二十人,还摸不到两边的柱子。牌坊前面多彩鹅卵石铺成的小型广场,连接着一条宽阔崭新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向村里。小南海寺和一排排崭新的别墅分立路旁,传统与现代接轨,经济与文化共荣。从风格各异的别墅群,足以看到今天孤山人勤劳能干的身影,和孤山村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 其实,孤山村是一个外出务工经济反哺乡村的典型例子,全村480户,在籍村民1560多人,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闯荡。或务工,或创业,凭借聪明的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许多人都在外地有所建树,成家立业。尽管在异乡生活富足,经济富裕,但是深深的故乡情节和衣锦还乡的夙愿,令他们不忘家乡,不忘孤山村。带着资金和满腔热血,回村盖楼,捐钱建设家乡。重修族谱,举行开谱大典,重振故乡文化。 父母在,不远游。不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发展,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孤身远行。外出闯荡世界的人,无论回家时如何风光,平日里在外辛苦打拼,经历的坎坷磨难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守候在家乡的老人,在为孩子们光宗耀祖感到欣喜之余,心中难免心疼和担心他们,希望他们早日功成名就,回归故里,分享日益完善的乡村生活设施和愈加干净美丽的自然风景。 美丽的珠湖,美丽的孤山,美丽的小南海,凭借着大自然赋予的好水好山,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等自身地理条件。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观光旅游,投资开发。勤劳好胜的珠湖人也一定会早日打下基础,结束漂泊,回乡寻找、创造机遇,创业发展,共同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根基,找到真正的家。 ![]() 作者简介 崔加荣,1973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惠州作协会员,园洲诗词协会副会长,曾发表小说《又见槐花开》《鸡飞蛋打》等十多篇,诗歌《麦田》《三月的风》等六十多首,出版小说集《又见槐花开》、诗集《花开四季》《在路上》等。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