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 湛蓝 | 历史的误会,还是误会的历史(深度好文)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成都专栏】

文、版式设计:湛蓝

主播:自在花开

图源:堆糖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内省,是一种心智的磨砺,奔跑的人生中,能适时照照镜子,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难得与人聊天,我对聊天的要求不高,但至少得棋逢对手。昨夜,与陈先生秉烛夜谈,他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文人的困惑,也激起蛰伏我心底的忧伤。他说:“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当今世人却越来越不爱读书。这是历史的误会,还是误会的历史?”那一刻,只觉自己正端坐镜前,映照自己。与陈先生在凌晨说晚安。这一夜,辗转不眠:人活着,到底还是身负着一定的使命。

小孩子渴望长大,成年人希望回到从前,这并非一个悖论,恰恰是想回归初心,因困宥于自设的框架。我一直希望更多人能执笔且能于闹市修篱种菊,静守初心,应了我们自媒体的宗旨“致力原创,倡导阅读”。近日读到梁鸿鹰先生一篇文章《文学终究有助于世道人心》,里面有一句引言:“是文学唤醒我们注意人类生活的准则,平息大火,抑制邪恶。”文学的这种优势乍看并不明显,文学的无用之处俯仰可拾,而它的有用之处即传达的价值观、引领的潮流、审美情趣和社会道德底线并不具备直接的实用性,倒形同春天的雨,一滴一滴地浸润......

跻身职场11年,基本上是工作两年休息三五个月。前些年休息时,同学隔一段时间会过来探望一次。每次过来前都问有什么需要的。我每次都回一个字:书。我把余秋雨先生系列散文集的书单差不多都开给他了。从《中华文脉》到《文化苦旅》,沉浸其中,感受着一个文人对华夏文明的赤子之心、身为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国运衰败时期流失的文化载体和精髓的忧伤。先生说:“各地民众忙着摆脱数百年的贫困,谁也没有心思去想中华文化的遗址,在数百年贫苦背后是否还蕴藏着数千年的魂魄。”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不是你不是他那就只能是我。于是,先生开始了这一场文化苦旅,寻访华夏五千年的文脉,两年辗转,先生在新年钟声敲响前伫立尼泊尔与中国的界碑,见宋体金字镌刻着祖国的名字,《千年一叹》里说:“我们这一代人生得太晚,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说话……今天,我总算能及时赶到。”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属性尤其清晰,只觉得眼眶湿润。是有过这样的时刻的,千山万水走过,身后的祖国才最亲。在《文化苦旅》再版新序中,先生写道:“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或许是先生一腔诚挚之情,又或者是文字承载的使命,让我平静,开始惊醒摆脱经济上的贫困的同时千万别让灵魂沦于贫困,这种贫困一旦产生,要修补,何其艰难,会是一个时代的巨亏。读书,那种感觉非常奇怪,阅读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因为涉猎越多越发现世界越大相形之下自我越渺小。而自己的生活与世界观却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浸润熏染中逐步趋向优等。

对于传承文化的责任,对于一个小女子,自身能力有限,大事做不了,那就从小事做起。一生太短,那就只做一件事吧。这两年,忘记晨昏,也只是在一小片天地里让自己燃烧,发出微弱的光,如萤火虫一样,挂在夏夜里才感觉得到存在。萤火虫的特性,会以自身的光亮呼应同伴,我们就是这样相互吸引相互呼应,组成了萤火虫阵,一只萤火虫的光亮是有限的,千万只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光亮足以照亮黑夜。我们生得太迟了,又或者恰逢其时。这个时代遗失的也正是我们需要找回的。

2015年深冬,独游钓鱼城。钓鱼城三面环水,是当时的战略要塞。其陡峭的崖壁上,可见不同年代刻字,有的已经风化得不成样子。摩崖石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叫做力道的东西存在,苍劲飘逸。手指触摸着石壁上凹凸的刻字,厚重的历史、文化、战火、烽烟、悲壮、民族精神、朝代更替的洪流,滚滚而来。

彼时彼刻,我尚能触摸到逆溯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内心涌起或轻或重的震荡。我不禁心里一紧,这文化没落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又能留下些什么让未来者触摸、瞻仰、怀念或者遗忘。在历史这面镜子前,你嘲笑或者抱怨这个时代,说到底都该是自身的自惭形秽。有些事情必须要去做,这种紧迫感让我的呼吸变得困难起来。我站在钓鱼城山顶眺望烟水迷蒙的涪江,浩渺无比,多容易让人迷失呵。

等我下得山来,已有了主意。

朋友说:“衣服,本不是人类的致命需求,但是没有了它,我们只能将自己裸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人类赖以傲视于动物界的文明亦不复存在,从而自毁于群兽之中。而书籍和知识,又岂非如此?脱离书籍和文化,内心的荒蛮和粗俗又岂不横行于世间?”真是透辟。

书籍和文字,是将口头文学转化成文本文学,而文化也只有通过这些载体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承。于是决定将文字整理成集。我们都不是文学巨匠,但不可否认一些文字有文本价值,有触及到这个时代的脉搏也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会被铺张开放的信息淹没,但不做肯定没法保存。一开始,阻力重重,等出版了,等人来阅读也是一种焦虑。想起自己收到朋友赠书的时候内心的欢喜,于是将一些自觉好的书籍推介和赠送给友人阅读。君心似我心,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能做多少是多少。空气、阳光、雨露均是免费的,人人均沾,那是一种大爱。主张无纸化办公的今天,还有大批守旧的人继续眷恋着墨香与书香……

/闲来,与你一起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