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 文:影寒 | 版式设计:湛蓝 | 图源:堆糖 迎着春风,沐着暖阳,闻着花香,到学校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听班主任王老师的数学公开课。 上了四楼,走廊很宽,教室与教室之间有活动场所,墙边装有四个洗手盆。走进教室,宽敞、整洁、明净。四十个孩子,四十位家长,少许听课老师,稍显拥挤。靠墙坐下,旁边是摆放学习用品的小橱和洗水盆,学校的硬件建设与我们儿时有着天壤之别。 公开课在老师和同学互致问候之后开始。老师点开PPT,“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几,整十数减整十数、减几”,知道授课内容,遂在脑海搜寻,全然没有记忆,枯燥的一年级数学,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老师用一幅丰收的情景图片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小阳摘了6个南瓜。”“小阳的爸爸摘了40个南瓜。”“小阳的妈妈摘了30个南瓜。”信息简单明了,孩子们一个比一个积极,眼神一个比一个急切,声音一个比一个洪亮。童年天真活泼的心性,我们何尝不曾如此。 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小阳和爸爸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小阳和妈妈共摘了多少个南瓜?”“爸爸和妈妈共摘了多少个南瓜?”随着问题一个个被踊跃的孩子提出,老师把早已准备好的一条条“问题”一一贴于黑板。 老师指着“爸爸和妈妈共摘了多少个南瓜?”问:“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选择哪几条数学信息呢?”老师多次从“数学信息”引出问题,意在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阅读理解捕捉关键字词的习惯。善于从图片和文字里发现提炼信息、分析运用并最终解决问题,是衡量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指标,也是从业后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从小加强锻炼,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大有裨益。 “爸爸摘了40个南瓜”、“妈妈摘了30个南瓜”,黑板上列出算式“40+30=”。老师要求计算结果,说说计算方法。计算方法?结果一目了然,似乎没有可说之处,如我所想者或不在少数。 孩子们知道,有三种计算方法。一是拨一拨,几个同学相继站到讲台演示,她们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四个珠子,然后再拨三个珠子,“七十”清楚可见;二是数一数,“三十”是三个十,“四十”后面再数三个数,五十、六十、七十,得数是七十;三是想组成,“四十”是四个十,“三十”是三个十,四个十加上三个十是七个十,也就是七十。这是数学课吗?分明是在练习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既然有三种计算方法,那就得比较比较。“同学们,翻到书上第33页,做一做第2题,一会儿告诉我,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童 “为什么”“说说理由”“你是怎么想的”,孩子们要准确流利的回答,其实并不容易。老师偶尔把荧光笔当作话筒,递与被叫到的孩子,“我采访采访这位同学,你说说你为什么要用这种计算方法?”现在的孩子大都登过台见过世面,对此并不陌生,但还是流露出对“被采访”的期待。 孩子们举手也是一景。老师刚提出问题,反应快的迅速举手,反应慢的一边举一边想;有的规规矩矩把肘部置于桌面,有的把手高高举过头顶;性急的不但举手,还站起来看着老师……这般情景,多像儿时的我们啊! 老师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没有举手的孩子也会被叫到。想起儿时在乡村小学,每有其他老师听课,课前任课老师必有一番交待,举手者未必都会解答,不会的自然也不会被叫到。不知这是时代的不同,还是老师的风格所致? 越往后气氛越热烈,第一次听说“开火车”。所谓“开火车”,就是老师指定一列,孩子们由前至后依次作答。幸运的孩子们无不聚精会神,都想把“火车”开得又快又稳,绝不能在自己面前减速或停下。然而事与愿违,“火车”临近终点却进不了站,小女孩的脸瞬间涨红。老师让其他同学回答,然后让她再来一遍,没有批评,表扬与鼓励总是挂在嘴边。 谁想老师也出了错。遥控笔一点,“56-50=”的答案是竟然“16”。尴尬了。老师坦承的说:“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不仔细也做错了,所以你们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认真就会出错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老师有着天然的尊崇感,老师也会做错,几乎不敢相信。老师继续上课,我心里寻思:老师是有心,还是无意?如果是真,那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这比简单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最能调动情绪的是快速抢答环节,全班参与无需举手,算出得数立即起立回答即可。孩子们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紧紧盯着屏幕,唯恐看不清“落了单”而跟不上节奏。每答一题,几乎都异口同声,偶有“杂音”,立刻会被热心的同学纠正,开心热闹之极。 谈及听课,尤喜两个细节。一是上课十余分钟,老师说:“请全部答对的同学对我点点头。”只见孩子们面向老师,一、二、三,简单三下,是放松身体,也是集中精力,更是调动情绪;二是到了三十分钟左右,老师微笑着说:“请全对的同学对我微微笑。”那一刻,孩子们都笑了,笑得天真又灿烂;听课的家长和老师也笑了,笑得矜持又舒心。 整堂课,老师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放自如、松紧有致,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确实是一堂生动精彩的公开课。听课的家长无不感慨:原来,一年级的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 绽放 作者简介 影寒,重庆长寿人,现居山东青岛。闲暇,看点杂书,写点碎字,讲些小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