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沈怀德 | 井畔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井畔

文:沈怀德

版式设计:湛蓝

这实在是一口老井,滋养着村民不知多少年了,也没有人去深究,这口海边的井为什么如此清澈甘甜,没有一丝腥咸的味道。从我记事起,老井就给村民带来欢乐和幸福。纯朴的村姑大清早起床,穿着花布衣裳在井边洗衣,探讨着关于爱与幸福的最朴素的看法,这些看法,如同晨曦下的她们,真实,毫不做作。

井边的大树郁郁葱葱,估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上面有鸟巢,还有一些受伤的痕迹,但我看到它是怎样贪婪地汲取阳光,又如何念念不忘老井,把自己的枝丫像手臂一样向井口深探,难道它想掬一口井水献给太阳,就如同井边的少女要把最美的情愫献给恋人。在少年时代,面对着大树与老井,我常常被大树的葱郁与老井的清澈所陶醉,岁月匆匆,沧海桑田,是什么使它们保持着最真的本色。

井边有很多小巷,这些小巷连着家家户户,乡情实际上是极其淳朴的,连挑水、洗衣、洗菜这样的小事,也要相互打个招呼。

在一条小巷的尽头,是我家的古屋,极其简陋,青苔顺着墙脚往上长,使得古屋看起来有点像长着青草的小山,这些青苔长得如此旺盛,我怀疑也是因了这口老井的缘故。你看,小巷的这头是井,那头是古屋,而潮湿的小巷像一条水路,滋养了这些不起眼却蓬勃的生命。水实际上是最绵长而持久的,它绵绵地渗进土地和人的生活,使得世界有了灵光和美。就在青苔的背景下,爷爷曾搬出古老的藤椅坐在屋檐下用放大镜看《红楼梦》,看得累了竟拿起放大镜去观察青苔,难道他能在水灵灵的青苔上感受到金陵十二钗的喜怒哀乐。他那布满皱纹的脸写满沧桑与坎坷,当面对朴素生命的时候,他更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如水一样,没有颜色,但却滋养着村民的肌肤与情感,谁能否认它的存在?谁能否认老井的功劳?

老井记载着贫穷的欢乐。童年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每月的初一、十五了。一个月也就这两天晚上祭神有大米饭吃,看着大人们在井边一遍遍地洗刷餐具,那是农民对神灵的敬畏,对平安与丰收的祈祷,还有对粮食和土地的崇敬。试想吧,怎能让如此饱满洁白的粮食放在一个不洁净的餐具里?那是对劳动和土地的玷污。小孩子每人手拿一块锅巴在井边追逐,在树上爬上爬下,看着四处觅食的小鸡开始回巢,炊烟在夕阳中如同一炷袅袅升起的香。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那是最快乐的时光,使得至今想起乡村,觉得家乡就在水中荡漾,那打水的小桶荡起的波纹,该深藏着多少童年的欢笑?

在井边我还挨过爷爷的一次打,原因很简单,我把吃不完的小半碗饭倒在了井边的水沟里。在爷爷的眼里,所有的粮食都是上苍的恩赐,浪费粮食就是一种罪过,一怒之下爷爷打了我。当时我很不服气死不认错,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到我当时并不了解一个农民与生俱来的对粮食的情感,这种情感如藤一样固执而顽强地生长,使得来自乡村的人们,不管他如何变化,身上总会带着农民的禀性。正因为有了乡村那些平凡事物的注视,才使得人们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

    我永远也走不出一口井的目光。

作者简介

沈怀德,出生于闽南的一座小县城,看大海潮起潮落,后在苏州从军十二载,爱上军营的火热和江南水乡的明媚温柔,笔触总会在坚强和温醇之间流连。写作,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