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君别后,何以慰乡愁 作者:袁秭东 诵读:西西 版式设计:凤尾 初见余光中先生,是在2010年秭归的端午诗会。 那年,第一篇拙作发表于市教育网。在家人的奖励下,参加了那年的端午诗会。 我坐在最后一排。听旁座的说,这次请来了好多诗词界的泰斗。最著名的,自然便是写《乡愁》的那位余光中先生了。 当听到余光中先生名字的时候,心里不免有些小鹿乱撞。我,终于要见到活人了。余光中,三个字在我心里那是何等的高尚。于我而言,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这就是新诗最早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我心中余光中与徐志摩、戴望舒一样,是不可得见的神灵一般的存在。 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想象着余光中先生,是否如韩剧里男主角一般,英俊帅气。或是如徐志摩般穿着长衫,戴着金丝眼镜。我细数着手表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期待着他的出现。 余光中如约站在了台上,他白发飘飘,瘦骨铮铮,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他带着浓浓地台湾音,登上朗诵台,他将朗诵秭归之行所作的百行长诗《秭归祭屈原》,红色地毯映衬着他的中式白衣裤,并不高大的他站得笔直,衣袂飘飘,诗风习习,我仿佛看到了诗中仙人。 诵罢,他便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握着笔,聆听着其他几位诗人的诗词朗诵。如同正在备课记笔记的老师一般,不放走任何一个绝妙的字眼。 让人十分钦佩。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 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当我死时》里的一段诗。一个个参差不齐的方块汉字,码在一起,经过他的笔鬼斧神工后,便让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都嗅到了那一股浓烈的乡愁。这便是余光中先生的魅力所在。 有人说上帝身边缺少动听的音符,于是贝多芬去了;有人说上帝身边缺少炫酷的舞者,于是迈克尔.杰克逊去了;有人说上帝身边缺少一位善于谱写乡愁的诗人,于是余光中去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毕生热爱的故土,作别了岸对面那片属于他的云彩。 前些时日,与秭归县作协主席梅子谈论何时才能与余光中先生再见时,梅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恐今生无缘罢。君别后,何以慰乡愁。 而今君别,何以慰乡愁? 作者简介 袁秭东,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人。95后创业青年,闲暇之余写点东西。自2010年处女作发表于市教研网,便深深地迷上了写作。作品常见于《作家世界》、《中外文艺》、《散文选萃》,《劳动日报》等平台。 诵读简介 西西,11岁,江苏昆山人,活泼纯真。喜欢读诵、歌唱、跳舞弹古筝等等,校书香小广播播音员,乐意探索有声世界的无限奇妙。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张建华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