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专栏】 平 淡 | 民 食 三 部 曲

 香落尘外 2020-03-14

民 食 三 部 曲

文:平淡/ 版式设计:Effi/图源:网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时起,中国便成为闪烁在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灿明珠。

然而,一个刚从千疮百孔的旧社会走过来的国家,千头万绪,百业待兴,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个天大的事情。我们盂县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艰难日子,我生于解放初这段艰苦时期,又遇母亲没有奶水,是奶奶用谷面糁子将我喂大的。这谷面在当时可是上等餐啦,将谷子磨成面后,用特细的箩子筛出少许,如似现在的“精粉”,在火上掺水搅拌成糊状的糁子,待到温度适宜时,奶奶便用她的二拇指在糁子中一醮,然后往我口中一抹,反复操作,便是我儿时的特制“奶粉”,大人们是没有这种特殊待遇的,他们吃的是一对二,后来升格为一对一的玉茭掺谷糠的混合面,一对二指的是一升玉米二升糠的混合面,一对一便是一升玉米一升糠。长大后听妈妈讲,在旧社会穷人根本吃不上一对二的面,更不用说一对一了。常是一升糠中抓两把玉米,吃草根树皮是经常的事。

1960年,全国受灾,加之偿还外债,食堂饭把人们再度拉向极度贫困。从食堂里打回的稀糁子先紧年老的爷爷奶奶和我们姐弟喝,待到妈妈时便兑一碗水喝点了事。不出两月,妈妈面容憔悴,头昏眼花,眼看支撑不下去了。路转峰回,天无绝人之路,大概是看在我父亲当公社书记的份上,村干部让我妈到食堂当厨师做饭。当厨师自然稀馓也能喝饱,我们打饭时还要沾光多舀一瓢。

1965年,我考入30里外的公办初中,当时生活虽已有很大改善,但糠还在生活中占有相当地位。上初中吃的是商品粮,没有糠面,每周还可吃到两顿白面馒头,可惜每顿只有四两(实际远没有四两),只能算是打馋,肚子饿的咕咕叫。每周回家时,妈妈总是给烤些糠面窝窝或饼子带到学校,以充腹饥。我每周总要用这些干粮来省下一个馒头,带回家中让家人分享,妈妈说我懂事,姐妹高兴的跳起来。1968年初中毕业,在那个特殊年代,我失去再学习的机会而回村劳动。

1969年是我生命中一个难忘的年头,那年我当了生产小队会计,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一年结束了糠菜半年粮的历史,农民每天都能吃上黄澄澄的小米饭和金灿灿的玉茭面。

小米和玉茭面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空前的幸福,但要象市民那样月月有几斤白面、有四两或二两大油吃仍然似天方夜谭。村里每人一年只能分到十多斤小麦,这小麦除了省下过年吃一两顿白面,其余皆用于亲戚六人办丧事和三周年上贡之用。上贡馒头小了不好看,里边包上豆子自然也好,可惜豆子缺的如同珍珠,村上的人有妙招,将发酵好的白面擀成几乎象纸一样的薄皮,将一大团和好的粗玉茭面放在皮上,象包包子一样包起来,出笼后看上去是白腾腾的大馒头,放在贡桌上煞是好看。这馒头有个美妙的名字,叫“银裹金”,只是不堪一击,摆贡者如稍有不慎碰着了馒头,便银皮掉下,金馅露出。不过这也不丢人,因为在当时家家如此,心照不宣,老百姓说这是正而八经的“哄鬼”。

油就更不用说了,一年每人可分二三斤小麻和一二斤大麻,可熬炼半斤小麻油和半斤大麻油,小麻油要省着过年来吃。平时如有客人,总也得见点油花,这种应酬妈妈很有绝招,用一小块纱布在油瓶中轻轻一醮,然后在加热的锅底一擦,待饭好后,还真可见到碗中有闪闪的油花。现在的人听了好像是在讲笑话,其实那是真真实实的毫不夸张的事情。大麻油本来是不能吃的,但缺者为贵。常用来解馋,吃了后头昏、拉肚子是免不了的事。

小米可熬粥,也可做稠饭,但小米是很有限的,稠饭是每月初一和十五早上才能吃到的。平时的早餐往往是用少许小米加玉米面做成和子饭,这和子饭也很有讲究,米多一点就好吃,做得稠一点就耐饥,如果偶尔也能用油布在锅底擦一下,加点葱蒜辣椒,将和子饭倒入锅中搅拌,其味极美。如能炒几粒黄豆入内,更是其味无穷。

午饭是农村的大餐,人们劳动了大半天,饥肠辘辘,急需补食,并需储备大量热量,以备下午劳作消耗。村妇们总是千方百计将玉米做成可口之餐,吃糊糊块垒或窝窝饼子时,总要熬一锅稀米汤食用,说这叫汤配干,赛神仙。吃河捞在当时算是上等饭啦,但做河捞的技术很强,水温的高低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粘面的配比根据粘面本身的质量来决定多少,面和的硬了压不动,和的软了压起来又断线。能做出长而不坚,软而不断河捞的村妇是很受人赞赏的。配什么卤也是很关键的,平时是吃不到肉的,新鲜蔬菜也只有在夏秋的两三个月可以见到一点。村妇们便挖甜苣菜、摘五加叶、萝萝蔓等腌制成酸菜来作卤,春天时还可调拌一些柳曲儿、槐芽儿,榆钱儿做菜。

男人们端着河捞在俗成的小场地边吃边侃,谁家河捞最长,谁家酸菜最香,谁家的男人就得意自己找了个好媳妇。女人们知道后自然也暗暗高兴,一些做饭技术不大过关的女人常常向那些高手们去求情取经。待到技术过关了,那些高手们又给自己的男人推出什么“猫耳朵”、“柳叶面”什么的,总是显得高人一筹。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经济开始复苏,农民们也可常吃到白面,有时还可吃到大米,玉茭面在农民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1989年,种玉茭的农民基本上不再吃玉茭面,而是天天白面大米,月月大米白面。吃油也不再是什么稀罕,市场上可以买到各种油脂,商品粮的供应也基本取消,农民和市民的生活已没有明显的差别。

大米白面取代了小米和玉茭面,而且我们吃的多是来自东北的精品大米,香喷喷,白灿灿。人们吃大米时往往在菜数上做文章,单一的烩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的食欲,各种炒菜也悄悄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炒鸡蛋、烧茄子、溜豆腐,猪肉与各种新鲜蔬菜相配比,鸡鸭鱼虾肉也常有光顾。

记得我在上初中时,得了一种夜间盗汗的病,早上起床后,只见褥子上一个湿漉漉的人影。医生对我父亲讲,这孩子盗汗是脾虚所致,如能每天有半斤大米,一两猪油,将大米蒸好后用猪油炒着吃,连吃一百天,此病必好。父亲在当时是堂堂的公社书记,可别说50斤大米,即便是5斤又能去那里找呢?无奈,只能服药治疗。今天,我要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大米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了,当年的贫困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家庭主妇们将白面做成多种多样的佳肴,光面食就有手擀面、刀削面、刀拨面、小开条(拉面)、河捞、剔尖、揪片、圪抖等多种多样,具体吃法有浇面、焖面、炒面等。山西的面食闻名全国,盂县的面食山西有名。面食吃烦了,烙一顿饼,蒸一笼包子。水饺这种年饭也成为百姓桌上的便饭,吃水饺的馅子大有讲究,爱吃肉的包大葱猪肉、芹菜猪肉、蘑菇猪肉、白菜猪肉,还有羊肉馅、虾仁馅等。吃素食者配以鸡蛋、豆腐和各种蔬菜,蔬菜是四季常青,源源不断。有专供调馅的各种色拉调和油和各种调料,上讲究的人常用鲁花花生油或西烟菜籽油。老百姓说现在的吃喝是天天过大年,天天赛过过大年。

在这天天如过年的生活中,人们由曾经的营养不良,到新世纪的营养过盛,又在渴望一种新的膳食结构。前些日子回老家小住,在万寿叔家见到墙上挂着一张由中国营养学会制作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此图我在书报中见过,但没有太在意。宝塔分为五层,一层是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二层是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400克;三层是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50--100克,蛋类25--50克;四层是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五层是油25--30克,盐6克。专家们还在宝塔的外面增加了一条“身体活动6000步”的路,建议人们每天至少要走动6000步。万寿叔说,这白面大米、鸡鸭鱼肉是好东西,但吃多了不行,什么“三高”、肥胖、痛风,吃倒吃出病来了。现代人吃饭得讲究点营养平衡,要朝平衡膳食宝塔图的定量去努力。要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粮菜搭配;要少盐多醋,少荤多素,少车多步。

是啊,万寿叔的一席话道出了人们对现代膳食的新追求。六十年来的民食由吃糠咽菜吃不饱,到小米玉茭吃得饱,继而到白面大米吃不了,再到讲究平衡膳食,全面营养。如此民食三部曲,是何等大的社会进步啊!

 

作者简介

平淡,一个老来无事的退休人员,喜欢敲打文字的人,阳泉市作协会员。爱好旅游,善写游记。有时也写写诗词和楹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花黎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