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酸辣子抒怀 作者:梁书正 | 版式设计:凤尾 几经波折,万分期待。终于到了。当我手捧快递,感动的几乎说不出话来。 严严实实的包裹依然藏不住那诱人的香味,一路上,我深深闻着,心怀喜悦,像一个准备回家的幸福的孩子。 多少年了,没再吃到酸辣子,虽然偶尔回去,也只是顺便尝尝,没有那氛围,这大概是回家的喜悦超越了一切。但此刻,这盒从遥远家乡寄来的酸辣子,像一个久别的亲人,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舀一勺尝起来,味道真好,酸中带辣,辣中带香,不油不腻,酸爽可口,心湖竟在瞬间缓缓荡漾开来。 在我的家乡,酸辣子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必备。每每收成的时候,大人们就下地,把红辣椒成背成筐地背回家,碾成浆,倒在宽大的簸箕,和干燥的玉米粉搅在一起,不断地掺和、搓揉,直到成细粉状,再一勺一勺舀进洗干净的坛子里,用胶子封好、捆牢,在坛子的周围倒一圈清水,盖上盖,等上十天半月,一坛酸爽可口的美味就做成了。这是最常见的做法,当然也有用糯玉米粉、大米粉作调料的,放一些蒜、姜之类的调味品,这就比较精细,味道自然不同。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玉米粉做的,这大抵与自小养成的味觉有关。 小时因家贫,做酸辣子自然不敢用大米粉之类的金贵佐料。只能用粗糙的玉米,但就是这种食材,在母亲灵巧的手中,借助祖辈传承下来的精巧技艺,一坛又一坛味道绝美的酸辣子走进了我们的童年,丰富了我们的味觉。每每看到在昏淡的灯光下,母亲勤劳的双手搓动成团的酸辣子,就觉得幸福,仿佛生活从此多了一份依靠,有了一份保障。 炒菜时,最期待的就是那盘酸辣子。不需太多工序,也不要大火,只需在其它菜炒完之后,热油,往锅里一倒,然后快速搅散、翻动,使之受热均匀,熟透,放盐,讲究点的,可能会放点味精。而我最钟情的是撒点葱花和香菜,那味道,就像施了魔法,顿时清香四溢,盛在盘子里,酸辣子红细油亮,光泽美润,葱花和香菜翠绿清新,像在轻轻呼吸。这红绿相间香味扑鼻的一盘,令人不禁猛吞口水、忍不住舀一勺尝之。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敬佩祖先们的智慧。艰苦朴素的苗家人,在湘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借助勤劳的双手,曝霜露,斩荆棘。把一块块荒山开垦成良田,在上面播种玉米、红薯、辣椒、瓜果,凭借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与时令对抗,创造出一种种存储和保鲜食品的方法和技巧,这往往都是用最普通的工具和食材,经过精细的加工,一道道生活的美味就推到了饭桌前,推到了贫穷的日子里。当双手捧起一盘酸辣子,我们不得不心怀感恩,对祖先的敬仰和感谢。所以,不管是大鱼大肉,还是一盘普通的酸辣子,都得先敬祖才到我们的碗里。 多少年来,我始终不会忘记这根植在生命里的仪式和记忆。当我在异乡,手捧着一盒酸辣子,在漂泊和困苦中抬头,我总会想到我古老而伟大的故乡,想到那些在不断的传承中渐渐流失的方法和技艺,不禁痛从心来。我的孩子,她几乎不再说苗话,也许将来也难以知道酸辣子为何物。自然,也难以懂得珍惜和对大地及先辈的热爱和感恩,也许多年后,儿孙们只能在零星的网络或者博物馆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记载和内容,他们又会以怎样的一种心情拥抱和缅怀。 想到这些,不禁感喟。盖上保鲜盒,把酸辣子放进了冰箱,以作保鲜。但往事潺潺,乡情悠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离家越远,乡情越深;离家越久,乡愁越浓。近十年的时光,故乡对我而言,几乎成了一块心病。一位湘西诗人说,到县城的时候,村子是乡愁;到市区的时候,县城是乡愁;出省之后啊,整个湘西大地都是乡愁,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是解不开的乡愁。这就不难理解一盒酸辣子的份量了。 感谢故乡的友人,在看到我发的一条想念家乡酸辣子的说说之后,第二天就给我寄了过来。这份深深的情谊,我铭记于心。这是故乡给我的一份久违的温暖,一份遥远的寄托。我愿这盒酸辣子,也把我深情的感恩和祝福,遥寄给故乡的亲人和阔别多年的湘西大地。 作者简介 梁书正,1985年生,湖南湘西人,苗族。作品见《诗刊》《民族文学》《中国诗歌》等。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张建华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