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卢浮宫的雕塑
从-1层的倒金字塔大厅一直向前走。就来到正金字塔大厅。大厅里标有Sully(叙利馆)、Denon(德农馆)、Richelieu(黎塞留馆)三个展馆,选择哪个展馆进入都可以。我拿着导游刚发的中文导览图,进入叙利馆。

走廊上的雕像

走廊上的雕像
通过检票口后径直走,即可到达中世纪卢浮宫展厅,这里展出卢浮宫的建筑历史和中世纪卢浮宫的城壕遗迹。到达城壕遗迹前,在您左侧的墙上可以看到两个模型。上方模型是十四世纪查理五世(Charles
V)统治时期的卢浮宫。下图是菲利普.奥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二世和查理五世(Charles
V)统治时期的卢浮宫城壕遗迹。
约1190年,正值中世纪,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为防止由西面而来的入侵,在巴黎的城墙外建造了一座堡垒,卢浮宫就这样诞生了。这座城堡长78米,宽72米,四周有壕沟围绕,并建有多座圆柱形高塔以保障每一面的防御,中心建有一座巨大的城堡主塔。

中世纪卢浮宫的城壕遗迹

中世纪卢浮宫的城壕遗迹

从-1层进入卡娅第德厅
卢浮宫的展品浩瀚如海。半天时间一路小跑也只能看到“沧海一粟”。选择叙利馆是想现场观看古希腊雕塑作品,体会雕塑作品的3D效果。大致路线在叙利馆和德农馆,没有参观黎塞留馆。

卡娅第德厅入口的卡娅第德(Caryatides)女子人像柱
卡娅第德厅建于16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在厅中长廊的尽头仿制了四根饰有古希腊女子雕像的圆柱,建造完工后曾一度引得王公大臣和名士淑女争相观赏。
用女性的妙曼身姿来支撑屋子上方的门楣,是希腊建筑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古希腊人巧妙地通过脖子与头颈的连接作为受力点承接上方建筑的重量。
这个展厅是文艺复兴时期美轮美奂的宫殿,现在用来陈列罗浮宫收藏的古希腊雕像作品,展出的代表作品有广为人知的《狩猎女神狄安娜》,《三美图》和《受刑的马西亚斯》。以及《阿佛洛狄忒半蹲像》、《海尔梅斯整理鞋履》和《赫拉克利斯和他的儿子忒勒福斯》等雕像,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像与典雅的殿堂交相辉映,显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

《熟睡的美少女阿丽亚娜》(Jeune
fille endormie)

大理石头像

这座大理石雕像是海神波塞冬,具有人身、马蹄、鱼尾。意大利佛罗伦萨许愿池的主雕塑群就是海神波塞冬,不过只露出了人身和马蹄,而鱼尾藏在了水中。在这里,可以看见海神的全貌。

《赫拉克利斯和他的儿子忒勒福斯》(Heracles and his child Telephos)。公元前1-2世纪,罗马帝国的雕塑。忒勒福斯是在特洛伊战争中支持特洛伊的一个城邦国家的国王。
《伊卡里俄斯的盛宴》(Le festin
d'Icarios)。希腊神话中的伊卡里俄斯(Icarios)是最早学会制酒的人。
《希腊牧神Pan潘与Satyre林神》。挠脚心儿的小调皮鬼。“啊,痒痒死了”

《阿丽亚娜》(Bacctrante ou
Ariane)

意大利比萨斜塔前面也有一座这样的雕塑

《年轻的萨提尔在吹笛子》(Young satyr
playing the flute)
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斯科帕斯(Scopas),留西波斯(Lysippos)是希腊化时代的三大雕塑家。这件雕塑是罗马人模仿希腊三大雕塑家的风格创作的,时间大约为1-2世纪,这个孩子的高度1.32
米。1907年购入。

吹笛人

太阳神阿波罗

《狩猎女神狄安娜》(Diana of
Versailles),公元1-2世纪的作品,发现于意大利。
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宙斯的女儿,狩猎女神,月亮女神,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主神之一。关于狄安娜的雕塑作品非常多,这件作品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件。这件雕塑中,狄安娜的圣兽、一只梅花鹿,跟随着她,她的一只手正在从背着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


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罗马神话又称狄安娜,是宙斯和勒托的长女,阿波罗的孪姐姐,是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象征,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这尊雕像从背面看像是女性

从正面看是一位男人,树干上趴着一只蜥蜴。

《三美图》(Les Trios
Graces),她们都是宙斯和欧律诺墨的女儿,分别是光辉女神阿格莱亚(Aglaia),激励女神塔利亚(Thalia),欢乐女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也是众神的歌舞演员,为人间带来美丽欢乐。
原作可能作于公元2世纪,现在这件是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品表现为三位美少女(两正一反)意外邂逅时的情景。整个作品呈立姿、全裸,表情自然、和谐,亭亭玉立,栩栩如生。
按照教皇保罗五世(Pope Paul V)的要求,1609年,Nicolas Cordier对这组群雕进行了很大量的修复工作。卢浮宫于1807年收购。

三女神的背影

《三美图》

半途回望刚走过来的卡娅第德展厅

《受刑的马西亚斯》
卢浮宫中文官网的介绍:“希腊化时代创作的艺术品呈现崭新之貌,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位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帕加马古城里的雕塑以刻画成群结队的战士们悲怆痛苦的神情及阵亡的姿态为主。浮肿的肌肉、精心描绘的异族人脸部轮廓以及伤口流出的殷殷流血都是这些雕塑的创新之处。
体现了这一创新的震撼人心的典范就是这尊森林之神马西亚斯(Marsyas:希腊神话中生着羊角及羊蹄的半人半兽神)雕像,他竟然敢于向被尊为太阳神与艺术之神的天神阿波罗发起挑战,比试谁的奏乐技巧更胜一筹,落败后被判将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剥去,雕塑描绘的正是他被悬吊在松树上,等待接受惩罚的情景。该作品避开了古典主义雕塑家所注重的雕像的重心问题,转而研究男性躯体的外形塑造。光影的明暗交替为这尊肌肉紧绷的雕塑增添了一丝悲伤的情绪。甚至有考证说这尊雕像对西方艺术家创作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森林之神看着准备向其施刑的刽子手,痛苦万分的脸部表情被凹陷部分的阴影衬托得惟妙惟肖。”


《年老的半人马被爱洛斯捉弄(Old Centaur
teased by Eros)》,17世纪出土于意大利。
这件作品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1-2世纪。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性格温顺的动物,爱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小爱神,相当于罗马神话里的小爱神丘比特。
《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2世纪。这件作品中的豪华的床垫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的作品。看起来是一尊柔美的女性雕像,但其实绕到另一侧,你会发现他既有女性的乳房,下体又有男性的生殖器。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赫马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e)是赫尔墨斯(Hermes)与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古罗马神话对应的维纳斯)的私生子,爱神丘比特同母异父的哥哥。他拒绝了水仙子萨拉玛西斯(Salmacis)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他永远在一起,遂要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从此赫马佛洛狄忒斯成为雌雄同体。在神话时代,“雌雄同体”作为创始神和人祖神的情景相当普遍,在雕塑和神话中随处可见,是古代人表示全能、力量以及自足的普遍公式。
神话归神话,但看这尊雕像的技术实在太精湛了,赫马佛洛狄忒斯的肌肤细腻、柔滑,尤其背部的曲线,标准的S型。他身下的床垫看起来柔软有弹性,一切是如此自然,而又是那么的巧夺天工。

《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看起来是一尊柔美的女性雕像,但其实绕到这一侧,你会发现他既有女性的乳房,下体又有男性的生殖器(身体阴影处)。

《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可以看清楚这尊雕像下体的男性生殖器。



看完这尊雕像,就要走出卡娅第德展厅。

再次回望刚走过来的卡娅第德展厅

《米洛的维纳斯》,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雕像摆放在两个展厅之间的一间大厅里。

《米洛的维纳斯》,法文名称:Vénus de
Milo。雕像材质为帕洛斯岛大理石,由两块大理石于裙裾部位相拼接而成,左手臂及左脚分别单独雕刻,高度2.02米。1820年,这座雕像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第二年作为礼物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随后国王将其送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件作品从此便声名远播。这尊雕像并无任何证明来表明其身份,但众多专家一致认同从雕塑半裸的描绘手法、形体的女性特征以及丰韵的姿容,可判断出她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因此被命名为《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或《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维纳斯”是古罗马人赋予女神阿佛洛狄忒的称谓。
卢浮宫官网的介绍:这是古希腊最后一批伟大艺术作品的原型之一。她是爱与美之女神,被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被古罗马人称为维纳斯。雕像大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创作而成,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它完美融合了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沉着淡定的脸部表情以及希腊化时代写实风格的裸体,完全符合古罗马人的审美观。《米洛的维纳斯》原作绘有多种颜色,并缀以首饰。

《米洛的维纳斯》发现过程有许多版本,以下是比较全面的一个说法。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碎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已懂得这是值钱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于原地,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
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部分碎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他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促使大使下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
不料岛上的长老中途插手,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雕像已经装船。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手,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空气紧张。
恰巧,一场暴风雨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
雕像顺利运抵巴黎,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胜利女神的雕像”并称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进入狄安娜展厅。狄安娜展厅里的古希腊雕塑都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漫步其中,一件件艺术珍品迎面扑来,美得让人窒息。



《阿尔勒的维纳斯》(Venus
of
Arles),这个维纳斯雕塑通常叫做有手臂的维纳斯,和没手臂的区别开。
这件雕塑高度1.94米,公元一世纪晚期的罗马作品。1651年出土于法国阿尔勒(Arles)的古罗马剧场遗址。这是一件非常著名的维纳斯雕塑,可能是希腊三大雕塑家之一,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的“盛传于世间”的著名的雕塑作品《Aphrodite of Thespiae 》的复制品。维纳斯手中的苹果和镜子(已遗失)是17世纪添加上去的。
阿尔勒是法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前800年左右,后来成为罗马的重镇,这里存留了很多罗马帝国的遗迹,有古罗马角斗场、古罗马剧场、古罗马浴场等。1981年,这座城市的这些古迹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所有的古代遗迹的散布面积很大,合计约为0.65公里。

《阿尔勒的维纳斯》

《阿尔勒的维纳斯》

《阿尔勒的维纳斯》

《阿佛洛狄忒半蹲像》(Aphrodite
accroupie)
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频繁采用了之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题材,更不用说以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的沐浴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为灵感而设计的各种不同姿势的裸体阿佛洛狄忒作品。
这件作品抓住了女神沐浴净身的一瞬间,予人以强烈感受。身体扭曲的姿态使雕塑家得以通过肌肤的褶痕更好地描绘其性感的丰满躯体,而娴熟地运用人体构造的技巧使雕塑看上去更饱满而和谐。女神背上搭着的手属于一个厄洛斯,其雕像现已不知去向。
这个式样被古罗马人所采用而仿制了无数的复制品,用以装饰温泉浴池。在这个展厅中,您还可以找到女神雕塑的其他代表作。


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

阿佛洛狄忒

阿佛洛狄忒

《克尼德的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de
Cnide)式女子半身雕像
这尊雕像是罗马帝国时代(公元二世纪?)的作品,雕像只露出胸部,而照片中看到的《克尼德的阿佛洛狄忒》,却呈现出全裸的姿态。其原型应为左手持垂下的衣衫、右手遮盖其生殖部位。在面朝窗户的小玻璃柜里,您可以看到其他同一式样更为完整的雕塑。
《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是古希腊大型雕塑艺术中首个闻名于世的完整女子裸体雕塑。《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原型是活跃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他在西方艺术中被奉为女子裸体雕塑的始祖。根据一位古代作家的描述,普拉克西特利斯所创作的裸体雕塑被科斯岛居民拒之门外,他们震惊于女神像的一丝不挂,宁可要一尊披上衣服的雕像。于是,裸体的阿弗洛狄忒被克尼德城邦(Cnidos
:位于现在的土耳其)的居民们买了下来。
和并不是很丰满的外形相比,雕塑的姿势更突出了其女性特征,并通过胯部的浑圆轮廓和并拢的双腿得以展现。雕塑背部的曲线细腻。这是一项创新:公元前四世纪末的艺术家们打破了以往雕塑只注重正面构思设计而忽略背部刻划的传统。
在古代,《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正如今天的《蒙娜丽莎》画像一样闻名于世。根据当时作家的描述,最令慕名前来的朝圣者过目不忘的,是其“含情脉脉”的眼神。

展柜中的小件展品



《珍妮特斯克的维纳斯》(Vénus
Génitrix)
在卡娅第德大厅展出的这尊雕像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古罗马作品(公元一世纪末或二世纪初),是古罗马时期根据希腊化时代的古希腊雕塑原型仿制而成的作品,而雕塑原作的踪迹已无处可寻。
公元前430年,一场鼠疫席卷了雅典城,与此同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爆发了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的战争。随之而产生的是古希腊人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不禁自问,天神怎会令如此不幸的灾难降临人间。当时,为了忘却天灾人祸带来的痛苦,艺术家们似乎转而追求女性化的温柔优雅之美。
阿佛洛狄忒(或古罗马人所称的维纳斯)身为爱与美之神,其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描绘她的作品中裸露的尺度也逐渐放开。当时,女性裸体在艺术作品中还非常罕见,仅见诸于宴会器皿上所描绘的交际花形象。
传说中阿佛洛狄忒在大海中诞生。“沾湿”的衣服褶裥,使维纳斯在其衬托下若隐若现,更突出了女神的身体曲线。所有紧贴其身体裸露部分的衣服褶皱线条,都顺延向其下体的三角形区域汇拢。
维纳斯头部的倾斜度是前所未有的:女神看上去以仁慈的姿态向前来朝圣的信徒俯下身子。她的脸部轮廓与巴特农神庙里的伊希斯女神极其相像。这又是一张表情沉着、永恒不变的脸庞,只能从浓密的头发及佩戴的首饰(注意为佩戴耳环所穿的耳洞),才能展现其女性特征。雕像遵循了由伯里克雷特所创立的人体比例准则和“contrapposto”的姿态,这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雕像厚重感。



《那耳喀索斯》(Narcisse)
Narcisse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位美少年,他仪表出众,风度翩翩,他由于迷恋上了自己在湖水中的倒影而对身边的追求者不理不睬,最终跌落湖中。




《戴头盔的雅典娜》,又名《韦莱特里的帕拉斯》(Pallas de Velletri)。
《戴头盔的雅典娜》摆放在狄安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雅典娜是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 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女神的全称为: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韦莱特里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1797年,人们在韦莱特里附近的一座罗马庄园废墟发现了这件雕塑。

回望狄安娜展厅

大理石《帕加马大罐》(Vasede
Pergame)。帕加马(Pergame)位于古代安纳托利亚的西北部,在今土耳其境内。



雅典双耳瓶



《Marcellus》,这件作品又称《Germanicus》,高度1.8
米。

《Marcellus》的背影



古罗马厅陈列着许多古罗马时期帝王将相的雕像,最引人注目的雕像是《作战的斗士》,让人感受到力与美的永恒。

《作战的斗士》(Guerrier combattant)。这件希腊化时代末期的杰出雕像原作,创作于公元前100年左右 。这尊斗士雕塑曾被收藏于波尔格塞家族(富裕的意大利家族)别墅作为私人藏品,随后被拿破仑于1807年获得。雕塑常被冠以角斗士的名称,但这是一个谬误,实际上在古希腊并没有格斗这项竞技场上的运动。可以想象,作品刻划的是一个正在进行格斗的斗士的瞬间动态,随时准备抵挡对手的攻击,而对手处于较高位置,很可能是一位骑士。可以注意到,其前伸的左手握有盾牌皮带,右手所执的剑柄球饰则是十七世纪修复的部分。斗士以盾牌保护自己免受对手的进攻,蓄以反击之势;他的动作为塑造雕像的空间劈开了一道有力的对角线。
这尊雕像属于极少数带有签名的原作。在树干上,您可以看到以希腊文写就的铭文:“以弗所的阿加西亚斯,多斯德奥斯的儿子所作。”
(以佛所位于现土耳其境内)


在通往米开朗基罗厅和古罗马厅之间的一个过渡展厅里,摆满了各种石材雕制的精美塑像,琳琅满目,由于时间所限,只能匆匆一瞥。

《垂死的奴隶》(Dying
Slave),米开朗基罗作于1513-1515年。
米开朗基罗厅摆满了意大利十六到十九世纪的雕刻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的云石雕塑《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又名《入睡的奴隶》。他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

《被缚的奴隶》,米开朗基罗作于1513-1515年。
《被缚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有人称它为反抗的奴隶。他如公牛一样健壮的身体呈螺旋形强烈地扭曲着,似乎正在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虽然双臂被反绑着,但全身的肌肉都紧绷着,让人感到那里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绳索则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似乎仅仅成了装饰品。他的头高昂着,紧闭着嘴唇,眼睛圆睁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这个抗争的奴隶的手是未雕好的大理石。只有直接在石料上进行创作的非常杰出的艺术家才会这么大胆。他以自己的作品为荣并把它展示出来,是一位真正的寻求创作自由的文艺复兴艺术家。
《被缚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这两尊雕像体现了米开朗基罗那悲天悯人的痛苦思绪,作品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

《被缚的奴隶》,米开朗基罗作于1513-1515年。
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招到罗马建造他那巨大的陵墓,但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停工了。1508年,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又被召回,为陵墓创作了几件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就是其中著名的杰作。这两件作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放入陵墓,而是被转卖,现在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宁芙与蝎子(Nymph
with scorpion)》,高度0.9米。作者巴尔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
雕塑中的宁芙脚踩到了蝎子,正在用手抚摸伤处。
希腊神话中的宁芙(nymph)常常出现在绘画中,宁芙,希腊人称她们为“nereids”,是尚未成熟的女神,根据她们生活的特定环境,有不同的宁芙,如
Oreads (山宁芙), Dryads (橡树宁芙), Hamadryads (树宁芙), Naiads
(水宁芙),
宁芙的形像是年青的适婚少女,大都是主神的随从。
神话中的宁芙,总是喜欢与男人,或者是与自己心意相同的女人作伴。所以宁芙 (nymph)这个词,在现代女人的言语里往往用于表达一个与自己行为相似,性情相仿的女性同伴。前者中文叫做红颜知己,后者叫做闺蜜。
现在是用宁芙 (nymph)来识别性早熟的女孩。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的著名小说《洛丽塔》(Lolita),其主角亨伯特就无数次地使用这个词。






《戴面纱的女像》
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可拉第尼(Antonio
Corradini)1717年左右创作的《戴面纱的女像》,或叫“信仰”,其巧夺天工的雕琢,使坚硬的大理石竟成轻薄透明的面纱,女人的面容半遮半掩,眉目传情。

《戴面纱的女像》

《戴面纱的女像》

《戴面纱的女像》

《戴面纱的女像》


《赛姬被丘比特唤醒》(Psyché ranimée par le baiser de l'Amour)
这是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作品,与《垂死的奴隶》同样位于德农馆DENON的一层4号展位,不过,《垂死的奴隶》更靠里面一些。
传说有一位国王和王后生了三个美丽的女儿,最小的女儿名叫赛姬,她的美貌使维纳斯非常嫉妒,便命令丘比特去惩罚她(丘比特是古希腊神话中美神维纳斯(Venus)的儿子爱洛斯(Eros),在罗马神话中叫丘比特)。
丘比特见到赛姬后深深地爱上了她,并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让她住进了神殿。由于赛姬只是个凡人,始终见不到丘比特的面容,为此她很郁闷。赛姬的两个姐姐很嫉妒她在神殿里的生活,便欺骗她说丘比特是个恶魔,并怂恿她晚上偷偷看他。赛姬在夜晚点上油灯看到丘比特后,才知道丘比特原来是一个英俊的少年。但是,丘比特因此被惊醒,愤怒离去,宫殿和花园也消失了,她最后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一片荒野上。
于是,赛姬到处寻找丘比特,不知不觉中来到维纳斯的神殿。为了毁掉赛姬,爱神维纳斯交待给赛姬很多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最后一项任务便是叫她把一个空盒子交给冥府的王后(Proserpine),并从她那边带回另一个盒子。返回途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指引并警告她,取回盒子后无论如何都不能打开盒子。赛姬完成了任务,可是她的好奇心还是战胜那个声音,驱使她打开盒子一探究竟。
金盒子里面装的是地狱里的睡眠鬼,它从盒中跑出来并附在赛姬身上,使赛姬成了一具睡尸。后来,丘比特找到了赛姬,发现她僵睡在地上,便用深吻唤醒了她,驱赶走了她身上的睡眠鬼。众神被赛姬和丘比特的爱情感动了,便赐予赛姬一碗长生不老羹,并封她为女神。赛姬与丘比特从此结为伉俪。
这座雕塑就是表现丘比特看到睡尸赛姬后,通过深吻唤醒自己爱人的那一刻。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法语名称:Victoire
de
Samothrace。雕像高3.28米,创作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0年,于1863年被发现于爱琴海东北部的小岛萨莫色雷斯岛。
这尊雕塑是1863年被一位法国副领事重新发现,当时雕像散落成了无数的碎片。雕像的右翼一直没能找到,现在看到的右翼是根据仅存的左翼制作的石膏复制品。这件作品,现在世界上通称《胜利女神》。
这尊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原作,雕像原本矗立于地处爱琴海东北部的希腊小岛萨莫色雷斯上的万神庙里。雕像描绘了被古希腊人称为尼凯(Nike)的胜利女神,昂首站立在战船船首,宣布战争的胜利。
根据一些风格鲜明的雕刻细节,研究学者认为这尊雕像是罗迪安人雕刻的,为感谢天神赐予这场约在公元前190年的海战胜利而献给众神的祭品。
胜利女神完美的身体比例,逼真的体态,都体现了希腊化时代的艺术风格。仔细看,衣裙的褶皱都被刻画的十分细致,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雕刻之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胜利女神脚下的水泥底座也是于近代制作的:原本胜利女神应该翘首直接立于战船甲板上。于1950年被重新找到的女神右手现展出在旁边的橱窗中。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

展厅天顶的雕塑

展厅天顶的雕塑

展厅天顶的雕塑

展馆之间的过厅

过厅的天顶雕塑

走廊上的雕塑

走廊上的雕塑

《圣女玛丽.马德莱娜》
北欧雕塑展厅里陈列着来自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木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女玛丽.马德莱娜》。雕像圣女表情安详,眼光垂看,给人圣洁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