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 2】2万个人一起背经典,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3-14

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


同学们好!

今天是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第二天!

告诉大家一个惊喜的消息

昨天有2w个同学跟青医君背诵!

当然昨天只是个开始啦

希望接下来的每一天大家都能认真背诵

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我们的速背营

第一轮复习背得扎实

以后就会轻松很多

就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

理解重点难点上啦

ps:记得根据

青医君整理的背诵表复习哦!

大家要跟紧咯

第二天的背诵 

开始啦!


背 诵 活 动

现 在 开 始

【DAY 2】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 来自青医说执医考试 00:00 03:33

DAY 2

第一单元 黄帝内经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原文】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按语】

“治病必求于本”谓诊治疾病当推求阴阳之本而调之,“本”指阴阳。此句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协调遭到了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所以在诊断疾病时,最重要的是先分清阴阳,看病的种类究竟是阴证还是阳证,治疗时总的原则就是要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协调状态。总之,抓住了阴阳这个总纲,认识和治疗疾病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人之清阳向上向外升发、浊阴向下向内沉降的生理特性,揭示了人身清阳与浊阴的正常升降规律,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须的。文中提到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阐释了人体阴阳升降失常造成的病理变化和所致的病证,不仅运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现象,也是对“治病求于本”的具体运用,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2];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4],壮火食气,气食少火[5],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词解】

[1]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食之味属阴者,多沉降而走下窍;凡药食之气属阳者,多升散而达上窍。

[2] 味厚则泄,薄则通:吴崑曰:“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味属阴,自下窍出。味厚者为阴中之阴,故偏走下窍之后阴,而有泄下之功,如苦寒泄下之大黄、芒硝之类;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偏走下窍之前阴,而有通利之功,如淡渗的茯苓、猪苓、泽泻之类。

[3]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吴崑曰:“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气属阳,阳性炎上而性热。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故具有发热之功,如大热的乌头、附子之类;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故具有发散之功,如麻黄、桂枝之类。

[4]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使正气衰亡,少火使正气壮胜。壮火,指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少火,指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气,指人体正气。气衰、气壮,使动用法。又,一说壮火指病理之火,少火指生理之火。可参。

[5] 壮火食(shí,蚀)气,气食(sì,饲)少火:前一“食”,通“蚀”,销蚀,耗伤;后一“食”, 通“饲”,饲养,充养。

【按语】

少火、壮火的含义,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其一,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讨论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故以药食气味立论,如明·马莳曰:“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 而益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药食气味峻烈者为壮火之品,如乌头、附子之类,非阳气大亏者不用,否则易耗伤人体正气,即“壮火食气”、“壮火散气”;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之品,能平和地温补人体正气,如人参、当归之类,即“气食少火”、“少火生气”。

其二,以“火为阳气”立论,如明·张介宾曰:“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平和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即少火是人体平和的阳气,具有温煦作用,是生理之火;壮火是阳气亢旺过度而化的亢烈火邪,损伤阴精,销蚀阳气,是病理之火。元·李东垣所言“相火元气之贼”,元·朱丹溪所言“气有余便是火”等,都是对“少火”、“壮火”理论做出的进一步发挥。

观《内经》原文之上下文义,马注较符合经旨,然张注丰富了中医病理学内容,学术意义更为深远。

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1];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2], 而知病所主;按尺寸[3],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词解】

[1] 部分:指面部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对应关系。详见《灵枢·五色》等篇。

[2] 权衡规矩:借以比喻四时正常脉象。春、夏、秋、冬分别对应规、矩、衡、权脉象。即《素问·脉要精微论》之“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3] 尺寸:尺,指尺肤。寸,指寸口脉。

【按语】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诊病的关键,后世所建立的八纲辨证,就是以阴阳为二纲为总纲。一般来说,人体疾病用阴阳来概括,不外乎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所致,而临床治疗原则是“必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故临证无论察色和按脉,必须先别其阴阳的盛衰,这对中医诊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诊法的纲领。“审清浊”、“视喘息”、“听音声”“观权衡规矩”等内容都是四诊的具体内容,也遵循着辨别阴阳这一原则,可见“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4.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1]。故因其轻而扬之[2];因其重而减之[3];因其衰而彰之[4]。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5]。其高者,因而越之[6];其下者,引而竭之[7];中满者,泻之于内[8];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9];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10];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1];定其血气,各守其乡[12],血实宜决之[13],气虚宜引之[14]。”

【词解】

[1] 其盛,可待衰而已:对于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如疟病,发作时邪势太盛,不宜直接攻邪治疗,以防伤正。《素问·疟论》云:“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灵枢·逆顺》引《兵法》云:“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均是此意。

[2] 因其轻而扬之:由于病邪轻浅在表而采用轻扬宣散之法。因,根据。轻,指病邪轻浅在表。扬, 轻扬宣散之意。

[3] 因其重而减之:由于邪气盛实在里而采用攻里泻下之法。张介宾曰:“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4] 因其衰而彰之:由于邪去正衰而采用补益之法以彰扬正气。彰,彰显、彰扬,此指补益法。 

 [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为阳虚,精不足为阴虚。所以对阳虚者要用气药温补之;阴虚者要用味药滋补之。张介宾曰:“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退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

[6] 其高者,因而越之:对邪在胃脘以上者,应因势利导,采用涌吐之法使邪气从上窍排出。高,指邪在胃脘以上,吴崑曰:“高,胸之上也。”越,指涌吐法。

[7] 其在下者,引而竭之:对邪在大小肠和膀胱者,应因势利导,采用通利二便之法使邪气从下窍排出。下,指邪在下焦。引,引导。竭,完、尽。

[8] 中满者,泻之于内:中焦痞满的病证,应从内部消散病邪,如《伤寒论》以辛开苦降之泻心汤治“心下痞”。泻,指消散、消除。

[9]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体表的病人,用汤液浸渍或汤液的蒸汽熏渍皮肤来取汗,包括熏蒸、浸浴等治法。渍,水浸。

[10]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邪气急猛的病证,应采用镇静抑制之法以制伏病势。慓悍,指邪气急猛。按,压、镇。收,敛、制。

[11]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由于阴虚而阳亢者,应滋阴以配阳;由于阳虚而阴胜者,应壮阳以消阴。

[12]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明察疾病的部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谨守其病所,正确施治。

[13] 血实宜决之:此指针刺放血法。即对于血液瘀滞之证,应用针刺放血逐瘀之法,后世引申为破瘀法。决,即开凿壅塞,《说文》云:“决,行流也。”

[14] (chè,彻)引之: 《甲乙经》作“掣”。掣引,即升提补气法。

【按语】

1.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因势利导的本意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而加以疏利引导的意思。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邪正斗争之盛衰趋势择时治疗。如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应在发病间歇期治疗,即本节所云“其盛,可待衰而已。”二是根据邪气性质和部位而采取相应措施,使邪气以便捷的途径、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过分损伤正气。即是随其性而宣导之,就其近而驱除之,如本节“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三是根据人体正气抗邪的趋势、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顺势引导,扶助正气,如本节“气虚宜引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举之”、“散者收之”即是此法。

2.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本节针对阴虚阳亢、阳虚阴亢从阴阳制约角度提出的治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突出了治病求本、调节阴阳的思想,这一原则在临床上又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等。

另外,经文提示,《内经》时代不仅治则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治疗手段亦有不少,如药物、熏浴、按摩、针刺、放血等等,这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巩固背诵环节

要根据表格进行复习哦~

今天要复习第一天的速背卡哦~

今天的学习结束啦

大家都很棒!

明天继续加油哦~

编辑:小金鱼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