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营汤的功用是 A.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C.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D.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E.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2.清营汤主治之身热的特点是 A. 午后身热 B. 身热夜甚 C. 身热烦扰 D. 入暮发热 E. 夜热早凉 3.有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的配伍特点的方剂是 A. 清营汤 B. 犀角地黄汤 C. 小蓟饮子 D. 十灰散 E. 桃核承气汤 4.清营汤中发挥透热转气作用的药物是 A. 水牛角 B. 丹参、黄连 C. 麦冬、玄参 D. 金银花、连翘 E. 生地黄 5.主治三焦火毒证的代表方剂是 A. 普济消毒饮 B. 龙胆泻肝汤 C. 半夏泻心汤 D. 仙方活命饮 E. 黄连解毒汤 答案解析 1. D 【答案解析】清营汤的功用是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2. B 【答案解析】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3. B 【答案解析】犀角地黄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中用味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 4. D 【答案解析】温邪初入营分,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泻,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5. E 【答案解析】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细目三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三钱 生地黄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以咸寒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之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水牛角代)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热伤营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生津,又可清热凉血解毒,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扶正兼顾。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上述五味均为佐药。诸药为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兼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运用: (1)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息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尤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3)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 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两 生地黄半斤 芍药三分 牡丹皮一两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水牛角代)为君药,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以甘苦寒之生地为臣药,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水牛角代)清热凉血,并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全方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细目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三两 黄苓、黄柏各二两 栀子十四枚。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火毒炽盛充斥三焦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泻心火为君药,并且兼泻中焦之火。黄苓清肺火,泻上焦之火热,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共为佐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可使三焦之火邪祛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全方配伍特点:集苦寒之芩、连、柏、栀子一方,直折火热。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3)使用注意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制局方》) 组成:川大黄 、朴硝 、炙甘草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薄荷、黄芩各十两 连翘二斤半 竹叶七片 蜜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见症为主。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治疗单清上则中焦燥结不得去,单泻下则上焦邪热不得解,唯有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治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为法。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无形之热,重用为君。配黄芩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共为佐药。甘草、白蜜合而为使药,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还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清上与泻下并行,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即所谓以泻代清。本方虽有通腑之功,但治疗目标在于胸膈烦热,而不在于热结便秘。因此,对于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而无便秘者亦可使用。 编辑:神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