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 宝丰羊肉绿豆面条 作者:赵振超 | 编辑:强哥 豫西南有个宝丰县,它因酒而闻名全国,来过宝丰的朋友,尤其来宝丰赶过马街会的朋友都知道,宝丰的羊肉绿豆面不一般,在平顶山地区郏县的饸饹面、鲁山的揽锅菜、宝丰的绿豆面号称鹰城三大名吃。事实上,到宝丰吃一碗羊肉绿豆面,绝对是难得的味觉体验,只有吃过了羊肉绿豆面,你才对宝丰当地的美味小吃才会不留遗憾。 { 马街会 } 地域不同,构成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宝丰人爱吃羊肉绿豆面,如同南方人爱煲汤。宝丰人请人吃饭,都爱说:“走,吃羊肉绿豆面去!”吃羊肉绿豆面已成为宝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味道。每天上午11点刚过多,宝丰县城大街小巷的羊肉面馆一派热气腾腾的场面。足以让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不同的店,味道或浓或淡,风格大同小异,但都拥有大量固定的食客。 宝丰的羊肉绿豆面由来已久,不管是在顶着狗尾草的土坯房的老城区,还是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区;也不管今天街上流行着什么音乐,相亲相爱的人经过了多少沧海桑田,每条街道的两旁总有那么多门牌上写着:“××绿豆面”。有的冠以自己的姓氏,如“买记绿豆面”、“单记绿豆面”。有的直接写上别人常呼的名字,如“老葛志绿豆面”。有的写上地址和几代人沿用的名字如“仓巷街绿豆面”、 “美味思绿豆面”、“老牌绿豆面”。这是一种标记,也是一个回忆,更是对宝丰饮食文化的诠释。 土生土长的我对宝丰的面食也情有独钟,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白面粉不似现在这样可以敞开来尽情吃,更别说绿豆面了,童年时代,父亲一个人在城里打拼,偶尔带我进城,中午总会在老县委门口的老牌羊肉绿豆面馆给我买一碗羊肉绿豆面,这也是我进城的主要原因。一碗面下肚,细汗涔涔,浑身暖和,酣畅淋漓,通体舒服。有时还配个烧饼,把剩余的汤汁汲取干净。中学时,在县城的学校吃饭,县城影剧院对面偏东有一条小吃街,因为不喜欢学校里清淡的伙食,我经常跑去吃五毛钱一碗的张记大碗绿豆面。那时候这种廉价的大碗面是社会底层的人的一种重要的果腹食品,虽然品相比不上饭店酒馆里小碗的面条精致,但总能被饥肠辘辘的食客们吃得十分爽快。因条件所限,这样的待遇一周不能超过2次。 后来参加了工作,外出学习和出差,吃遍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各种美味,但心里念念不忘的仍旧是家里那碗原汁原味的羊肉绿豆面条 。 宝丰的羊肉绿豆面做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汤,在“吃货”的嘴里,一小勺汤汁就能分辨出是县城哪一家的绿豆面。羊肉汤选料和烧制工艺十分讲究。老师傅们会选用1.5到2年的山羊肉为主要原料,尤以本地山羊为佳,主要制作过程是先将50斤水添入锅内,烧响加入羊的全身骨架垫底,再放入25—30斤鲜羊肉和羊杂(羊杂下锅前分别用开水氽一下),然后用大火烧开,用竹编勺撇去血沫,再加冷水10斤,开锅后再用3斤羊油覆盖在羊肉上面,尔后将大火烧开,一小时后改文火慢熬三小时 如果担心膻味可放少许白芷。汤熬好后备。为了自己生意的口碑,很多店老板们也充当着大厨的角色,每天早上很早就要到集市上选购羊肉,然后赶紧忙碌着熬汤,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师傅就会用鲜羊肉炝锅,放黄豆芽爆炒,几分钟后加汤,下面(面条是专门有人送的,也是老板常年的客户,面条的硬度,绿豆和白面的比例都是提前讲好的,大家讲的是诚信),面条将要出锅时,放时令青菜,翻几下就好了。喜欢吃辣的 再拌上点儿油泼辣子,或红油等,总能吃得人额头冒汗,浑身舒服 。美美的一碗鲜汤绿豆面,一定要先喝汤,连喝五口,一口气下肚,通体微热,汗津微出,然后小口吃面,香而不腻,美而不醉,舌之盛宴,胃之享受,好一碗宝丰羊肉绿豆面。 今年正月十三,有朋友来宝丰赶马街书会,我尽地主之谊,中午请朋友去了这家名叫张龙振穆斯林饭庄,专营各种炒菜、绿豆面条、风味牛肉、羊蹄。这家饭馆的门面和环境很一般。但是羊肉的香味充满了院内。这里的菜肴很特别,有牛肉、羊蹄、羊脸肉等,还有各种炒菜。我们各点了几个特色的菜肴,小酌了一瓶国色清香之39度宝丰酒,最后上的是绿豆面条,味道很棒,鲜、香、粘稠,叫人回味无穷。我们几个食量稍大的没过瘾,又平分了两碗绿豆面。朋友回去说那味道回来后一直念念不忘,发誓明年一定带家人来尝尝宝丰的绿豆面, 我想,城市是有味道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味道,每座城市苏醒时的味道也不同。宝丰的味道,就是被一碗碗羊肉绿豆面的鲜香轻轻唤醒的。 作者简介 赵振超,男,1974年生,汉族,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在地图中查看。1995年以来,相继在《教育学》、《管理学家》、《读写算》、《都市家教》等CN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编著有散文随笔集《平凡的人生》,多次获宝丰县通讯报道奖。 联系方式:13721885278 我们的团队 主编:湛蓝 排版编辑:绿腰 审稿编辑:童话 铜豌豆 一池萍安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总策划:深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