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事物本质的定义 事物: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 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 提到本质,就涉及到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看透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人的本性就是好吃懒做,大脑亦是如此。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思考得更少。大部分人拥有获取信息的能力,缺乏思考的能力,从而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很可怕,因为人工智能在获取信息方面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法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总是人云亦云。 曾一度,“我国结婚率创近10年新低”成为热门话题,网络舆论中不婚主义盛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人,能够抢得先机。在别人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一家牙膏厂,产品优良,包装精美,受到顾客的喜爱,营业额连续10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业绩停滞下来,以后两年也如此。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议中,公司总裁许诺说:谁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公司的业绩增长,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看完后,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了这位经理。那张纸条上写着:将现在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开口扩大了1毫米,每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天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装。第14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常人思维: 年营业额=平均销售单价*每年的销售数量 要想提高年营业额,要么涨价,要么增大销量。 这位年轻经理思维: 年营业额=每克销售单价*消费者每天使用克数*天数(1年365天) 每克销售单价不变,增加每天使用克数,增加年营业额。 这里的“消费者每天使用克数”就是本质,是决定年营业额发展趋向的东西。 三、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 ①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就是从整体上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思考。 每个事物都不是单独的存在,只有理解其在其系统中的功能,与其关联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 当我说倒一杯水,你脑海中浮现的是否是这样的一副画面。杯中的水在增加,这是现象。 但是,在系统思考者眼中它是这样的。水龙头的开关位置决定水流量大小,水流量大小决定杯中水的实际水位,杯中水的实际水位决定离目标水位的差距。这个内部的联系,就是本质。 倒水不再是打开水龙头接满就行,系统思考者能洞察到它背后的关系结构。 夏天,某座新建商厦出现了平时没有的如下现象: 女性洗手间不够用; 门把手带静电; 热饮店排起了长队; 如果你是物业,你会怎么办? 临时增加洗手间? 派专人给门把手去静电? 店主增加人手做热饮? 看似没有联系的三种现象,实际上是同一种原因—空调温度过低导致的。将温度调至适合,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② 第一性原理 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从源头开始思考。 提到这个词,不得不说硅谷钢铁侠——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在制造特斯拉时,马斯克追根溯源,发现电动车的最大成本来自电池组件。当研发团队参考市场上电池组件的市价评估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时,马斯克先生通过“第一性原理”思考,将电池拆解为各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对电池组件的生产流程、产地、供应链等进行重构和不断地迭代优化。最终他发现,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锂电池组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只需要80美元/千瓦时。 这种降低成本的方式让我想起了日本制造业中的“板粉(假名:いたこな)”。 【板】是指钣金或印刷基板,【粉】是指树脂成型或铸造成型等的原材料。 将产品拆分到板、粉的阶段,使其成本达到“可视化”。 然后发起板粉活动,优化生产工艺,重组生产结构,以降低成本。 ③ 丰田五问法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三: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这里的五是变量,有时找到问题本质,需要更多为什么) 例子: 多年前,美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堂前的石头腐蚀得厉害,使得维护人员大伤脑筋。照一般的思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更换石头。但这样需要花费一大笔钱。 四、实践篇 自身经历 有次我和她开车去超市买菜,到了车库后一直等不到车位。于是我一直在车库里兜圈子,她坐在副驾驶抱怨。。。 此时的问题是什么? 是没有停车位吗? 接着问: 为什么要停车位à因为要停车去买菜 为什么要买菜à因为要做饭 为什么要做饭à因为要吃 为什么要吃à满足自己的食欲和基本需求-饱 针对现在的问题, 如果从“停车”层面思考有如下办法: 到车库后,一个人去买菜,一人继续等车位; 一人去买菜,一人开车出去兜一圈,买好菜一起回家; 开车去别的地方买菜; 把车开回去,然后步行或骑行来超市买菜; 如果从“满足自己的食欲和基本需求-饱”层面思考,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如下办法: 不买菜了,在外面有停车位的饭馆吃; 不买菜了,回家叫外卖;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才是成长的第一步。重点是要理解运用,知行合一。 悦分享,越成长。我是救命的毒药。如果大家觉得看软文花时间,可以去公众号里看纯干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