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一康复小报 第62期〡手能生巧——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早教

 贝贝qma5223mkx 2020-03-15
手是人类的第二大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要靠双手来完成。通过双手儿童能接触、探索、了解并控制环境及事物,实际上儿童在体能及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常利用双手去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尝试操作物件或玩具,逐步建立在日常生活自理及学习上所需的手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影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

现在大部分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做不好,还耽误时间,事事包办代替。吃饭慢了怕饿着,穿衣慢了怕冻着,自己洗手洗脸怕洗不干净等等,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因此,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依赖心理,渐渐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的积极性。

(二)偏重学习能力的训练,
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很多家长认为穿衣吃饭是小事,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让他自己做太耽误时间,还不如留着时间多做几道数学题呢!

(三)方法不当,缺乏有效的培养策略

1.   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

2.   利用游戏的形式。

3.   给予鼓励或奖励机制。

0~3岁儿童日常生活活动发育顺序

7~8个月,见物可伸手抓并送到嘴里;

9~12个月,开始用手抓东西吃;

15个月,可以配合穿衣;

18个月,可自己脱下袜子,会摘小帽子;

24个月,可正确使用勺子,会脱下没有鞋带的鞋子,会脱裤子,为其穿衣时可以配合,可自己洗手、擦嘴、拭鼻子;

30个月,可自己穿鞋;

36个月,可学习使用筷子,可脱下衣服,可用手将扣从扣眼推出,可训练洗脸、拧毛巾、使用肥皂。

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落后的儿童,可根据评定量表进行有效的评定,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能力训练。

(一)进食训练

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碗勺,让孩子练习用勺子舀东西(选择孩子喜欢的、又容易舀起的东西),练习手到口的动作,能将食物送到嘴里。

(二)更衣训练

加强儿童对自身肢体、衣服、鞋袜等基本认知训练,选择合适易穿的衣服,鼓励儿童主动穿衣,根据儿童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穿脱方法,尽量运用协助并逐步减少协助。让其从最后一步的动作做起,从而提高对更衣的兴趣。可将更衣动作分解,一步步地教儿童去做,避免催促,给与鼓励。

(三)如厕训练

使儿童养成定时、规律排便的习惯。为其选用具有稳定性的便盆,便盆的坐面与臀部紧密接触,后面有靠背。如厕时应保持髋关节屈曲,两下肢分开,肩与上肢尽量向前。

(四)洗漱训练

让儿童知道自己身体各个部分的名称,熟悉常用的梳洗用具,并训练儿童上肢的活动和控制能力,特别是手部的抓握和精细控制能力。

通过对儿童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孩子不仅学会用手吃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

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努力,才能使他们获得这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图文编辑|葛政卿

审稿|缪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