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倭名臣吴鸿洙

 文化龙乡 2020-03-15
吴鸿洙(?-1598),字文衢,号凤城。莱芜区南港村人,莱芜古嬴吴氏八世。生于明嘉靖年间,卒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吴鸿洙之父吴来朝,字义庵。明嘉靖初年生于莱芜南港村,明万历末年去世后葬于陈盘龙吴家茔林。他生性敦厚朴实,且天资聪颖,勤奋耕读,明万历三年(1575)以岁贡任山西荣河县知县,在任期间推广耕种技术,教民间苗,植桑纺织,以出资收购茅草的方式改良土壤,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告老还乡后荣河人赴莱建“吴公生祠”,一表“荣河遗爱”。由于其子孙显贵,屡受封典,乡人称其为吴封君。毛泽东称吴来朝为古代劳动模范。
吴鸿洙自幼天资聪颖,少时留心社会道德风尚,讲求济民治理天下之学。明万历七年(1579)考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二名。踏入仕途后,初任工部郎中,主管水利,为治水呕心沥血,七年中主持实施了三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由于他理财从严,精打细算,以制度约束中下层施工官员,以防从中谋取私利,“省水衡钱数十万计”【1】,节省钱财全部上缴朝廷。万历十九年(1591),他典试四川,慧眼识才,时称得人。遂升任浙江布政司参议,主督漕运,丝毫不辜负朝廷重用,到任尽祛积弊。
万历年间,浙东积弊会倭,贼寇经常袭扰,浙东告急。为有效抗击倭寇,“两台择备兵其地者,曰非公不可。乃疏请其徒往任晋宪使,专制并海以东。”【2】两台即藩台和臬台选择备兵,奏请晋升吴鸿洙为渐江按察司副使,兵备浙东,专制抗倭以镇守海防边关。到任,多有建树。当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朝廷忧惧倭寇势力,朝中大臣中兴起对倭寇封贡之议,主张与其讲和并对其封赏,还许其从宁波通贡。吴鸿洙力挺抗倭,当得知主和派的廷议后,在远隔数千里之外驰疏万言上奏,与主和派廷臣争辩,力言“封不可假,贡不可通”。【3】朝廷采纳了吴鸿洙的抗倭条陈,终止了主和派廷议。
吴鸿洙镇守海防边关在任四年间,选拔精锐,训练士兵,有精锐军士昼夜守防,倭寇不敢搔扰,保障了浙东海域安全。几年内,倭寇不敢再轻举妄动,浙东沿海呈现一派升平景象。朝廷称赞吴鸿洙“哲戎修备,奠海波于不扬”。
吴鸿洙抗倭有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升任山西布政司参政,整饷岢岚兵备道。浙江“抚臣谓凤城不可一日去浙,疏请留之”,【4】极力上疏朝廷期望吴鸿洙留任浙江,朝廷以其熟悉海防,特增秩留任,给予批准。翌年冬,吴鸿洙以藩大夫的身份进京入贺皇帝寿辰,但在浙人望其复至而归的热切盼望之中,他不幸于归途中突患急病而逝。
吴鸿洙一生为人襟怀磊落,丰标俊伟。为官12年间,临事裁判毅然,不为旁议所挠,发论洞见本末,与人处常抑然自下,大智若愚,勤政爱民。卒后崇祀为乡贤。
1.[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乡贤》卷六。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235页。
2.[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乡贤》卷六。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235页。
3. [清]宣统《莱芜县志·人物志·循吏》卷十七。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564页。
4. [清]宣统《莱芜县志·人物志·循吏》卷十七。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56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