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法:问诊时,根据患者疼痛、麻木的部位,按九大诊疗区及九大对应诊疗区、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神经根受压部位,初步确定错位的脊椎或关节。 2.第二步,望诊定位法:望脊椎的形态,观察脊中沟是否有偏歪,左右肩胛骨高低是否一致,左右肋骨是否平行,左右髂嵴高低是否相等,臀沟和脊中沟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脊椎区有无皮肤颜色改变及色素斑等。 3.第三步,触诊定位法:通过触诊法,观察有无横突 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确定棘突有无偏歪、吻棘、关节突有无错位;横突有无压痛、有无阳性反应物如硬结、条索状肿块、或代偿性肥大等或各项体格检查。 通过三步触诊,符合第一、二步定位诊断,即可进一步明确脊椎错位的诊断。 4.第四步,脊柱影像定位法:首先仔细观察X线侧位片各椎间关节的变化、椎轴动力学改变、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是否有反弓、是否侧弯;椎体后缘是否变锐、是否有骨桥形成;寰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改变或移位等,都属脊椎错位的表现。各椎间盘变性、椎体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与前三步定位诊断综合分析,可做出最后定位诊断结论。应注意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化脓性炎症等。 二、诊断标准 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以下列九项为标准 1具有自觉症状如疼痛麻木,活动障碍,相对应器官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表现者; 2望诊检查,可发现脊椎区色素改变,棘突凹陷或凸起,偏离中线者. 3脊柱的发病节段(颈胸腰骶)的功能活动范围,尤其是旋转,有一定的障碍或疼痛; 4动静触诊脊柱三突线:a.棘突可有偏歪;b.小关节突可有紊乱;c.横突可有结节。发现有以下软组织异常改变者: (1)棘突有明显的增粗、压痛、偏歪或前后凹凸以及生理曲度发生了变化;患椎处一侧或棘上有压痛; (2)与患椎有关的韧带、肌肉及附着点有明显的痉挛 增粗 条索状或沙粒状硬结 剥离 摩擦音等阳性反应物者. 5 X线片征诊断,符合脊柱遭受损害后的一些表现,如脊柱偏歪、前倾或后倒,椎间关节错位等. 6各项辅助检查有一项以上支持脊柱相关疾病诊断者;早期错位辅助检查难以发现,用触诊加自觉症状即可确诊. 7各项专科检查,排除出现症状的相关脏器的器质性病变; 8排除脊柱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化脓性炎症等脊椎病患者; 9实验室检查正常范围者。 脊柱区带九大诊疗区划分依据: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射 同名内脏疾病,可以在背部同名相关诊疗区内出现阳性反应(异常感觉)或筋膜结节反应点,如肺部疾病可反射在肺区的胸椎上段肩胛骨内上角出现阳性压痛点。肝胆疾病往往反射在肝胆病区,肾病往往反射在肾脏病区。 根据同名内脏的解剖位置与体表投影:每个相关诊疗区,在相应节段解剖区域内,对应相同的内脏如:肺、气管疾病相关诊疗区,在相应节段解剖区对应肺组织,其体表投影也在该区域内。生殖病区对应男女性内生殖解剖体位。 根据内脏神经脊神经分布特点:脑部相关诊疗区,相应节段的解剖区域对应延髓,颈交感疾病相关区域,对应交感神经节,如星状节神经。 根据内脏疾病的传统腧穴分布:祖国医学认为脊椎正中线为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即总督一身之阳气。“缘督为治”语出《华佗神医秘传》,因督脉是十二经的根本,所以,全身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病,都应缘督为治,脏腑经络肢体的疾病才能得伸。 脊柱区带九大诊疗区具体划分 1、 脑部疾病诊疗区 从枕外粗隆上缘至双侧颞乳突骨上缘,所构成的弧形上项线两端,与C3棘突下缘连线,所构成的倒置三角形,该区为脑神经疾病相关疾病诊疗区。  该区分布主要传统经穴有风池、风府、哑门、天柱、治脑穴1、2、3穴等。 该区局部解剖,深层枕骨大孔上部有延髓,其中有生命中枢,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心跳中枢等,延髓下端紧连颈髓,其外后上方为环枕关节处,环枕关节双侧的枕下三角区内分布有椎动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颈椎上段的C1-C3颈神经,构成支配胸腔脏器的颈交感神经节,上颈交感神经节的上中段神经及迷走神经支。颈内动脉神经,颈外动脉神经。其中窦椎神经主干在颈部位于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 当颈椎上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移位,环枕筋膜挛缩,增生退变等,可刺激、牵拉、压迫颈部的椎动脉、枕神经、颈交感神经、窦椎神经,临床上可出现头痛、头晕、后枕部疼痛、颈部僵痛、失眠多梦、眼眶胀痛、精神紧张、神经衰弱等症状,另外该区为诊疗脑血管后遗症,中风失语症等脑血管疾病。 当颈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时,可出现耳鸣重听,咽喉部不适疼痛,吞咽不适等现象。 2、 交感疾病诊疗区 C4棘突上缘与C7棘突下缘间,外至竖脊肌外缘线约6cm作等边三角区,主要用于诊疗颈交感神经相关疾病及颈、肩、臂、手部疾病(C6-C7棘突之间)。  该区分布主要传统经穴有大椎、颈夹脊、降压穴、降糖穴。 颈椎中下段为颈部活动度最大部位,也是颈部较易受损部位,C5—C7的脊神经支组成臂丛神经。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源于胸部脊髓侧角。同时,在C6-C7椎体外侧面。相当于喉头环状软骨,在后外侧分布有不规则形的星状神经节,成人的星状神经节长约4.5cm,宽约0.5cm,厚约0.3cm,分节前与节后纤维组成。其前侧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及颈静脉,前侧内前斜角肌及疏松结缔组织,下部为胸膜顶部。 当颈椎下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紊乱、增生退变,粘连牵拉或刺激了脊神经后支、颈交感神经、星状节神经、窦椎神经、迷走神经,可引起广泛的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症候群,如不安陈述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心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紧张综合征、内泌功能紊乱,表现为头晕、失眠、心悸、多梦、焦虑等。同时在C7棘突周围采用水针刀药线疗法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亢、内分泌性疾病等病。 3、 肺部疾病诊疗区 从C7棘突下缘至T3棘突下缘,外至双侧竖脊肌外缘线约6cm处两条横线的连线所构成的长方形区域,该区为肺、气管疾病相关诊疗区。传统医学认为,肺为华盖之腑,居五脏六腑之首,主气司呼吸而朝白脉,其实肺的解剖位置确实居于内脏之上。  该区分布主要传统经穴有夹脊、百劳、大椎、陶道、定喘、喘息、大杼、风门、肺俞、 支配肺与气管的交感神经位于脊髓T2-T6侧角;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7-T3节段内,椎旁交感神经节位于脊神经位于脊柱两旁,横突前方。 当颈椎下段、胸椎上段的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移位或增生退变,可导致该区(脊神经后支与椎旁交感神经节受刺激)颈椎下段出现阳性病灶反应点;临床上可出现如胸闷、气喘、咳嗽、呼吸困难过度换气等症候群。 4、 心脏疾病诊疗区 自T3棘突下缘至T6棘突下缘,外至竖脊肌外缘线约6cm处两条横线的连线,所构成的长方行区域,为心脏疾病诊疗区。 心脏相关疾病,指的并不完全是心脏本身器质性病变,而是指与心脏脊背部体表反应区,心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发生病变,而引起自律神经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心神经官能症类冠心病,功能性心率失常、心神经官能性疾病等。  该区分布的传统经穴有夹脊、身柱、心俞、厥阴俞、督俞、神道、灵台、膏肓、神堂、譩譆等穴。 当胸椎中上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移位,增生退变,可引起该区(脊神经后支与椎旁交感神经节受刺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胸闷,功能性心律失常、心烦易怒、胸闷等。 5、 肝胆疾病诊疗区 从T6棘突下缘至T9的棘突下缘,外至竖脊肌外缘线约6cm两条横线的连线,为肝胆疾病相关诊疗区。  该区主要对应了肝脏及胆囊的解剖体位,支配肝胆的交感神经主要来自第7、8、9胸段脊髓背节发出的3个根束所组成,肝胆疾病反射在T6~9横突右侧及右肩胛下角区。 肝胆区不适,可造成腹部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右肋及右肩胛区疼痛等。 6、 胃病诊疗区 从T9棘突下缘至T12的棘突下缘,外至竖脊肌外缘线约6cm两条横线的连线,为脾胃疾病相关诊疗区。  该区分布主要传统经穴有膈俞、胰俞(胃脘下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夹脊、至阳、筋缩、中枢、脊中、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等穴。 脾胃居于中州,按内脏解剖体位与体表反射阳性点相吻合,肝胆疾病反射在胸椎T6-T10横突右侧,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反映在胸椎T9-T12横突的左侧附近,胰腺疾病反射在下胸部右侧偏下带状与胰体表投影区相吻合。 当胸椎下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紊乱,增生退变可致相应节段的脊神经、(脊神经后支与椎旁交感神经节受刺激)内脏神经,窦椎神经受刺激与牵拉,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上腹部胀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7、 肾部疾病诊疗区 自T12棘突下缘至L3棘突上缘,外至竖脊肌外缘线约6cm两条横线的连线构成的长方形,该区与肾脏体表投影相吻合,肾脏受肠系膜上神经支配主动脉,肾神经等位于L1-L2,肾脏疾病的体表反射部位T11-L2的患侧脊柱棘突旁,患侧肋脊角,该疼痛可经输尿管向下放射痛。  该区分布主要传统经穴有三焦俞、肾俞、气海俞、悬枢、命门、下极俞、肓门、志室等穴。 当胸椎下段腰椎上段出现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移位、骨质增生、刺激、牵拉脊神经,椎旁交感神经可引起肾病相关区出现阳性结节压痛反应。临床上可出现肾输尿管牵射痛、排尿异常,尿急尿频等症状。 8、 肠道疾病相关诊疗区 从L3棘突下缘至L5棘突下缘,外至竖脊肌外缘线约6cm两条横线的连线,该区为肠道相关疾病区。 该区分布主要传统经穴有气海穴、大肠俞、腰阳关等穴。 该区与大肠体表投影大部分吻合,当肠道病变可反射到腰部,腰椎下段的横突结节旁,L1-L3段交感神经节组成内脏神经丛,肠系膜神经丛,接收由内脏、结肠、膀胱等器官的副交感神经传入信息低级排便中枢(及奇神经节)。  当腰椎中软组织损伤,下段损伤,小关节移位,退变增生,可引起该区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下 腹部坠胀,甚至梗阻;该区为腰间盘脱出多发部位,也为治疗腰痛、腰三横突症,腰肌劳损、腰椎椎管狭窄病变的重要部位,为水针刀治疗的重要部位。 9、 生殖泌尿疾病相关诊疗区 从L5棘突下缘,由双侧骶关节线上端连线与尾椎端连线构成的倒置骨性三角区。该区分布有四对骶旁孔,骶神经前支由四对骶前孔旁出,支配盆腔脏器,如子宫、附件输卵管,男性内生殖器泌尿器管;骶神经后支由四对骶后旁孔穿出,支配骶尾后部感觉。S2-S4的骶椎侧角分布有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该区传统经穴分布有八髎穴、十七椎、关元俞、膀胱俞、小肠俞、腰俞、腰奇等穴。 当腰骶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骶髂小关节移位、增生退变,可引起盆腔脏器的生殖系统疾病,如男性阳痿、性欲低下、腰骶部酸坠,女性可出现痛经、闭经、功能性不孕症、盆腔炎、大小便障碍、肛门坠胀等症。 胸、腹部筋膜九大系统疾病对应诊疗区划分 脊柱带区的九大系统疾病对应诊疗区在人体头顶部及胸、腹前,都有相应的同节段的内脏疾病对应诊疗区。 1、 脑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头顶部帽状腱膜区,百会穴与四周四神聪所处前后6cm区域,又称百会神聪区,即为脑部病区相对应诊疗区,主要用于诊断治疗脑部疾病和脑部相关疾病,即为进针点,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2、 交感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颈前筋膜区,交感病区对应区位于人体喉结节水平线,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水平线构成的倒置三角区,即为进针点。 3、 肺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胸前筋膜区中上段,胸锁关节水平线旁6cm与两乳头内连线所构成的正方区,即为进针点,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4、 心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腹前筋膜区中下段,两乳突连线中点下与剑突根部区所处区域,即为进针点,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5、 肝胆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右侧胸肋筋膜区下缘,右肋弓下缘尖端至剑突根上下6cm带状筋膜区,右肋弓中点为治疗点即墨菲氏点,即为进针点,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6、 胃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腹前筋膜区中上段,剑突根部与脐连线间,外至腹直肌腱鞘外缘各6cm所属区,即为进针点,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7、 肾输尿管病诊疗区 位于腹外筋膜区,腹股沟管外上方6cm处带状区,通常肾输尿管病变时所放射的区域,即为进针点,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8、 肠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腹外筋膜区,脐与骼前上棘上3-5cm连线中内三分之一处上下6cm为肠病对应治疗区,即为进针区,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9、 生殖病对应诊疗区 位于腹前筋膜区中下段,脐与耻骨粗隆连线间外至腹股沟内缘区域内,即为进针区,也为筋膜扇形分离点。 关于背部传统经血线神经分布探讨 1、 低级中枢治疗线 低级中枢治疗线:位于后中正棘突线,其深部为脊髓贯穿脊柱上下的通道,其外在线为脊神经分布投影线,故名为低级中枢治疗线;该线传统经穴为督脉线,本线从环枕关节间(风府穴),至尾骨下的长强穴,贯穿整个脊髓,为内脏神经低级中枢的所处节段,22-23对椎旁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椎两侧位于横突两旁,其中颈三节、胸十一节、腰四节、骶四节、骶节为一独立单位;其次三十一对脊神经分别从脊髓侧角发出,通过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连。传统经穴的督脉线为针灸治疗内脏病的主干。历代理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以身之元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疾病皆可沿督以为治,沿督以为经。 2、 内脏神经治疗线 内脏神经治疗线:位于关节突关节突内缘线,深部为椎旁神经交感神经节线,故名内脏神经治疗线;相当于传统经穴的华佗夹脊穴线,左右两侧对称,该线为脊髓背面两侧与椎旁交感神经节的后内侧线交结处。在此线上治疗,具有调节内脏植物神经功能作用。 3、 脊神经内侧支线 脊神经后内侧支线:位于关节突关节外缘线,深部为脊柱两侧的脊神经后支内侧支线;本线相当于传统经学的膀胱经内线,该线为脊神经根部和交感神经交通线路,并以中枢线为轴心,左右同名对称。沿此线治疗,可治疗内脏疾病。 4、 脊神经后支外侧支治疗线 脊神经后外支线:相当于竖脊肌外缘线,深层为脊神经后支外侧支线。该线相当于传统经穴膀胱经外线,位于竖脊肌外缘线,左右各一,按九大区划分本线属于九大区的外界线,沿此线治疗,也可治疗内脏疾病。 观脊柱;摸曲度;看皮损;按骨节;摩肌肉;辩异常;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脊柱穴位定位: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胸一三焦胸二肾;胸三气海胸四大(肠);胸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腰椎诊病: 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 皮神经分布: 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 骨神经分布歌: 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 苟氏椎侧疼痛触诊说明--- (一)八大痛源:1,关节障碍;2,痉孪;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触痛; (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 (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荐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 (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