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息肉

 荆簪芒鞋 2020-03-15
  • 概述
    • 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
    • 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为常见症状
    • 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 部分可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时需及时切除

    疾病定义

    肠息肉(intestinal polyps)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息肉非“肉”,而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息肉大小形态相差明显,可能有蒂,也可能基底部较广而无蒂,明确病理性质后会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结肠炎性息肉等。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时,称为息肉病(intestinal polyposis)。

    流行病学

    肠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小肠息肉发生率远低于大肠,一般见于十二指肠。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80%,大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单发多见。

    疾病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分为直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左半结肠息肉、右半结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

    临床上更重视的是其癌变可能性,因此常分为两种类型:腺瘤性(肿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样(非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肿瘤性)息肉

    成人大多为腺瘤。按病理组织学结构可将其细分为3类:

    • 管状腺瘤:最常见,癌变率相对低;
    • 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癌变率很高。
    •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的表现,癌变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成人发现肠息肉大多为腺瘤,腺瘤样息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与其体积大小、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相关。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有半数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

    非腺瘤样(非肿瘤性)息肉

    • 增生性息肉:结直肠中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常常多发,且直径多小于5mm。
    • 炎性息肉:由炎症反应刺激肠上皮引起的,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或细菌性痢疾等),一般没有恶变倾向,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
    • 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Peutz-Jeghers 息肉。其中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但其并非先天性,成人亦可见。
    • 其他:黏膜肥大赘生物。
  • 病因

    由于息肉是一种未确定病理性质的异常生长组织,因此,不同类型息肉的病因则不同。

    一般来说,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炎性息肉常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形成。肠息肉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亦可能诱发疾病。

    基本病因

    慢性炎症刺激

    大便中粗渣长期停留、异物、某些炎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或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诱发因素

    年龄

    肠息肉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某些生活习惯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便秘,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可导致息肉发生率升高。

    其他疾病

    2型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患病风险高。

  • 症状

    肠息肉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是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肠套叠)时或在肠镜检查、手术中才被发现。

    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大肠息肉同样多无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或鲜血便,而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典型症状

    便血或出血

    便血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通常是隐性出血,很少大量出血。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息肉发生出血时,多为间断性少量出血,表现为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

    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出血,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便,有时也可反复发作,甚至常因出血严重而需急诊手术。

    排便习惯改变

    多见于结肠远端和直肠体积较大的息肉,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体积较大的绒毛状息肉可出现大量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腹泻,丢失大量蛋白和电解质,引起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

    腹痛

    少见,体积较大的息肉可出现隐痛、间断性绞痛等,如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则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伴随症状

    贫血

    长期的慢性失血患者,常有程度不同的贫血,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消瘦。

    腹部膨胀或肿块

    肠梗阻时可有局限性腹部膨隆,在肠套叠时可触及椭圆形肿块,尤其是在腹痛发作肠管痉挛时更明显。

    其他

    同时伴随有嗳气、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梗阻性黄疸。

  • 就医

    如果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应尽快就诊,排除肠道疾病。患者应留意大便出血是同大便一起排出还是便后出血,就诊时告知医生,帮助医生鉴别诊断。

    医生会通过病史问询、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诊断疾病。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或普通外科。

    相关检查

    直肠中下段的息肉可通过直肠指检触及,不能触及的结直肠息肉通过肠镜检查可确认。小肠息肉往往在出现并发症或手术中才能发现。

    医生发现患者存在肠息肉后,通常需要取一些息肉组织进行活检,通过显微镜或者化学方法分析得出息肉的具体类型、性质。

    大便隐血试验

    多数息肉患者长期隐性失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内镜检查

    包括结肠镜、直肠镜和纤维结肠镜,为该疾病的主要检查和复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对于可疑恶性的息肉,可于镜下取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直肠指诊

    对于直肠区域病变的诊断是必要的。

    钡灌肠

    钡灌肠是指从肛门插进一个肛管、灌入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可诊断结肠及以下部位的肿瘤、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有肠镜禁忌证或肠镜不能耐受的患者用此方法。

    鉴别诊断

    痔疮

    主要需要与直肠息肉相鉴别。痔疮表现为便血及肛门坠胀、疼痛、瘙痒,初始为厕纸染血,偶见滴血和射血,晚期便后有痔核脱出,局部有异物感,兼见大便秘结,或感排便不净等。

    而直肠息肉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另外还有脱垂或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症状发生。

    肉眼可观察到痔疮是肛门隆起的静脉团,颜色呈现灰白或灰黑色,颜色较暗。直肠息肉多为肛管直肠内部,从内长至肛门外,颜色偏红。

    肠癌

    肠息肉和肠癌发病后都会有便血症状发生,但是肠息肉便血通常为粪便和血液分开,而肠癌便血通常是粪便和血液混合在一起,部分肠癌患者还会出现黑便症状。

    肠息肉发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形状异常的情况,也可能不会出现。

    而肠癌发生后不仅会出现粪便形状发生改变的情况,还会有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发生,通常肠癌患者还会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情况发生,肠癌患者大便多有里急后重感。

    内镜下的鉴别,可见良性息肉较小、表面光滑、质地柔软。肿瘤则表面凹凸不平、质硬,可伴有出血或溃疡,体积可能较大。

  • 治疗

    肠息肉的治疗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在患者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医生会首选此治疗方案。随着息肉检出率的增加, 息肉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加,最普遍的方式即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向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治疗

    主要是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增加纤维素的摄取,减少油脂食物摄取,滋润清肠通便饮食,饮食宜清淡、禁咸辣,增加体育锻炼,肥胖者适当减重等。

    药物治疗

    除外少数炎性息肉因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可能会应用抗炎等药物治疗,绝大部分肠息肉需要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部分肠管,药物治疗无法治疗息肉本身。

    此外,在并发其他症状时,可能会使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肠息肉治疗主张在初次发现时即给予一一切除,而在内镜下息肉摘除则因其简便、直观、有效以及相对安全而成为目前首选且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若内镜下不能完全切除可考虑腹腔镜下切除。

    手术方式

    内镜下切除

    内镜下息肉摘除手术方式多样,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病理性质决定可针对性决定治疗方案。

    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镜下咬除、氩气刀灼除、高频电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其中高频电切除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大多数的肠息肉均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

    EMR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变和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然而对于较大的病灶,EMR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从而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复发率也大为增加。

    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近年来ESD治疗逐渐被关注,它可以克服EMR相应的缺点,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内镜操作中。

    这些内镜下创伤性的操作方式在切除病变的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出血、穿孔等。

    微创手术

    在肠镜筛查过程中发现病灶太大或不能安全移除的息肉通常通过腹腔镜取出。

    经腹结肠和直肠切除

    如果患者的息肉为罕见的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腺瘤性息肉病,可能需要经开腹手术切除结肠和直肠(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

    出血

    主要表现为便血或者黑便,其中对于内镜术中出血的患者首先经由内镜下止血,包括局部喷洒冰去甲肾上腺素盐水,金属夹夹闭出血残端,对出血点进行电凝灼烧等。

    对于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或急诊肠镜检查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严重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穿孔

    术中证实或术后患者存在明显腹痛且经腹部平片证实有膈下游离气体存在,此类患者可以在术中应用金属夹夹闭穿孔部位,严重者或内镜下治疗无效者则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

    感染

    患者在肠息肉摘除术前无任何感染征象,术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血白细胞增高等表现,且能排除其他系统相关感染,对于该类患者主要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治疗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项目组参照《大肠息肉 (结肠息肉) 诊疗方案》制订的《大肠息肉 (结肠息肉) 中医临床路径》中将大肠息肉常见的临床证候分为四型,即湿瘀阻滞证、肠道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脾虚夹瘀证,针对分类治疗如下:

    湿瘀阻滞

    证候特点

    可伴便血,色暗红或鲜红夹瘀块,或伴腹痛,痛有定处,口干口苦,舌暗红或淡暗,可见舌底脉络迂曲或瘀斑,苔黄或黄腻,脉不流利或涩。

    •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 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化裁。

    肠道湿热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呕恶口苦,头身困重,身热不扬,大便黏腻,或夹有黄色黏液,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化裁。

    气滞血瘀

    时有腹部胀痛,情绪不畅可诱发,便后则舒,舌淡红或淡暗,可见舌底脉络迂曲或瘀斑,苔薄,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

    脾虚夹瘀

    疲倦,乏力,或伴纳呆、便溏,可伴便血色淡红,有时夹瘀块,舌淡红或淡暗,可见舌底脉络迂曲或瘀斑,苔白或白腻,脉细或弱,欠流利或涩。

    •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 方药:四君子汤合化积丸加减。
  • 预后

    对于单发肠息肉患者而言,内镜下切除息肉后即为治愈,因此一般预后良好。但肠息肉治疗后复发风险较大,4年内复发率为15%~60% 。

    男性、年龄≥60岁、息肉数目≥3枚、息肉大小直径大≥2cm、绒毛管状腺瘤或绒毛腺瘤多伴上皮或腺体异型增生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

    有研究表明,息肉数目越多,随访时间越长,肠息肉治疗后的复发率越高,且部分患者发展为浸润性肠癌。

    并发症

    比较大的肠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此外,因息肉摘除术是肠息肉治疗的常用手段,故会造成一些术后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在“治疗”部分进行了详细描述。

  • 日常

    保持乐观,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不要过多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都有助于我们远离肠息肉。

    家庭护理

    主要为息肉摘除术后的护理,建议:

    • 术后注意休息1~3天,一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
    • 术后3天内进流质-少渣半流质(米糊、粥、粉、软苗条等)饮食,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 术后两周内保持大便通畅,可用适量番泻叶冲泡代茶饮,避免大便干结或便秘,影响创口愈合。
    • 术后密切观察便血、腹痛、有无发热、血压、脉搏等情况,有异常及时与主管医师沟通。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低脂高纤维饮食,如韭菜、芹菜、地瓜等,多食新鲜水果。同时减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排便

    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要看报纸、听广播、玩手机,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减重。

    日常病情监测

    • 如果有肠息肉及肠癌的的家族史,可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如果诊断患有导致结肠息肉的遗传性疾病,需要从青年时期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 息肉切除后,若为肿瘤性息肉应在术后6月复查,若非肿瘤性应术后1年内复查,然后由医师决定时间间隔,定期复查。
    • 如因大肠狭窄不能作结肠镜检查,应作钡灌肠X线检查。

    预防

    除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外,有研究表明增加钙的摄入(维生素D补钙)、服用阿司匹林和COX-2抑制剂可能预防肠息肉或结肠癌患者形成的新息肉。

    如果有结肠癌的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应该在50岁或更早开始定期肠镜筛查,家族性息肉病则建议在青少年时期即进行筛查。

    参考资料
    • [1] 姚兰杰,唐建荣.肠息肉患者215例复发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09)1078-1079.
    • [2] 崔莹. 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概述[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8, 53(05):190-192.
    • [3] 李万红.肠息肉介入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06):670-674.
    • [4] 韩冰,徐建华,张其胜,姚忆蓉.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回顾性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1)_1128-1131.
    • [5] 梅奥医学中心:https://www./diseases-conditions/colon-polyps/symptoms-causes/syc-20352875
    5620
    以上内容由刘天舒教授参与编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