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第二篇。 上一篇:运动解剖学入门 建议按顺序阅读。 肌肉附着点 上篇回顾: 人的运动是由骨骼框架发生空间位移而产生的。 而骨骼的位移是依靠附着于骨骼上的肌肉发生收缩而产生的。 当肌肉发生收缩,就会将肌肉的两端拉近。 肌肉附着的两块不同的骨骼就会朝向肌纤维的方向发生折叠。 因为不同的肌肉连接着不同的骨骼,所以当不同的肌肉收缩就能使不同的骨骼做出不同方向的运动。 基于肌纤维生长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分析出当肌肉收缩时会产生骨骼的位移,这就是运动解剖最基本的原理。 上篇提到了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这篇就把这个概念更详细的做一个说明。 肌腱&腱膜 下图是手臂的解剖彩图,(如果你购入了我上一篇推荐的图书,这个图片在《奈特简明骨科学彩色图谱》78页)这里用图中的肱肌来做一个说明。 将下面两张图结合来看,可以看到下图中详细画出了将肱肌从尺骨上切掉后,在骨骼表面残留的组织。(《奈特》72页) 图中这里的组织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组织,被称为“肌腱”。 肌腱和骨骼的结构是相互交织渗透的状态,无法轻易将两者干净的分离开。 举个实例来说明两者的连接有多紧密: 在有些急性的肌肉拉伤或冲击损伤中,肌腱甚至可以将自己所附着的一小块骨骼从整体骨骼结构上撕扯下来,这种情况被称为“撕脱性骨折”。 如果你有过处理带骨肉品的经历,那你应该见过更真实的肌腱结构,也更容易理解肌腱和骨骼相互交织渗透是个什么状态。 另外在一些加工好的肉类食品比如棒骨上也能看到这种结构,下次吃这些位置的食物可以注意一下这些难以从骨头上完全啃干净的“筋”是什么样子。 像肱肌的例子中这种能够描述为“一根”的肌肉连接结构,被称为“肌腱”,而有些肌肉并不是由“一根”肌腱连接到骨骼上的,而是由“一片”肌腱连接到骨骼上的。 这种能被描述为“一片”的肌肉连接结构,也被称为“腱膜”。(《奈特》162页) 除了“一根肌腱”和“一片腱膜”外,在这两种型态之间还存在多种过渡型态,既不是一根也不能算一片,所以叫法上不同学者有不同习惯,但他们的功能都是提供肌肉和骨骼的连接。 起点&止点 肌腱和腱膜都是使肌肉连接到骨骼上的组织,它们生长在骨骼上的位置被称为肌肉附着点。 我们用“远”、“近”来描述骨骼和肌肉的不同端点,肚脐位置为最近点,四肢末端位置为最远点,靠近肚脐的被称为“近端”,靠近四肢末端的被称为“远端”。 对肌肉的附着点而言,近端的附着点被称为“起点”,远端的附着点被称为“止点”。 除了个别包裹胸腔、腹腔的肌肉(膈肌、腹外斜肌等)外,其他运动常用肌肉组织的起止点命名基本都使用以上逻辑。 基于以上命名逻辑,再配合骨骼结构的名称,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一个肌肉的生长位置。 比如“腹直肌起于耻骨结节,止于胸骨剑凸”这类。 在解剖图谱上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起止点示意图”。 (《奈特》54页;《运动解剖图谱》20页) 这类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所谓起止点,通常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面积的一个区域,在区域内遍布着和骨骼交织渗透的腱膜组织,而每一寸腱膜都连接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束肌纤维。 肌束 由腱膜连接至骨骼的肌肉,相对于通过肌腱连接骨骼的肌肉而言,都有相对更大的覆盖面积。 用胸大肌举例(《运动》134页): 胸大肌的起点是从锁骨经胸骨到腹直肌筋膜的一大片腱膜,止点都连向了肱骨,形成了一个以止点为汇聚点的,呈放射纹理的扇形。 在这个扇形中,因为起点腱膜分布位置跨度大,所以肌纤维的生长角度存在差异。 如图片左侧标注的,锁骨部胸大肌和腹部胸大肌的肌纤维方向有明显差异,两部分方向的夹角接近90°。 因为不同部分的角度差异,所以不同部分的肌纤维收缩所产生的运动方向也不同。 在通常语言环境中,我们会将一块肌肉作为运动的最小单位,但对于像胸大肌这样存在多个肌纤维方向的肌肉来说,整块肌肉已经不能作为提供运动的最小单位了,因为不同部分肌纤维提供的的运动差异之大,已经足以让它被当成不同的运功能来看待了,所以我们把位置相邻、角度相似的一部分肌纤维单独称为一个“肌束”。 在日常肌肉训练中,我们也能听到“这个动作刺激胸肌上束”这样的说法。 除了胸大肌外,这种一块肌肉包含多个角度细纤维的情况还很多,所以只要肌纤维角度差异足够大,提供运动功能差异足够大,就可以把这部分肌纤维看做一个独立的肌肉单位,提供独立的运动功能。 肌束区域拆分 当你理解了“肌束是运动的最小单位”这个概念,就可以精确拆分一个肌肉上多个肌束各自的运动方向了,下面举几个例子。 背阔肌(《奈特》24页) 背阔肌可以分为上、下两个肌束。 上束的纤维方向更接近水平横向,所以能提供肩关节更多后伸功能,我们通常用划船类训练来刺激上束。 下束的纤维方向更接近垂直纵向,所以能提供肩关节更多内收功能,我们通常用高位下拉、引体等训练来刺激下束。 三角肌(《运动》166页) 三角肌可以分为中、前、后三个肌束。 中束的纤维方向和大臂几何关系基本平行,所以能提供肩关节外展功能,我们通常用侧平举类训练来刺激中束。 前束的纤维方向将大臂牵至身体前面,所以能在肩关节外展的同时提供更多前屈,我们通常用前平举、上斜推等训练来刺激前束。 后束的纤维方向将大臂牵至身体后面,所以能在肩关节外展的同时提供更多后伸,我们通常用扩胸类训练来刺激后束。 腹外斜肌(<3Dbody>腹腔) 腹外斜肌可以分为前面、侧面两个肌束,因为面积比较大,所以这里通常不称肌束,而称为“部分”。 前面部分的纤维方向更接近45°斜角,所以能提供脊柱更多旋转功能,我们通常用转体抗阻训练来刺激前面部分。 侧面部分的纤维方向更接近垂直纵向,所以能提供脊柱更多侧屈功能,我们通常用负重体侧屈训练来刺激侧面部分。 错误概念 在理解了以上距离后,来说两个我在健身房曾经听到过的错误说法。 窄距卧推练胸肌中缝 描述:卧推时双手离得近一点,大概一掌宽间距,然后完成卧推动作,可以单独练中缝。 胸肌的纤维方向在这篇前边放过图,根据纤维方向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而所谓中缝的位置,是整个胸大肌更靠近起点的位置,这里并不存在能独立提供运动功能的肌纤维,所以从生理结构上讲,不存在能独立刺激中缝的动作。 因为所有胸肌纤维都经过中缝,所以当整个肌肉体积通过训练增大,自然和胸骨形成起伏落差,也就有了中缝,并不需要单独练中缝。 胸肌可以分成九个部分练 描述:胸肌可以分为上胸、中胸、下胸,其中每个部分还可以分为外侧、中间、内侧,一共可以分成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可以专门练。 和上一个例子的基础原理一样,纤维方向决定肌肉的发力最小单位,肌肉分区训练只能按肌纤维方向进行分区,如果真要分那么多区,也应该是这样分。 高位飞鸟可以练三角肌上端 描述:做侧平举/飞鸟的时候,上端很难练,可以从侧平举举平的位置开始,继续向上飞,这样可以练三角肌上端。 这个说法和胸肌中缝的说法是同样的错误,只是换了个肌肉而已,飞的更高所起的实际作用就是增加了肌肉的收缩距离,能让肌肉整体受到更多的运动刺激,刺激到肌肉足够大了,就能和肩峰形成起伏落差,也就使上端看起来饱满了。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这篇所讲内容的反面教材,这种错误理论的产生根源就是对于运动解剖结构了解的不清晰,没有结合实际组织结构去分析肌肉受力。 当初步了解了各个肌肉组织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想要更进一步,更精确的分析运动功能,就要了解肌纤维生长方向和肌束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