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击考点-9|水循环

 hjh2004 2020-03-15


水循环

一、规律方法

水循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高考一般以示意图、区域图及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在备考复习时,既要引导考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也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考生的人地协调观。  

1从综合思维角度掌握影响水循环环节因素的分析思路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时,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2落脚人地协调观,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二、典例分析 

(2018·全国卷·节选)贝加尔湖(下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据此完成下题。

1.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信息②: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信息③:贝加尔湖水通过河流流出

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大,水量巨大,只有表层湖水因海拔较高从河流流出,大部分水体无法通过河流流出整个湖水更新需要时间很长,更新缓慢

[尝试解答] 1.__D__

命题视角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6·全国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24题。

2.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蒸发()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能够阻滞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其调节作用会减弱,降水时,地面径流迅速增大,无降水时,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年内变化强烈

信息②: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

森林植被恢复后植物蒸腾量增大,下渗水量增大,地下径流增加;土壤中水分增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增加

信息③:如果降水最终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河径流量发生的变化

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量增加,部分水存在于透水岩层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从岩层倾斜方向可知,甲山坡的降水下渗后,会沿岩层流向乙河,补给乙河甲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

信息④:甲河处山坡较陡,乙河处山坡较缓

信息⑤:岩层向乙河方向倾斜

[尝试解答] 2.__B__ 3.__C__ 4.__D__

三、试题链接

(2019·江西五校联考)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下图为我国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统计图,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水库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最需要推广该物理覆盖技术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212月至次年3月该水库蒸发量极小的原因可能是(  )

A.风速增大 B.水面结冰

C.水质变差 D.水库干涸

3.采用物理覆盖技术后,水库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B.库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C.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D.库区云雾天气减少

解析:1.B 2.B 3.C 第1题,华北平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短缺,所以最需要推广该物理覆盖技术,减少蒸发,节约水资源,故B选项正确;东北平原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均水资源相对丰富,故A选项错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故CD选项错误。第2题,12月至次年3月我国处于冬季,所以该水库蒸发量极小的原因可能是水面结冰,故B选项正确。冬春季节风速大,蒸发量应该大,故A选项错误。水质的好与坏对蒸发量的大小影响较小,故C选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该水库常年有水,故D选项错误。第3题,采用物理覆盖技术后,蒸发量减小,库区大气湿度降低,云雾减少,库区气温日较差增大。采用物理覆盖技术后,水面的阳光照射减少,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故选C

(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图甲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示意图,图乙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5.据图推断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是(  )

A2时前后 B6时前后

C14时前后 D18时前后

解析:4.C 5.C 第4题,据图甲可知,集水装置内有海水的蒸发,塑料薄膜上的降水,塑料薄膜上的径流,但没有水汽输送,故选C。第5题,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应是薄膜上、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时海水蒸发的水汽在薄膜上凝结最多,据图乙可知14时前后温差最大,故选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