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模式与管理层,谁更重要? 本文所写的内容,在投资中具备相当的争议性。

 墨子语 2020-03-16

投资者朋友在谈论好公司的标准时,经常会提到优秀的商业模式和优秀的管理层团队。笔者近期陆续和很多朋友交流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非要在一家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和一家拥有优秀管理层的企业之间,必须选一个,该选谁?

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所著《买入持有富有》书中第九章,以茅台和万科为例,从未来利润预测和估值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本文想从抽象一些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简单看法,供参考。

几个问题可以先摆出来思考:

(1)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层团队,哪个更容易长久?

(2)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层团队,哪个更容易改进?

(3)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层团队,哪个对利润的贡献更直接?

笔者开门见山:我首选商业模式。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投资者理解优秀的商业模式到底内涵是什么?关于商业模式,市面上有很多专业的书籍阐述。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并针对二级市场的特点,进行简化,谈一谈:

(1)首先,投资者需要搞清楚,企业赚的是什么钱?

(2)这个钱好赚吗?

(3)这个钱能赚多久?能否持续增长?

1、企业赚的是什么钱?

投资者朋友随便打开一份上市公司的季报,基本都会写清楚这家公司赚的什么钱,主要收入来自哪几方面。这是所有投资者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细节一些的研究,需要仔细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表,关于这些内容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我从一些简单的角度切入,帮助初学者快速筛选优秀商业模式的潜质。

(1)主营清晰,不多元化。

我喜欢主营清晰的企业。大到公司,小到个人,擅长做的事情都是有边界的,也就是巴菲特常提的能力圈。例如消费品里的食品饮料、白色家电,互联网里的电商、社交和生活服务等,大多数主营业务是很清晰的,但我经常看到很多企业,既是科技股,又涉及房地产,还有一些企业明明搞机械制造的,非要沾染上区块链、人工智能甚至是5G等时髦概念,这些企业一般我会直接排除。我喜欢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的企业,而不是什么都做的企业。学过财务知识的人应该理解,多元化企业除了有业务经营的问题,财务上也更容易出猫腻。顺带说句题外话,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科研学者、企事业职工,本职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可是一到股市来就一地鸡毛。这也是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圈,多元化了,投资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导致失败。

(2)赚钱的逻辑,投资者自己要能看懂

这一点,很多投资者容易忽略。我平时路演时接触的投资者,很多时候买入股票是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而非企业的盈利能力本身。例如,该股是人造肉、工业大麻、XXX区、XXX科技等概念,最近很热;该股背后股东是国企,永远没有倒闭风险;要知道这些理由跟股价是否上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看懂商业模式,理解赚钱逻辑的标准,是能粗略计算出未来3-5年企业的利润,这才叫能看懂,并由此判断股价能否上涨。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如果看不懂企业赚钱的逻辑,最好的方法是放弃该股。

(3)财务指标要优秀

主营清晰,逻辑能看的懂,财务指标也要过硬。ROE、ROA应高于行业平均标准,ROE最好多年保持15%以上。如果一家企业的ROE常年不稳定,一般可以直接排除。

2、钱好赚吗?

就笔者个人的理解(可能有偏差),企业所在的行业赛道,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些都决定了不同企业盈利的难易程度。

熟悉笔者的读者都知道,我在选择企业的时候,非常重视是否具备强大的护城河。对护城河想有更深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如何寻找具备护城河的企业》以及《成长性和护城河谁更重要》两篇文章,这里我帮助大家做一些简单的思考:

(1)于同行而言: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其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比如专利、转换成本、入门门槛等。

(2)于合作产业链而言:该企业在所处的产业链中,是否强势,是否有很强的议价权。例如苹果产业链中,苹果本身的品牌的溢价性要高得多;而过去PC和笔记本电脑端,intel处理器的议价权非常的高,电脑本身的品牌溢价能力未必强。

笔者不喜欢选择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不大,很大程度依赖营销和渠道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赚钱是比较辛苦的。

可能有读者会反驳我,等你已经看清楚了,黄花菜都凉了。这个想法在我年轻的时候,也这么认为,甚至深信不疑,认为不懂找黑马的思路,是老顽固,是要过时的。可能我现在也老了,但16年的投资经历告诉我,我真正赚的钱大部分来自白马,黑马一时有,很少一直有,长期这部分收益很差。举个简单例子,万科、茅台、腾讯、苹果、微软,迪士尼、伊利等,这些企业你是今天才知道他们的吗?很多5年前甚至10年前你就知道他们是白马了,对不对?那么如果5年前甚至10年前就买入并持有到现在呢?结果如何?是否凉凉了?笔者的错误是走过这一遭,才明白优质金融资产的价值不在短期博弈。抬杠的总会找到理由反驳,笔者才疏学浅,也只能说到这里。比如近期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开始给我留言证明我选股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怎么说呢?我只提醒一句,企业股价的增长长期取决于利润是否能增长,跟白马黑马没啥关系,只是白马通常在好的赛道已经占据了好的位置,所以赚钱相对容易些,仅此而已,没啥神秘的。更不用上升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程度。顺便提一句给年轻人,笔者2009年流感的时候,在海王生物、天坛生物等股票上抓了很多个涨停板,但之后用相似的思路,在其它很多次交易中也赔了很多钱,这些都是真实的经历,投资最怕的是耽误时间。所以本次疫情,相关的概念股我已经懒得去找了,因为我不想下一次什么XX概念,或者XX区,我又被埋进去。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明白的自然明白。

3、这个钱能赚多久?能否持续增长?

具备了第一点和第二点之后,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也就是商业模式不错,护城河也具备,就看是否还有成长空间了,最好是那种肉眼可见的成长空间。例如新能源汽车、电子竞技、手机支付、网络教育、知识付费,这些成长是否是靠谱的?甚至是肉眼可见的呢?如果需要拿计算器去算,那我看算了,因为业余投资者很难算得准,还得计算一下的企业基本都不靠谱。

优秀的管理团队

那么,优秀的管理团队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优秀的管理团队,企业自身的基因都有问题,很难发展的好。可笔者为什么把它放到次要的位置呢?

(1)笔者是个凡人,不是管理学的高手,我很难具备火眼金睛去判断,哪家企业的管理团队更优秀。何况,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本身对管理的要求就不同。比如一个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优秀管理团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去管理可能一塌糊涂(笔者在两类企业中都有经验,有很深刻的感知),反之亦然;有些企业需要外向善于沟通的管理者,有些需要安静善于思考的内向型领导;有些企业需要严格KPI考核的狼性文化,有些企业需要给时间给空间的长期底蕴。总之,笔者觉得量化优秀管理层的标准很难统一,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业余的投资者,自己都没办过公司,鉴别管理层是很难的,很多时候只是如镜子般反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并不客观。

(2)管理团队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并不直接。笔者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和同事,我认为他们比我优秀的多,可做成优秀企业的凤毛麟角,为什么?因为把他们的想法、技术等专业能力,变成优秀的商业模式,实在太难。反之,已经具备清晰赚钱模式、且具备护城河的企业,其管理团队很难是low的。所以,巴菲特开玩笑说拿个汉堡当高管都能干好的企业,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汉堡通常不会把一个企业真正做强做大。反之,已经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只要继任的管理层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不要犯傻瓜自杀式的失误,企业很难被颠覆,即使犯了错,也有很强的纠正能力。

小结

本文简单论述了商业模式和管理层的选择问题。我认为,能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往往隐含了具备优秀管理层的条件,而反过来不一定,而且难度往往很大。优秀的商业模式更容易稳固,更长久,也具备很强的纠错能力,对利润的贡献更直接,因为优秀商业模式的确立,本就是个更高层次的问题。而优秀管理团队,可能只是这个层次下的一个子问题。所以笔者更喜欢选择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而不会简单的因为某个企业的当家人,去决定投资。举例说,如果比尔盖茨离开微软去创办另外一家软件公司,在我看清楚这家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之前,我不会轻易的因为他是比尔盖茨,就轻易下重金投资。

顺便提出几个开放式思考题,大家可以讨论下:

(1)涪陵榨菜和伊利股份,你认为哪家的商业模式更好一些?

(2)腾讯和美团,大家认为哪家的商业模式更好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