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独自绘画六十年,给当代艺术补一堂课​ | 画室来访者

 WQ_AI_LYS_999 2020-03-16



No.4

The Visitor 


2018年5月,李玉双个展“画我眼中所见”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在开幕的学术交流会上,

各位学者由展览出发展开讨论,

探究 / 中国现代艺术之路 /



林松

圣之空间负责人,画廊协会监事

邵亦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西方当代艺术研究专家

智吉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策展人

柏成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副总编辑

本文大概

5000字

阅读需要

10分钟

印象派莫奈作品《睡莲》

1

印象派,是中国艺术落下的课吗?

印象派这个话题放在中国是特别需要的,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西方几百年现代艺术的进程,我们的当代艺术从改革开放79年一直到现在,三四十年把西方一百年的事全玩一遍,就面临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

今天中国艺术谈的都是印象派之后的事情,中间这一段特别缺失。李玉双的存在让我们能够去深入观察和分析,来补中国当代艺术缺失的一课。

 柏成:

印象派这个话题我觉得放在中国是特别需要的,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西方几百年现代艺术的进程,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有很多缺失的部分。

西方观众到博物馆里看印象派,都能看得懂,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愉悦,因为他们是在艺术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去理解它。

而在东方,大家也能看得懂印象派,因为东方文化里面,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是持续存在的,东方文化和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林松:
印象派是承上启下的。西方古典艺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到了一个瓶颈,照相机的发明一下子把成像解决了,艺术就不能只是画一个肖像,艺术家就要回到内心,这是印象派的背景。

印象派大师们确实看了东方艺术,当时日本开放的早,所以西方看到的是日本,特别是从日本转过去的浮世绘他们看到东方人是这样平面的绘画,其实浮世绘很多来源于中国水墨东方艺术的视觉语言启发了印象派,一点都不为过。

没有东方视觉上的刺激传播到西方,不会有印象派,也不会出现战后的当代艺术所有的东西。

▲ 由左至右:中国山水画,日本浮世绘,印象派画作


印象派在中国,可以说是在视觉史上和艺术研究上的一种补课。

我们的当代艺术从改革开放79年一直到现在,三四十年把西方一百年的事全玩一遍,就面临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

▲ 八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由左至右:

- 黄锐《来信》,布面综合材料 拼贴,1981年
黄锐是星星画会的组织者与中国先锋艺术带头人之一,他和其他22位艺术家,在“星星美展”展示的带有西方现代派风格的艺术作品以极富创新性的艺术表现,震惊了刚刚从文革中恢复的中国画坛。
- 丁方 《浇灌》,布面 油画 纸本 素描,1983年
八五美术运动”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群体活动,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对“现代性”的诉求和对各种艺术语言(现代语后现代、传统与西方等)的探索。在此阶段,再现现实和人的存在主题时,接受了学院训练和西方现代艺术熏陶的艺术家们采取了更为抽象画和概念化的表现方式。
- 王广义《毛主席在延安》,1988年
王广义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代表,被称为“中国政治波普第一人”。

中国拿来主义特别快,特别聪明,一下就会画的貌似很像,可能外国大师画了成百遍,中国人画十几遍就画出来了,但是里面的内核和结构是有很多缺陷的

现在市场流行很多抽象的东西,抽象是印象派之后的事儿,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并不是抽象,很多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是画的“像抽象”。

李玉双的存在就让我们能够去深入观察和分析,来补这一课。这是很重要的,我非常赞成柏成的观点。

 柏成:

今天中国艺术谈的都是印象派之后的事情,中间这一段特别缺失。

出现李玉双这样一位画家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激动,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公众来了解他,因为只有经历过对自然、对人的认知,才能够达到后面的观念,这对于中国艺术是很需要的。

2

李玉双与印象派,在山的两侧向上攀登,到山顶看同一片风景

看到李玉双的作品,大家容易从风格上联想到印象派,他画的是印象派吗?他和印象派有什么不同?

印象派跟中国水墨画有很大关系,李玉双先生又间接地靠近了印象派,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交流的方式他是这么认为,他觉得我跟印象派之间如果有些地方相似的话,很简单,因为我们两个是同一个老师,就是自然。

西方绘画背后还是科学认识,李玉双背后是中国绘画一直以来的天人合一,或者说修行和感知。

▲ 李玉双作品《艳芳走过的路》

丙烯 水墨 宣纸,98cm×199cm,2016年

 邵亦杨:

实际上在黄宾虹的画里也可以看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这种光,对于李可染这一代艺术家来说,印象派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看到李玉双的作品,大家容易从风格上联想到印象派。但应该把他的作品放到他的人生语境里:他下乡的时候,是六十年代,中国跟西方隔绝的年代,他在当年看不到印象派的原作,他应该是在小的时候看到过印象派的画册。

李玉双先生不是科班出身,他完全是因为喜欢绘画,所以非常用心地想研究印象派,但是我想他是没法研究到印象派的科学方法的,因为它的方法没有翻译到中国来(印象派有一套观察方法,会研究大脑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印象派的色彩科学方法之一

左:色彩的融合与渗透实验图;

右:莫奈《从马焦雷岛看总督宫》1908,

画中的水、天空和建筑物,由许许多多完全不同的颜色的笔触构成。尽管莫奈在画布上留下的笔触彼此互不掺和,但由于画面的每一个部分的颜色的亮度如此接近,以至这些颜色在观众的眼里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斑驳陆离而又和谐的色面。

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竟然是个完全隔绝的社会,他必须得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为什么印象派是这样的画风,用什么方法能画的像莫奈一样漂亮,怎么才能在中国画上体现这些光和色。


▲ 李玉双的视觉研究笔记


如果中国当时是个开放社会,李先生会画这样的画吗?我想他也许会走下一步路,不扎到这里。

这完全是他自己在走的一条路,这对他来说简直像教徒朝拜的过程,李玉双先生的人生是一个朝拜艺术的过程,非常真诚。

印象派跟中国水墨画有很大关系,李玉双先生又间接地靠近了印象派,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交流的方式印象派学了东方的方法,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再用这个方法呢?

 东美:
我父亲他是这么认为,他觉得我跟印象派之间如果有些地方相似的话,很简单,因为我们两个是同一个老师,就是自然。都是在自然里面研究光和色彩,研究怎么去表现它们。
  

 柏成:

我一直在想,他的东西跟印象派有什么不同?

第一,他有时候画画不看画面,他看着自然,他的手在有意识的动,而且他是在打坐着画,我想莫奈和毕加索肯定不会打坐来画画,所以他对画画的认识和其他画家不一样,打坐是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忘记自我,他把意念和画画合二为一了,他画画是一种修行。

▲ 李玉双绘画现场

其实西方绘画背后还是科学认识,他的东西我感觉背后是中国绘画一直以来的天人合一,或者说修行和感知。

另外,他的手稿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非常像,一手科学,一手艺术,是一种全面探索的方式。

▲ 左图:李玉双视觉研究手稿;右图:达芬奇手稿。



3

现代性的方向,美好永不断续

李玉双的作品超出了印象派,他的艺术实践中,同时显现着抽象表现、超现实、行动艺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等特质,这些对于他来说不是刻意要追求的流派,而是自然流露的方法,他将其综合、自然地运用在绘画中,非常自由。

他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提供一种角度和可能性。

 邵亦杨:

他自身带着东方的文化底蕴,又被西方打开了视野,这是一个相互启发的过程。

比如他在一个地方把颜色不断的往上堆积,有积墨的效果,很多时候方法是从中国水墨上来的,包括笔触的表现,线条的表现,线条的美感。

其实中国传统水墨画有一套艺术语言,比较程式化了,不容易打开,我觉得任何方面对中国画进行新的探索都是突破。
他又有很自然的玩的这一面,西方绘画里这种玩儿一直到超现实才出现,所以不能把李先生的画说成是印象派,因为他涉及很多东西,比如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杜尚说艺术就是一个艺术家和其他所有人的一场游戏。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

另一方面,放在他的时代来看,当时大多数艺术家实际上在画社会主义现实题材,画宣传画。李玉双先生当时到了农村,在河南三线山区,他懂得绘画就可以做宣传画的画家,才给了他纸张颜料,他才能开始画画,他就用他所有的时间都去创作。
 五六十年代宣传画

在那个时候画印象派就是前卫的,是被批判的,是不可以表现的。他的色彩这么漂亮,纯画风景。没有什么社会性,看上去是很形式主义的艺术,但其实是有他生存的痕迹在里面的。

让我很感动的,是看到那时他没有画纸,很多时候都是在报纸上画画的。他那时可能不是有意识的做当代艺术,但是在这些画里我看到当代的东西了:为什么社会内容跳进了抽象的画面里来?他画的美好的风景背后,竟然是当时的报纸,是当时的社会信息。

▲ 李玉双作品,70年代


毕加索是故意用拼贴的方式创作,把报纸放进去,有些是有意露出巴尔干半岛当时的政治问题。可能李玉双先生不是故意的,但是你看到跟毕加索竟然一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这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自己跳出来的。
他是克服了那些困难来表现他心中的美好。

▲ 毕加索拼贴作品

还有一种是他自己觉得画的不够好,在上面又勾勒一下,这个我也觉得特别好玩,也是非常当代的一种创作方式。

这种方式跟后来很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也非常相似,因为他把自己的笔触完全地展示出来,可能他也并不是有意识的觉得这个需要展示,这样的作品就给非常新颖的感觉,让我觉得他跳出了印象的风格。

▲ 李玉双作品《小树林》(画坏了加钢笔)

纸上水彩 钢笔,18.5cm×21.5cm,1976
李先生的画在当时是很现代的,但是很悲剧性,他并不能立即展示自己的绘画,直到这几年才有机会展示。但是不悲剧性的是,其实每个人进入艺术都有自己的方式,我们现在不完全看艺术的结果怎么样,而是非常在意追求的过程。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平行存在的,就像姜这类根茎式的植物,他在这边可以生长出嫩芽,在那边也可以生长出芽,也可以同时发生。
 林松:

我每次看他的照片、视频,看他的画,我觉得都像一种修行。他可能不是为别人画画,他就是为他自己画画,很自足的状态来表达。

他全部是户外写生,写生在中国现在是越来越少,特别当代艺术家创作很多依靠图象,就是照片,看电视看到一个画面,就马上把这个画面融入进去,这是当代艺术家惯用的直接方法。但是他完全是自然的,不管是刮风下雨下雪,还是在大海边,完全就是在那儿融入大自然里面,就像修行的状态。他画出来的可能是这个风景,可能也不是这个风景,是他自己内心的风景,也可能是更接近山水自然后面真正找寻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这个很纯粹的一种艺术家自足、自觉的状态。

▲ 李玉双绘画现场




 邵亦杨:

我想起我父亲画画也是这样的,完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爱,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他不停地画他家乡镇江的风景,画的都有点程式化了,画长江边上他小时候看到的风景,一种想象和回忆。

他一直沉浸在其中,我老觉得把它破一破,当代一点,但是他不会,他就特别真诚的表现他心中的所感。

李玉双先生画的细节特别漂亮、迷人,我看到我父亲的笔触也是下意识的,表现他心中的情感,有一种记忆的叠加在里面。我看李先生的画很感动,觉得像看到我父亲的画的感觉,他们都有一种纯真之心

学院派就是经常没有纯真之眼,纯真之心,不论做学术还是画画,没有最初的爱了。

智吉:

他最终作为一个画家,作为一个生命,对他整个的生活去把握和感受,自由地生长。

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得,艺术家能够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就很不一样,因为他是真实的,他每天是用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情感,用画画在生活

他这么多年来,六十几年来所有的画放一起的时候,就感觉到这种真实度。他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很多,但我很直观地从画面扑面而来感受到那种气息,让你看了之后整个人、整个心会跟着他走。

▲ 李玉双绘画现场

▲ 《自然而来——李玉双自然写生创作六十年》

扉页李玉双说“画画是很自然的爱好,发自内心的喜欢。”




李玉双

Li Yushuang

画家,当代艺术家。

擅长以光影呈现色彩的立体感,

最大限度地解读了自然的密码。

被誉为“科学与艺术的双面奇才”。

著有《自然而来 : 李玉双自然写生创作6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