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唐·杜牧)寒暑易节,春去夏来,赤日炎炎,热气逼人,可当我们走进植物园,扑面而来的是清凉的感觉和满眼的绿色——绿树如云,绿草如茵,绿荫蔽日,好一个绿色的世界!
绿色世界源于片片绿叶,宛如汪洋大海源于涓涓细流──植物园近300公顷土地上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山茶园、杜鹃园、蕨类园、苏铁园、兰园、姜园、竹园、药圃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约3,600种,如果按品种计算则有10,000之余,绿叶如盖,有的青翠欲滴,有的嫩绿如芽,有的黛绿如墨,都绿得可爱,绿得舒适,绿得令人赏心悦目。
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吟咏绿叶,盛赞绿叶——“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绿叶红花媚晓烟。黄蜂金蕊欲披莲”;“绿叶红苞迎晓露。锦屏绣幄围芳圃”;“园林绿叶一番新,桃李吹成陌上尘”……绿叶营造了一个澄碧的世界,绿叶成就了多少瑰丽的诗篇!
然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红花要靠绿叶衬”,似乎绿叶天生仅与一个“衬”字结缘。其实,绿叶的功能远不止于“衬”,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是在阳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没有绿叶的光合作用,没有光合作用的产物,非但所有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失去食物的来源,就连植物本身的新陈代谢也无法进行。可见绿叶并不只是“陪衬品”,它们首先是“生产者”,是“加工厂”。为植物的开花结果,也为动物界的生存及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不可或缺的食粮,不在乎人们对自己的作用如何评价,辛勤劳作,无私奉献。我想,这应是绿叶可贵的情操之一。
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学富五车的科学家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躬耕不辍,开拓了一个个崭新领域,取得了一项项丰硕成果,就像绿叶不停地生产着光合产物一样。须知,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产物”,对于国计民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科学家们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培育和扶持一个个年轻人成为栋梁之材,而自己却甘当“人梯”和“垫脚石”。这些不正是绿叶情操在学者身上的体现吗?
还有,许多长期奋战在第一线上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了取得一批批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实验数据,他们风餐露宿,戴月披星。他们不计较自己作为“第二作者”、“第二完成者”、“第二受奖者”,把功名利禄置之度外。这不正是绿叶情操在知识分子身上代代相传吗?
让我们把话题再回到绿叶上,说说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假如没有蒸腾作用,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过程便不能产生,植株较高部分就无法获得水分,溶于水中的矿物质也就无法随着水分的吸收和流动而被吸入和分布到植物体各部分中去;蒸腾作用还使叶片的温度降低以避免叶片本身被灼伤。每当寒冷或干燥季节来临,为了减少蒸腾,确保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继续生存,许多植物的绿叶把细胞中的有用物质逐渐分解,由韧皮部运回茎里,然后自行脱落。来年春夏之交,新叶长成之时,又有许多植物的老叶次第脱落。由此可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是绿叶可贵的情操之二。
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已经或即将退休的前辈们,他们努力拼搏了大半辈子,为某个实验室的组建,为某个领域的攻关,甚至为某门学科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绿叶成荫春又老,甲子谁能重数。”(宋·曹勋)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坦然地将“家底”留给后人,毅然地离开岗位,让年轻人上去,承担更加新颖而重大的科研课题。这不也是绿叶情操在老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体现吗?
当然,“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朵或一束色彩艳丽的鲜花下面,一片绿叶也没有,那将是什么样子!但是,当花繁叶茂果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鲜花、硕果上,似乎把绿叶给遗忘了,而绿叶泰然自若,无怨无悔。甘当陪衬、配角、助手,不追名逐利,不妄自尊大,这是绿叶可贵的情操之三。
我们的科研管理人员为大家课题的申请、设备的完善、成果的鉴定、奖项的报批等等花费了多少心血!虽然那论文署名上、获奖证书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乐此不疲,兢兢业业。还有,上述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为实验的成功、数据的收集、课题的完成等等付出了多少劳动!尽管站在领奖台上的不是他们,应邀出国讲学的不是他们,但他们心平气和,埋头苦干……所有这些,不都是绿叶情操在科研单位乃至整个科研系统上上下下的体现吗?
在“科技兴国”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更应该倡导绿叶情操,让更多的人自觉地用绿叶情操陶冶自己的思想和性情,以新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
* 马至仁 发表于《创新工程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推进 创新工程》一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