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女儿国破戒的唐僧为什么最后还能成佛

 昭烈名臣 2020-03-16

《西游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和三个徒弟个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随着电视版西游记的播出,《西游记》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小时候看《西游记》,更多的关注是里面的打斗场面,什么大闹天空,大战红孩子,智斗金角银角等都是津津乐道的情节,长大后才发现,这些在《西游记》当中统统称为难,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这些各类妖魔鬼怪之中,对于一直处在被吃风险中的唐僧而言,最大的一难其实不是妖怪给的,而是一个人给的,这个人就是女儿国国王。

深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唐僧当时是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但其实电视剧对《西游记》小说的改动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借助小说里女儿国这一难,来描绘一个小说里真实的唐僧。

(1)拜四方的唐僧

小说里唐僧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拜四方,所谓拜四方就是虽然身为僧人,但是只要是他觉得应该去拜一拜的,不管对方是皇帝,普通人甚至是妖怪,只要是形势的需要,唐僧都会毫不犹豫的去跪拜,可以说唐僧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和尚,甚至有一点谄媚的和尚。

唐僧的世俗并不是无能的世俗和谄媚,相反唐僧在取经的之前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魏征、萧瑀和张道源三位大臣奉唐太宗之名,在全国选出一名有德行的高僧,就是三十一岁的唐三藏,这是在贞观十三年。三人引他去见皇帝,唐僧显得礼仪娴熟,毫不瑟缩,能扬尘舞蹈,跪拜如仪。

在全国那么多僧人中能脱颖而出,唐僧绝对是僧人中的楷模了,对太宗那更是膜拜有加,丝毫没有一点点“沙门不拜王者”的心里障碍,在初唐这种声音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唐僧却丝毫没有任何障碍。

唐僧为了取经大业,不仅是对大唐皇帝如此,对路过的各种什么小国的世俗政权,更是一一顶礼膜拜,在宝象国祭赛国等唐僧对国王那都是毕恭毕敬的,世俗的礼仪一概不少,基本上都是把能做的礼仪都做到,言语和肢体的双重谦卑更是和齐天大圣形成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到了这些国家基本上就是一个绣球蹲完事。

正是这种对世俗政权的谦卑之心和礼数周全,基本上唐僧这一路西行,八十一难中人祸很少,大多都属于妖祸。

唐僧那对各类神佛更是一拜再拜,完全显示出赤诚之心而且是丝毫不作假的那种,菩萨送了唐僧紧箍咒后就化作金光飞走了,唐僧丝毫不敢偷工减料,赶紧撮土焚香,往东诚恳跪拜,这种明显都看到菩萨走了还要跪拜,就充分证明了唐僧的心境。

不仅对顶头上司菩萨非常尊敬,对于上面派来的任何人唐僧都是非常尊敬的,有一次菩萨派来送鞍辔的落伽山山神、土地,唐僧“慌得个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烦转达菩萨,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头,也不计其数”

众神——四大金刚、金头揭谛、六甲六丁、护教伽蓝与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等——降服牛魔王,三藏听说,换了毗卢帽,穿了袈裟,郑重其事,拜迎众神圣,称谢不已。

弥勒佛收服黄眉怪,行者把先请祖师龟、蛇,后请大圣(泗州大圣国师王菩萨)借太子,细陈了一遍。三藏闻言,谢之不尽,顶礼了诸天;见了众神,三藏不惮其烦,郑重其事,披了袈裟,朝上一一拜谢。

甚至是对于普通人,唐僧的做法也是非常尊敬,第八十六回里樵夫送了师徒一程,临别,唐僧翻身下马道:“有劳远涉!请樵哥回府,多多拜上令堂老安人:适间厚扰盛斋,贫僧无甚相谢,只是早晚诵经,保佑你母子平安,百年长寿”,这些都反应出唐僧内心的那种虔诚和去西天的决心。

这些如果换做是孙悟空恐怕早就打起来了,但西天绝对不是只靠打就能取得真经的,必须要有唐僧这种对任何神佛世俗势力都非常虔诚的心才能最终走到西天。

(2)喝酒与否看场合

关于唐僧喝不喝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喝也不喝,喝与不喝关键看什么场合和如何定义素酒这种东西。

酒戒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不但出家和尚的和尚要遵守,在家的居士也是遵守,但是前面说过,唐僧为了取经,是个世俗化很严重的和尚,一路走来必然在很多场合都遇到过喝酒的事情,戒酒,真是谈何容易!

佛教自身有权实二法,佛经中不少地方提到,在特定场合饮酒,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德;此外因病需用酒作药或药引,也不算破戒。这为佛教徒破除酒戒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唐僧出发前就有一段,是太宗要敬唐僧酒,三藏接了御酒告诉皇帝:“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只好勉为其难,这里似乎素酒是可以喝的,毕竟在酒前面加了一个素字,仿佛平日里所说的素鸡素肉等。

这刚一出发就喝了一杯素酒,实在是因为太宗为他践行实在过意不去,不过在高老庄唐僧酒明确表示就算是素酒自己也是不喝的。

高老太爷开了一坛素酒,敬与唐僧师徒以此作为答谢,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遂而他两个接了头锺。各人俱照旧坐下,摆下素斋。

这里明确可以看出,对于素酒唐僧也是不喝的,只不过也未阻值八戒和悟空喝素酒,说明唐僧对于和素酒采取的是分场合看情况再决定喝与不喝。

唐僧说的不要耽误事主要是取经这件大事,可见在不耽误取经的前提的下,素酒还是可以喝的,主要看是否误事,尤其是像八戒这种,是因为喝大了闹出事才被赶下天庭的,所以对就更是要多加小心,素酒本质上就是度数比较低的酒,跟所谓的荤酒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素酒喝点不易醉,不耽误事而已。

(3)喝素酒的唐僧

前面说过唐僧是不是喝素酒要看场合,但魔鬼都藏在细节里,在女儿国这一回唐僧不寻常的表现,则分明透露出不一样的感觉。

《西游记》女儿国这一回,唐僧却当着女王的面鬼使神差的说了一句自己是喝酒的,不曾戒酒,当时,西梁女国国王要与唐僧成亲,八戒嚷着要喜酒吃,女王赶紧让光禄寺安排筵宴,又问御弟哥哥,你吃荤吃素?三藏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

在这回的酒席上,唐僧还给女王敬了酒。为什么唐僧在女王面前说出未曾戒酒的实话呢?按照寻常心理,美貌的女王对自己一往情深,以身相许,唐僧内心深处不可能古井不波。但他考虑到自家的取经事业,不能不舍弃恩爱。此前,他和悟空商量好,假作要和女王成亲,待手续办妥,启行之后,再由悟空用定身法定住女王及其随从——由此让唐僧脱身西行,赶上取经队伍。女王此时深陷阴谋而不知,尚在预期着将来的甜蜜。唐僧本来心软性善,在女王身边,见此情景,焉能不黯然神伤,怎能在饮酒之类小问题上再撒谎!所以,唐僧此时自言未曾戒酒,非常准确的反应出了唐僧当时的心里活动,这种细节上的差别非常明显的看出来唐僧的心里活动。

因为西游路上虽然唐僧所谓的桃花运很多,但真正是“人”的,也就只有女儿国国王这一个,其他的都是各种妖狐鬼怪,唯一的一段与人的情缘,唐僧多少有些感慨也是正常。

面对女儿国国王的盛情邀约,“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和让人动容的美貌“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亸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猪八戒都看傻眼了“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但唐僧还是毅然决然的不为所动,继续西行为了自己伟大的取经事业。

(4)成佛之前不是佛

86版《西游记》把这一段演绎的荡气回肠还给了唐僧和女儿国国王单独相处的机会,但实际上书中所写这一段非常短暂,而且二人也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但是从唐僧非常明显的主动表示自己不曾戒酒可以喝素酒的举动来看,唐僧此刻的心中肯定是有波澜的。

毕竟西天的路如此漫长,哪怕是意志再坚定地人,也会有偶尔动一动松懈的念头,这一点《西游记》的作者写的非常隐晦,把唐僧心中想要放弃的那只魔鬼念头,都藏在了细节里面。

《西游记》里唐僧最后脱了凡骨肉胎成了佛,这件事的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唐僧在成佛之前是个凡骨肉胎而且还不是佛,既然不是佛,那很多错误缺点,成佛之前的唐僧身上能够体现出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唐僧在《西游记》中肯定是不完美的,会哭泣会错怪悟空,甚至是看到妖怪也会高喊“大王饶命”,跟一个贪生怕死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这些都是唐僧身上的缺点,但唐僧身上却有一颗坚定地心,一颗一定要去西天取回真经的念头,是这颗坚定地心支撑这唐僧这个凡人一直走到最后,以一个凡人之躯度过了九九八十一难,走过了十万八千里。

总结:唐僧是个凡人,为了理想不得以无法和女儿国国王终成眷属,但唐僧的诸多缺点完全不影响他排除万难去西天取经的光辉形象,反倒是他的这些确定更加丰满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唐僧,一个真实的唐朝和尚,这才是小说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一个虚幻的但又让我们感到如此真实的人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