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酒是什么酒?我们能不能喝点素酒呢?本文从《西游记》摘录关于素酒的资料,讨论素酒可以喝。 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有白酒,有葡萄酒等等。但还有一种酒叫“素酒”。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何谓“素酒”? “素酒”是个概念,有两种说法。 其一,素酒仍然是酒,只不过发酵时间短一些,酒精含量低一些。“自春至秋,酝成即鬻”,叫“素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叫“熟酒”素酒又叫小酒,熟酒又叫大酒,两种酒的区别只在发酵和熟化的时间长短,都不经过蒸馏。 显然,熟酒是发酵熟化的时间比较长,度数比较高的酒。而未经蒸馏过的酒,有点类似甜米酒,或者醪糟,既有浓度又不醉人,这就是素酒了。 古人喝的酒有多少度呢?我们读《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篇,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说明古代的酒其度数是比较低的。在南宋之前,酒精蒸馏技术还不高,那时并没有现在这种四五十度甚至五六十度的烈酒,基本上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过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所以古人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类的诗句;再如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应该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的酒。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男女都喝酒,甚至几十杯几十碗的喝也不算难事。素酒的特点是:香甜爽口,醇香浓郁,味正甘顺,醇度适正,一般不会上头。当然若喝多了也是会醉的。 《西游记》中多次提到“素酒”,指的就是这种米酒,度数相对低些而已。 其二,另一种说法是,“素酒”就是指直接用米或者水果酿的酒,不加肉的。 广东佛山的玉冰烧就是把蒸出的米酒导入大瓮中,浸入肥猪肉,经过大缸陈藏,精心勾兑,酒体玉洁冰清,滋味醇和,醇香甘冽。 古代有名的羊羔美酒,配方里边就真的有羊肉。《本草纲目》记载:“宣和成殿真方,用米一旦,如常浸浆。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米。如木香一两同酿”。一法,羊肉五斤煮烂酒浸一宿,入消梨十个,同捣取汁和曲米酿酒饮之。 《遵生八笺》也记载:“糯米一旦,如常浸浆,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蒸去苦水。又同羊肉,多汤煮烂,留汁七斗,拌前米饭,加木香一两,同酿。不得犯水,十日可吃。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这里提到的“羊羔美酒”,应该就是上文所记载的酒。显然,这种酒用了羊肉,不能算是“素酒”了。 那么,既然有素酒,有没有荤酒呢?佛家要求戒荤戒酒,常把荤、酒连在一起说“荤酒”。这样说来,“荤酒”也不是单指酒,而是肉类、水产、荤菜、辛菜、酒类的总称。 二、修行人也能喝酒吗? 我们都知道,戒酒是佛教中的“五戒”之一。 比如,《西游记》中唐僧曾屡次说“酒是僧家第一戒”;《水浒传》中五台山的智真长老也对鲁智深说,“出家人第一不可贪杯”;五台山的门子引用“库局里贴的晓示”教训鲁智深:“但凡和尚破戒饮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 那么,为什么出家僧尼不能饮酒? 《法苑珠林》卷93引《沙弥尼戒经》言饮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痴愚,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就是说,饮酒给个人身心造成了种种伤害,不利于静修和禅定。 戒酒是一条印度传统法则,甘地在《圣雄修身录》中也说:“喝酒损坏人的身体,摧毁人的道德,降低人的智力,浪费人的钱财。” 那么,修行人真的不能饮酒吗? 明代时,武当山的著名道士李若水为了解决全真道士不能犯戒饮酒和道家养生的矛盾,用武当山的葡萄、高粱、大枣等酿造了一种酒,名为“道家素酒”。鼎盛时,做素酒道,人多达60余人,酒坊30多间。据说,道家素酒只有宫廷和武当道观内才可以享用。 僧人能不能喝酒吗? 《西游记》第十二回,太宗给启程往西天取经的三藏饯行,着宫人执壶酌酒,太宗执爵,三藏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 那么,素酒是酒吗?在唐僧看来,带“酒”字都不饮,这是恪守酒戒。但在太宗看来,无酒不成礼仪。怎么办?太宗轻描淡写地用“素酒”来劝服唐僧喝了一杯,使饯行之礼圆满,也使三藏酒戒不破。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喝素酒的情形屡见不鲜,一般是在降妖除魔之后,当事人为了表示感谢,要给唐僧斟酒,唐僧推辞时对方往往说:“这是素酒,但饮无妨。”唐僧就把皮球踢给徒弟:“贫僧不解饮酒,由几位小徒代饮了吧。” 试举一例:第十九回写高老庄上答谢唐僧收了八戒:高老把素酒开樽,满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后奉与三藏。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遂而他两个接了头钟。各人俱照旧坐下,摆下素斋,说不尽那杯盘之盛,品物之丰。 可见,唐僧除了太宗奉的那杯饯行酒之外,再没有吃过酒。但他也认同了“素酒”的说法,并明确表示:悟空和八戒不必戒酒,但不可以吃醉误事。作为佛教徒,唐僧的观点是,若适量饮酒,就不算破酒戒。 显然,按道理来说,修行人不能饮酒,但如果是“素酒”,就不是酒了,饮了算不得破戒。 再如,《西游记》第六回写菩萨往赴蟠桃宴。因为此前孙悟空偷桃偷酒,弄得“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菩萨与众仙见毕,云:“既无盛会,又不传杯。”李卓吾在此有旁批云:“原来上界神佛都不戒酒!” 我的理解是,僧家吃的所谓“素酒”,和世俗人所吃的酒应该并没有本质上差异,仅是名义上的强分而已。但从效果上说,素酒就是不会使饮者沉醉乱性的酒;从品性上说,就是酒精度较低、没有辛辣的过强刺激性味道的酒。具有这样品性的酒,往往是甜酒,比如米酒或葡萄酒。 第八十二回,唐僧被妖精美人捉去,强逼成亲,悟空劝唐僧:“那妖精整治酒与你吃,没奈何,也吃他一钟”。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他(孙悟空)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那师父没奈何吃了。 第八十八回又有“香糯素酒”。就是说,从滋味上讲,葡萄酒和糯米酒,都属“素酒”,唐僧自己也曾饮用葡萄酒。 三、酒到底好不好? 我喜欢喝点小酒。我的体会是,当工作劳累时喝点酒,感觉很惬意,很享受,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不少。比如,天热时跑步,出一身透汗,如果能喝杯啤酒,可以快速恢复体力,很解疲乏。当然,我喝的是室温的,不喜喝冰镇的,以免伤损脾阳。 从中医来分析,酒是有益于健康的。古人造酒的目的在于借酒之力以通行经络,调畅气血平衡。比如《汉书·食货志》云:“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病,百福之会,非酒不行也。” 《西游记》第六十回也说:“钓诗钩,扫愁帚,破除万事无过酒。男儿立节放襟怀,女子忘情开笑口。” 对于饮酒而言,并没有对错。我的理解是,酒要少饮,自然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如果过饮,导致酩酊大醉,那就伤损五脏,为患极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