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 | 黄褐斑,我们该如何治?

 谷山居士 2020-03-16

黄褐斑,色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色黑似煤,色泽偏枯,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该病多发于女性,以面部色素沉着斑为主。本病虽不会严重影响健康,但因容貌的美观受到一定影响,往往引起女性的烦恼而迫切求医治疗。

病因病理

1.经络异常变动

本病与肾经、胃经、肝经、胆经的异常变动有关。

2.风邪致病,气血不和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軒。”本病与风邪侵袭腠理、痰饮阻滞经络致气血不调有关。

3.阴虚火旺

病因肾阴不足,阴血亏虚不能濡养面部,水不制火,火燥而致面部颜色晦暗不泽。

4.忧思气结

忧思太过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和而发为本病。

发病季节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血瘀质患者精神、情志、气血无法舒展畅达、生机勃发易致黄褐斑,阴虚质患者肝火较旺,更易在春季加重;


中医认为,春季保肝十分重要,养阳重在养肝,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可防止黄褐斑的发生。



各体质类型与好发部位的关系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描绘出面部不同部位所述的经络及脏腑。

发于面颊、耳前、眼周者属肝;

发于颧部、鼻侧、口周者属脾;

发于前额者属肾;

若颜面弥漫黑斑,多属肾虚或瘀血所致;

即蝶型分布患者与肝,脾最为密切;

面中部型患者与肝,肾最为密切;

下颌型及泛发型与肾最为密切。


治疗

治疗黄褐斑,医者常以方药调理身体内环境,尤以益黄八珍散出自《王渭川临床经验选》,本方以八珍汤补气养血,加蒲黄、土鳖虫活血化瘀,鸡血藤、益母草养血调经,去甘草,是因不欲取其缓,药仅11味,但将补、养、通、调诸法汇集一方,选药精当,药性平和,对于气血亏损而又内有瘀血,虚实夹杂而又寒热不显的患者十分切合。

另外可采用局部围刺法,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调畅气机,令斑点缩小和淡化,较之体针疗效更佳。

采用背俞穴(肺俞、肝俞、心俞、脾俞及肾俞)联合局部围刺治疗本病以调节五脏功能,令血气畅达、阴阳平衡、营卫调和。

选取合谷、曲池、中极、神门、列缺、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以及阿是穴(面部皮损部)微针围刺,证明围刺可提高肌肤活性,改善雌激素水平,兴奋面部神经,提高细胞活力及组织再生能力。

通过肺俞、膈俞、肝俞、印堂、太冲、养老、期门、支沟、阳陵泉、膻中治疗肝郁型黄褐斑,短时间内可有效减轻黄褐斑颜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