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色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色黑似煤,色泽偏枯,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该病多发于女性,以面部色素沉着斑为主。本病虽不会严重影响健康,但因容貌的美观受到一定影响,往往引起女性的烦恼而迫切求医治疗。 病因病理 1.经络异常变动 本病与肾经、胃经、肝经、胆经的异常变动有关。 2.风邪致病,气血不和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軒。”本病与风邪侵袭腠理、痰饮阻滞经络致气血不调有关。 3.阴虚火旺 病因肾阴不足,阴血亏虚不能濡养面部,水不制火,火燥而致面部颜色晦暗不泽。 4.忧思气结 忧思太过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和而发为本病。 发病季节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血瘀质患者精神、情志、气血无法舒展畅达、生机勃发易致黄褐斑,阴虚质患者肝火较旺,更易在春季加重; 中医认为,春季保肝十分重要,养阳重在养肝,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可防止黄褐斑的发生。 各体质类型与好发部位的关系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描绘出面部不同部位所述的经络及脏腑。 发于面颊、耳前、眼周者属肝; 发于颧部、鼻侧、口周者属脾; 发于前额者属肾; 若颜面弥漫黑斑,多属肾虚或瘀血所致; 即蝶型分布患者与肝,脾最为密切; 面中部型患者与肝,肾最为密切; 下颌型及泛发型与肾最为密切。 治疗 治疗黄褐斑,医者常以方药调理身体内环境,尤以益黄八珍散出自《王渭川临床经验选》,本方以八珍汤补气养血,加蒲黄、土鳖虫活血化瘀,鸡血藤、益母草养血调经,去甘草,是因不欲取其缓,药仅11味,但将补、养、通、调诸法汇集一方,选药精当,药性平和,对于气血亏损而又内有瘀血,虚实夹杂而又寒热不显的患者十分切合。 另外可采用局部围刺法,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调畅气机,令斑点缩小和淡化,较之体针疗效更佳。 采用背俞穴(肺俞、肝俞、心俞、脾俞及肾俞)联合局部围刺治疗本病以调节五脏功能,令血气畅达、阴阳平衡、营卫调和。 选取合谷、曲池、中极、神门、列缺、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以及阿是穴(面部皮损部)微针围刺,证明围刺可提高肌肤活性,改善雌激素水平,兴奋面部神经,提高细胞活力及组织再生能力。 通过肺俞、膈俞、肝俞、印堂、太冲、养老、期门、支沟、阳陵泉、膻中治疗肝郁型黄褐斑,短时间内可有效减轻黄褐斑颜色。 |
|
来自: 谷山居士 > 《皮肤 外科 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