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河南交汇这一地带,曾是革命老区,为什么区划调整如此频繁

 文野 2020-03-16

打开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地区的地图,会发现河南省有一片狭长的地域,似把尖刀“插”进了山东省,好像两省水乳交融,所以本文题目才用了个“交汇”一词。

山东、河南交汇这一地带,曾是革命老区,为什么区划调整如此频繁

山东河南交汇处示意图

山东、河南交汇这一地带,曾是革命老区,为什么区划调整如此频繁

濮阳市政区图

这一片地域现在属于河南省濮阳市管辖,上面有两个县范县和台前县。其实在建国之前这一带是属于山东省的,而现在的濮阳市所在地一带在清代则属于直隶的,与范县、台前县分属两省,但这两个省都与河南省没有关系,那么到了现在怎么又都属于河南省了呢?

山东、河南交汇这一地带,曾是革命老区,为什么区划调整如此频繁

清代时这一地域所属示意图,红色线段所标为现在省界

一切还要从新中国刚成立的1949年时说起。那时候华北地区刚解放,按照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范围形成了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等行政区,这些行政区域各个统属关系不清、发展不平衡、情况十分复杂,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对清末、民国时期的固有省级区划打乱进行了调整,在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了平原省,分为6个专区,此时濮阳、范县、台前县(1978年设,此时为寿张县一部分)都在平原省了,濮阳和范县属濮阳专区,而台前县(寿张县的一部分)属聊城专区。

山东、河南交汇这一地带,曾是革命老区,为什么区划调整如此频繁

平原省

1952年11月,平原省昙花一现,仅设了三年零三个月就被撤销了,撤销后濮阳归了河南省、范县、台前县(此时为寿张县的一部分)则归了山东省。这块土地刚聚集在一起又匆匆分开了。

1956年范县的临县濮县(注:不是濮阳)撤销,并入范县。范县的另一个临县观朝县(由清代观城县、朝城县合并而成,民国时期1943年设置)撤销,县域大部分划归了范县,其他部分分别给了莘县和寿张县。1958年莘县撤销,分别划归范县、冠县,这时候范县的面积包括范县、濮县的全部、观朝县、莘县的一部分,达到了历史上面积最大。

1961年7月,莘县恢复建制。

1963年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的河流金堤河泛滥成灾,由于它贯穿于两省,有的地段统筹协调不便,在鲁豫两省形成了水利纠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于1964年把范县的临县寿张县撤销,范县和寿张县的金堤河之南划归河南省,仍称范县。金堤河以北的原为范县的5个乡镇给了山东省阳谷县。

这样,范县可以有效对金堤河进行管理了,不过它的县城因在金堤河以北却留在了山东省莘县,开成了独特的县城“飞地”,那时候老百姓常说的: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直到1995年县城才在本县境内建设了新区,脱离开因“飞地”状况造成的县城难以发展的尴尬局面。

区划调整后,范县的县境形状特别狭长,南北仅十多华里,但东西却长达240多华里,虽然有利于防洪,但狭长的地形在当时交通、通讯不畅的年代却是个大麻烦,因此1974年在范县东部7个公社设置了县级的中共范县台前工作委员会和范县台前办事处。1975年改称中共台前工作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1978年建台前县,从此范县的东半部分就成了一个新的县,一直到现在。

山东、河南交汇这一地带,曾是革命老区,为什么区划调整如此频繁

红圈处即为濮范观根据地,可见在三大根据在交界处

这个地区区划之所以调整这么频繁,跟它们临河有关系,既邻金堤河,更临黄河,造就了复杂的地形,这样的地形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也正是这样的地形,却在这一带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稳固的根据地——濮(阳)、范(县)、观(城)根据地,依托黄河、金堤河等河流造就的水网以及沙丘、沙地等地形,再加上远离大城市,最近的县城也在二十多里之外,是三不管地带,天然地有利于我军进行埋伏、转移以及休养生息。这里是连接鲁西、冀南、豫北的桥梁,是冀鲁豫和山东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我党在1930年初就在这一带有活动,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在聊城,离此也不算远,在队伍建设和物资支持上给予了很大帮助。濮范观根据地成为山东鲁西北根据地的一部分,后来逐步形成为鲁西、冀鲁豫的中心区,在抗日战争中,这里始终未被日军完全占领,成为我党领导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堡垒,在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在抗日根据地中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