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两个问题

 lianshunwu 2020-03-16

        第一问题就是为什么孔子唯独赞成曾皙的观点;第二个是这次对话透露出的思想内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皙描述出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似乎是答非所问。但这竟然是孔子唯一赞 许的回答。孔子为何独独赞许曾皙?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 罢了。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皙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仕进之意,这与孔子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一前481). 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还有人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子路等人谈话之后离去,只有曾皙留下与孔子单独交流,从他的提问来看,可能是不理解孔子对三人的态度,在曾皙的追问下(也有人认为曾皙只问了前两句,后面是孔子设问自 答),孔子给出了解释。对子路,孔子认为他的态度不够谦逊。因为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会批评子路“其言不让”。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甚至过分谦虚),孔子也是有所保留的。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亦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亦即“富国”;公西华讲的 是“知礼节”,亦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