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 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言”这一行为本身便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言”。佛陀有那么多经书,那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正所谓“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大笑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纪越长,对于“大悟不言”的体会就越深刻,故而设计了这件叫做《大悟不言》的雕塑。见雕塑,便仿佛看到了佛陀智慧,这层智慧,既是我与佛的距离,也是我对佛的领悟。 《大悟不言》由两尊佛像组成,其造型取传统佛像细节特征,但在整体塑造上,则讲究夸张之余的艺术渲染力,尤其是在佛像身材比例上夸张对比,就显得十分明显。 两尊佛像均为束发像。代表性的大耳垂,使佛的灵性不言自喻;双目闭合、嘴角上扬,神情慈祥,流露安定气息。佛衣裹身,衣摆垂地,褶纹清晰,细节刻画恰大好处。 佛像双手各持“手印”,而双手夸张的大比例,则是作品画龙点睛之笔,以此引人注目,也传达了深邃的佛家智慧。 在佛较重,佛像的手势也被称为“手印”,往往代表着不用的寓意和身份,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也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在这件《大悟不言》里,佛像共持有“合十”“无畏”“与愿”三种“手印”,意义丰富。 双手合掌,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这一手势在佛教中代表“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于心口,既表众生平等,又表摄取十方众生归于佛道,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国,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右手上举至胸前,掌心向外,五指自然伸展,这一手势在佛教中代表“无畏”,称为“无畏印”。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除了外部的干扰,更加严峻的挑战来自于内心,因此佛陀施“无畏印”,通过他的智慧为人们消除内心恐惧,布施无怖给众生,引领他们走上正道。这一手印表示佛陀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 左手手掌伸出,掌心向外,手指下垂,这一手势在佛教中代表“给予”,称为“与愿印”。面对众生祈愿,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会结“与愿印”,以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施予众生所需,满足众生愿求,以表示对众生的慈悲与慷慨。 以“手印”传递佛的信息,充满了大彻大悟的禅意,而一切又尽在不言中。作品除了在外形雕塑上下功夫外,也讲究烧制技法。 柴烧是一门的古老的烧制工艺,关于紫砂柴烧的历史演变,内容亦十分丰富。就其烧制工具而言,现存完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前墅古龙窑,就是一座柴烧龙窑,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器物在柴窑中经高温长时间烧制,不增加任何遮盖措施,让柴灰自然散落,这些在柴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碳结晶,在作品表面形成变化多样的艺术装饰。 《大悟不言》由云泉窑烧制。素面素心的紫砂泥胎体以“柴烧”的形式脱胎换骨,呈现出的是种类似金属的色泽和独一无二的质地,泛着光感,好似穿越了时空,与佛陀对话。 人生这一场,无法把握的东西太多太多。既然如此,何不让自己洒脱自由地过完这一生。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心地无碍自洒脱。 作品参数 雕塑名称:大悟不言 尺寸(长×宽×高 cm): 21×13×47(左) 17×15×46(右) · 烧制/云泉窑 · 雕塑/王潇笠 · 文案/孔小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