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人的思维概括为线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其中,线性思维是直线的、单向的,按照时间、空间或者某一顺序进行推进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性思维,指的是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发散性思维让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让人可从多角度、多方向来重新看待事物,从而拓展思路,大大提升创造力。 在当下这个时代,掌握发散性思维能大大提升我们对于海量零碎信息的掌控,让我们能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多方向挥洒创意,有效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客观的讲每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好在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有效的锻炼来增强的。那么如何有效激发或者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呢?这就到了我们今天的分享主题:思维导图。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的由来 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一部对自我不断认知的研究史。人们通过对大脑思维的不断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状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感觉、记忆(包括每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 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制作要素 思维导图的制作借助关键词、颜色、图像、分支线四个关键要素组合形成。 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场景相当的广泛,基本涵盖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思维导图的制作 第一步:确定主题及中心图案 中心主题是一个思维导图的起点,代表要探索的核心; 主题应包含一个代表导图主题的图像,位于页面中心。大脑在视觉刺激下会有更好的反响,建议中心图像引人注目且易引发联想; 无论是手绘还是在电脑绘制思维导图,花时间来个性化中心主题是很明智的选择,这将会加强用户与思维导图内容的连接。 第二步:绘制章节和主干 ① 添加主干分支 让创意迸发的第二步就是添加主要分支。主要分支紧跟着中心图像,他们是关键分支主题。为了使每一个分支尽可能的被探索,增加子主题也是十分必要的。 ② 准确的关键词 主干分支的关键词尽量的使用一个单词或短语描述,关键词的数量要做到能全面的概括中心主题; ③ 顺时针绘制 按照层级从1点钟方向开始,按顺时针来绘制;保持图面的干净整洁。 第三步:绘制分点知识点 根据主干分支的内容归类来添加二级或三级分支;二级或三级关键词应做到不重叠;思维导图的美丽在于可以不断地添加新的分支,完全不担心会受限制于仅有的几个选项。 添加越来越多的想法,且大脑自由地从不同的观念中吸收到新的联想,思维导图的结构也会越发自然起来。 第四步:完成知识点和关键词 在每一条分支线使用一个唯一的关键词,在大脑中使用关键字触发联想,可以使我们记住大量信息。 例如,如果一个分支关键词是“生日派对”,也许大家就会被限制在派对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只简单使用关键字“生日”,那能联想和探索的关键字不仅会有派对,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关键字,比如礼物,蛋糕等。 第五步:根据记忆联想加上颜色和图像 思维导图激发全脑思维,因为它汇集了包含从逻辑和数字到创造性和特殊性的广泛大脑皮层技能。 颜色编码连接视觉与逻辑,帮助大脑创造思维上的快捷方式,有利于分类、强调、分析信息和识别出更多之前未被发现的联系。 图像有着比一个词、一条句子、一篇文章传达更多信息的能力。他们被大脑加工,并作为视觉刺激来助于回想信息。它是一种通用语言,可以克服任何语言障碍。相较于单色图像,彩色图像更具吸引力。 举例: 该脑图是以“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作为主题绘制的思维导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