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让小孩“学点艺术”,但未来又不靠它吃饭。这钱砸不砸?

 昵称44943940 2020-03-17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位我的“笔友”,小7妈。她和我有相似的经历,为爱远嫁北欧,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板块上,又因为孩子拿起了笔杆。

她毕业于牛津大学早期教育系,有一个两岁半的混血女孩。她的先生是牛津大学数学系博士后,瑞典籍数学家。现在全家旅居日本,所以小朋友一出生就得学会说四国语言......

我一直很好奇,这样一位专业研究育儿,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全职妈妈,自己在家里是怎么带娃的?家里三国文化乱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所以,我们成了笔友,看彼此写的育儿日记。

小7妈专业知识背景深厚,师从牛津教育名家Kathy Sylva,她做的婴儿期语言发展项目被评为杰出研究。我发现她虽然“上通理论”,但写的育儿文章真的是很接地气。总是举一些深入浅出、诙谐轻松、触手可及的生活例子,看完总能有所收获,引发我对教育可贵的反思。

比如她的这篇《想让小孩“学点艺术”,但未来又不靠它吃饭。这钱砸不砸?》,我特别赞同。我骨子里也是个文艺青年,写过不少关于“玩艺术”的实操文章。小7妈这篇有理有据,从更高的思维发展层面诠释“玩艺术”的意义!

所以,我隆重向大家推荐这位妈妈里的专家,专家里的妈妈。跟着小7妈,你会看到另一个国际化家庭的育儿理念和生活碰撞,得到在家高质量陪娃的育儿干货和灵感,打开在教育选择上的视野和更多可能!

欢迎大家扫码关注小7妈的【牛爸津妈】:)

关于“学艺术到底学了啥”这个话题,我读了21个有关“孩子玩艺术”的相关研究。发现......

——小7妈

混成二等公民的“音美体”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用来调剂调剂的“音美体”经常成为“被调剂”的对象。

上课铃响了,本该出现的美术老师没有出现,却见班主任捧着书本走进来。“马上考试,还有两张卷子没讲。今天这堂美术课借用一下......”

借一堂没关系,借两堂也可以,如果有借有还的话。

窗外飘来两个字:“艺术”

现在我们自己也有了孩子,时间和金钱都有限。如果只能选一类兴趣班:

○ 画画、音乐、舞蹈、表演?

○ 还是英语、奥数、乐高、编程?

“学点艺术不过是培养个兴趣,最多增加点想象力和创造力。既然未来不能靠它们吃饭,那就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为未来打基础的“硬货”科目上嘛!”——相信绝大多数爸妈都会这样想。

其实,学术界也一样啊!

艺术一直是儿童发展科学的一个边缘话题。既然申请不到什么研究基金,就不会有多少人去研究,发表的相关研究自然也少了。

把“STEM”变成“STEAM”的争论


美国总算是世界第一教育强国了吧?前总统奥巴马就一直为STEM摇旗呐喊(STEM是四门科目的首字母缩写)。

发明“STEM”这个词并不只是为了好记而已。它真正的含义在于不把这四门学科分开教学,而是整合成一个个综合的“项目”。有点类似于我们“文综”、“理综”的概念。

后来有一个叫John Maeda的教育人士提出在STEM里加一个“A”(Arts 艺术),变成STEAM!

是否要加这个字母引起了美国上上下下的大争论。理科派觉得搞“大而全”没必要,而更多人觉得基于科学的项目学习也应该包含艺术表达,因为“设计思维和创造力也是创新的基本要素”啊!

所以,今天我就想来说清楚这么一件事:

砸钱让孩子从小学点艺术,到底值不值?

“学艺术”到底学啥了?


如果我正举着话筒采访等候在艺术兴趣班门外的家长:“你家小孩都学会啥了?”,很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答复:

画画班:“学会了涂色和绘图”;

戏剧班:“学会了表演”;

音乐课:“学会了演奏乐器”;

舞蹈课:“学习了跳舞”。

这相当于说:“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数学”......

其实,除了这些与艺术本身相关的技能之外,很多对未来成功有深远影响的“思维习惯”也能得到训练!

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是指一个人在遇到问题且不确定该怎么解决时,会如何去想去做的行为特征。

学术界总结了以下16个“聪明人”的思维习惯:

· 坚持,不断尝试

· 管理自己的冲动 

· 带着理解和同情心去倾听

· 灵活思考 

· 反思自己的想法

· 争取做到准确

· 质疑和提问

· 把旧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

· 清楚准确地思考和沟通

· 通过所有感官采集信息

· 创造/想象/创新

· 用惊喜和敬畏之心回应

· 敢于承担合理风险

· 有幽默感 

· 有团队精神

· 终身学习

资料来源:Costa, A. and Kallick, B. (2000) Habits of Mind. A Developmental Serie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比如在绘画课上,孩子必须决定如何将语言概念转化为视觉表现,想办法实现他们所寻求的视觉效果;他们还必须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反思他们的作品并作出解释,表达自己的个性,并坚持创作,尽管创作的过程会经历挫折或沮丧。

所以不难理解孩子们在绘画中能训练以下“思维习惯”:

· 参与和坚持

· 在脑海中设想出图像

· 表达

· 观察

· 反思画画的过程和作品

· 延伸和探索,在尝试和错误中学习

还有研究发现:在画画时,孩子们必须具备在脑海中产生图像的设想能力。所以相比上其他兴趣班,画画特别利于孩子们在几何方面的学习。

再拿“戏剧表演”举例。

学习了一年戏剧表演的孩子,又比学音乐或画画的孩子有更强的“共情能力”,情商更高。

因为戏剧表演要求孩子们假扮成另一个人物,将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反应与那个人物的感情状态及反应联系起来。

所以,学习表演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推及别人的感受,也可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能让以下“思维习惯”得到训练:

· 理解和相信自己的身体

· 感受产生于自己内心的冲动

· 关注到别人在怎么做,怎么想

· 能够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状态(“心智理论”)

最后,再举一个集体音乐课的例子。

有研究发现,当一群15个月大的婴儿参加一个有关情绪训练的活动时,一组配有音乐,一组没有。结果“有音乐组”在表达情绪和读懂他人表情方面表现更好。

即使只有一岁多,集体音乐课都可以帮助到小朋友们更积极地社交!因为这要求他们和大家同步行动,关注到整个集体在精神、身体和情绪方面的状态。

你看,学画画不是只学会了涂色和绘图,在戏剧班也不只是学会了表演。

奠定孩子未来成功基础的“思维能力”、认知和社交能力,也能通过“玩”艺术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

“变聪明”以外的附加值:艺术气质


“学点艺术”不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有一点是学习编程、数学、工程等“硬课”无法替代的好处——让一个人更有艺术气质。

Hmmm,艺术气质。一个说起来没什么用,却又实实在在影响人的东西。

有点艺术气质的孩子,有股说不上来又招人爱的灵气。有点艺术气质的大人,也会周身散发出超越相貌和社会地位的魅力。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踏进卢浮宫。看到那些大理石雕塑的肌肉纹理笑容衣褶,穿越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同样的“泪目”,也发生在我第一次听现场交响音乐会的时候。

也许是因为艺术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眼前和苟且”,看到了“诗和远方”?

我知道,未来大多数孩子不会吃“艺术”这碗饭;而从小注重培养数学、编程等理科思维会让他们的将来更有胜算。

但是,如果我们不想孩子在二十年后变成一只只知埋头码字的“程序猿”,那也许现在就不应该把目光只集中在STEM这些“硬课”上。

作为一名爱好广泛却无精通的“非艺术系”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手指既敲得了键盘,也拨得了琴弦。

希望她能找到一种精神的方式,表达无法用语言向他人描述的内心。在欢喜和沮丧时,只需沉浸一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能找回和谐与平静。

画画,非要从素描学起么?

弹琴,难道一定要从识谱开始?

学艺术更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

找到一种方式,进行自由的内心表达;

找到一种途径,连接更广袤的精神世界。

写到最后,我看了看自己正在码字用的苹果笔记本,不禁想起了一个发生在比尔· 盖茨和史蒂芬· 乔布斯之间的故事。

盖茨曾经笑话乔布斯“不会编程”,所以苹果产品的功能不够强大。可是,乔布斯却笑话盖茨“没品位”,才把微软产品设计得那么难看。

但是,对我这种技术小白来讲,功能弱一点有什么大所谓呢?苹果的高颜值更让我割舍不掉。

你可知道,苹果产品的“高颜值”并不是偶然;而接受艺术熏陶的价值,也绝不是给“语数外”打打酱油这么简单。

乔布斯在他的自传里写过这么一件事。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开始听很多音乐;除了科学和技术之外,我还开始阅读更广泛的内容,如莎士比亚,柏拉图。大爱《李尔王》!高中的最后两年里,我发展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兴趣:电子和文学。”

看来“玩”艺术,不仅对孩子现在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发展有直接影响,也会让二十年后的他们更具有人文精神啊!

粗茶淡饭之余,浪漫犹在;

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犹存。

这样的人和人生,该有多美好!

突然好想好想回到初高中,补上那些“有借无还”的音乐美术课。

原版论文:The Arts as a Venue for Developmental Science: Realizing a Latent Opportunity, Child Development 2017-6-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