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ljlz4 2020-03-17
    聪颖的天资加上顽强的毅力再加上科学的方法,才能在探索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在长期治学的过程中.华罗庚总结出了.‘厚薄互换”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把读书归纳为“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就是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精读细研,一字一句一个概念都要彻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条定理.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在证明中是否涉及另外的概念和结论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别的概念和结论.就要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这样一来.本来一本不太厚的书.追到后来,就变得相当厚了.有的甚至要比原书厚出几倍、十几倍。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容易看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坐标定位和来龙去脉,以便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就是读一本书.不是仅仅满足于搞清楚书中的概念和定理.还要悉心领悟.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感悟文字中的深刻意味.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在总体上把握全书的要点,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提纲要领,理清脉络,化繁为简.汲取精华。这样,原先很厚的一本书就变得相当薄了。掌握了把厚书读薄的本领.就能有效地防止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的发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这
样两个阶段并非不相关涉,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没有由薄到厚这一步,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更进一步;但是如果只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么书读得越多就会越麻烦.就会坠身浩森书海之中而茫茫然毫无头绪,陷入‘一锅粥”的境地.同样不可能真正把书读懂弄通。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当时正仇抗战期间.条件十分艰苦困难.他住在昆明郊外农家的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楼下饲养着猪狗牛羊.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面对着生活的窘迫.资料的缺乏,以及成群苍蝇的骚扰、刺鼻的臭味、牲畜的l嘛叫,居然能安之若素.埋首读书研究.一遍一遍地把薄书读厚.又一遍一遍地把厚书读薄,在典型群、解析数论、矩阵几何、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该书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华罗庚在《学·思·锲而不舍》一文中这样写道:“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人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愈是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可见二‘厚薄互换”的读书方法是一种“用慢功夫打底”的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慢与实.是一种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日积月累的慢.一种不为利诱、不为物惑、专心致志安坐冷板凳的实.来不得半点浮躁
和懈怠。抓住了这种方法的实质,就能寓快于慢,事半功倍,否则.如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必将欲速不达。
   就是靠了这种“厚薄互换”的读书方法,华罗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它不仅使华罗庚达到了数学的光辉顶点,在世界数学界声名鹊起.而且铸就了这位数学巨匠的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除精通数学外,华罗庚诗文俱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唐代诗人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千百年来,备受推崇.历经百代,盛传不衰.他却一眼就发现了诗中的常识性错误,即随口吟诗匡谬:“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短短几行诗句.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的睿智聪敏.思维的严谨填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显示出他不随波逐流.特立独行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其非凡的才学和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