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微课 2019-12-31 08:26:55 无论是技术还是格调,王羲之给千年后的书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王羲之《兰亭序》 外内擫而内外拓,这样的竖线安排,足见羲之匠心。 “闻”字古已有之,如下方的甲骨文所示。东汉的许慎做说文解字,详细论述了汉字构成原理的六书,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许慎看来。 商 甲骨文 以至于到了唐代,孙过庭对这样的状况做了批评,延续到米芾,古代人把书法说的都太玄乎了,于是著书立说讲什么是书法,可即便如此,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有些晕头转向。 汉 礼器碑 后世的隶变也沿用了篆书的基本造型。 《圣教序》中的“闻”字,采用了外框内擫、内框外拓的方式,让这个字既有秀丽的体势,又有意趣的内部,成为后世学习“门”字类汉字造型的经典结体方式。 唐 李邕 李思训碑 李邕此字就是在王字的基础上进行特征放大,他把左右“两扇门”的大小错落更加剧烈,把内部的“耳”放低重心,以补充最右边竖画过长且内擫造成的弱势。 唐 欧阳询 千字文 欧阳询此字沿用了王字基本的外内擫而内外拓的结构,但将上部放大,下部收紧来增强欧字的险势,在王字的基础上向前又走了一步,相比李邕的补救式,欧字更有创造性。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颜字更厉害,完全是绕开王字内擫的基调,让外框的线条着力向外扩张,外扩后造成的内部空虚,通过耳字来进行内部留白的分隔,利用向左偏移的方式使得该字产生了侧势。 ![]() 宋 米芾 张都人帖 米芾基本也是沿用了王字的大特点,只不过也是在左右错落上进行了强烈的夸张,“門”部的右部极短,左部极长,使得“门”字外框写完之后造成了侧倒之势 。 ![]() 宋 苏轼 治平帖 东坡此字,结体沿用了王字的范式,但在繁简上大做文章,繁其“门”,简其“耳”,遂成前无古人的结字。 ![]() 宋 黄庭坚 与云夫七弟书 山谷学苏,拉长了苏字,增强了侧势,但此“闻”字为蝇头小字,放大看显得细弱了。 ![]() 宋 朱熹 致程允夫书 朱熹此字得颜字之笔,不得颜字之趣,得笔在于线有屋漏痕。 ![]() 明 文徵明 自作诗卷 文徵明这样的老学究,晚年写黄字不越藩篱一步。 ![]() 明 徐渭 唐诗宋词 明人之前,米芾的夸张已经让人感叹刺激了,明代这几位哥一出来,米芾那样的就是含蓄。 ![]() ![]() 明 黄道周 自书诗卷 ![]() 明 王铎 草书诗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