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954年5月,经中共中央和山西省委批准,将榆次县所辖的城关区及郊区的东关乡、王湖乡、源涡乡划出建立榆次市,归山西省管辖,成立榆次市人民政府。同时区的建制撤销,市、县以下分别管辖的区改划为乡,榆次市辖9个街公所和3个乡,榆次县管辖50个乡。根据《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榆次市组织史资料》(1925一1987)记载:“榆次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各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代表120名”和“城关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榆次县辖50个乡在6月29日前、榆次市辖3个乡在7月12日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第54条“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和《地方组织法(1954)》第9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委员会召集”的规定由各乡政府组织召开了一届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了县(市)代表,建立乡镇政权。从本届开始,乡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2年。各乡人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榆次县正式确立。 1955年2月,依据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第54条“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的规定, 各乡人民政府改称为乡人民委员会。1956年4月,小乡并大乡,榆次县合并为14个乡。1956年5月,榆次市撤销东关乡新成立南关乡。1956年12月以前,根据《地方组织法》第9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委员会召集。”的规定,各乡均在乡人民委员会主持下召开了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 1958年4月各乡召开了第三届人民代表会。1958年6月,依据 榆次县撤销并入榆次市,原县辖乡全部划归市辖,王湖乡并入使赵乡,榆次市人民委员会共下辖16个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乡人民委员会改人民公社,设管理委员会,建立“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到1961年12月,榆次市下设郊区、长凝、什贴、鸣谦、张庆、北田、石圪塔、黄彩、东赵、东阳、陈侃、庄子、使赵、沛霖14个农村人民公社管委会和1个城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0年4月,各乡召开了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了出席榆次市的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听取和审议和通过了《公社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相关决议。 1963年4月,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基层政权组织由市属变为县属。1963年5月前,各公社在乡人民委员会主持人召开了第五届乡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听取审议和通过了《公社工作报告》,选举了县代表和公社管委会成员。同年1964年1月,增设山庄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时榆次县人民委员会下辖16个基层政权组织,其中农村地区设郊区、长凝、什贴、鸣谦、张庆、北田、石圪塔、黄彩、东赵、东阳、陈侃、庄子、使赵、沛霖、山庄头15个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城区设城关镇委员会。 1965年8月,各公社分别召开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审议和通过了《公社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相关决议,选举了市代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11月,随着榆次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代行政权职能,15个农村人民公社亦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城关镇成立革命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停止。1971年7月,恢复榆次市。榆次县属5个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关镇划归市辖,城关镇改为城镇人民公社,榆次市辖6个人民公社(城镇、郊区、使赵、张庆、鸣谦、沛霖)。榆次县辖农村10个人民公社(陈侃、东阳、北田、庄子、黄彩、石圪塔、长凝、东赵、山庄头、什贴)。 1981年,榆次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县级以下人大活动随之恢复。同时恢复市、县人民政府,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为管理委员会,1981年6月各公社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审议和通过了《公社工作报告》、《财务报告》,选举产生了公社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选举了市、县人大代表。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宪法》,第95条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第9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同时修改的地方组织法第5条改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第34条改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三年”。第37条增加规定实行“乡长、镇长负责制”。1983年8月,郊区人民公社改为郭家堡人民公社。同年9月,榆次县并入榆次市后,市、县行政区域合并,共设16个人民公社。1984年2月,榆次市下辖的15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统一改设为15个乡人民政府,并在1984年2月分别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人大主席团、乡政府领导。1984年8月,根据省政府通知,东阳、北田、鸣谦、长凝、什贴5个乡改设为镇的建置,时榆次市下辖15个乡镇人民政府(郭家堡乡、使赵乡、张庆乡、鸣谦镇、沛霖乡、陈侃乡、庄子乡、黄彩乡、石圪塔乡、东赵乡、山庄头乡、东阳镇、北田镇、长凝镇、什贴镇)。根据宪法规定,从本届开始市(区)人大代表改为选区直选,不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乡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三年。(职权是: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2.依照法律规定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3.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计划;4.选举并有权罢免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此次会议,改变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状况,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实行乡长、镇长负责制,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本届人代会,标志着我区(市)乡镇基层政权建设迈入新的历史时期)。 1986年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的本级人民代表会议”。各乡镇于1987年5月分别召开了九届人代会,本届人代会由大会选出的主席团主持召开,从此改变了由乡、镇人民政府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做法。1990年5月各乡镇分别召开了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当选的主席团中推荐了常务主席,任期3年,负责召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闭会期间,主持乡(镇)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会后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挂牌。1993年5月各乡镇召开了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9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一人至二人。主席、副主席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出,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并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1996年3月各乡镇召开了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人大主席团专职主席。1999年4月,各乡镇召开了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2000年,榆次撤市改晋中市榆次区,乡镇建置不变。2001年,撤乡并镇,使赵乡并入郭家堡乡,撤销鸣谦镇、沛霖乡,改设乌金山镇,陈侃乡与修文办事处合并成立修文镇,黄彩乡并入庄子乡,石圪塔乡并入长凝镇,山庄头乡并入什贴镇,所辖村庄也大多略有调整变化,全区下辖的15个乡镇(10乡5镇)减少至10个(4乡6镇),分别为郭家堡乡、乌金山镇、张庆乡、修文镇、东阳镇、北田镇、庄子乡、长凝镇、什贴镇、东赵乡。2001年新组建的乌金山镇、修文镇于2001年8月提前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2002年6月(2007年5月、2011年5月、2016年6月,)郭家堡乡、张庆乡、东阳镇、北田镇、庄子乡、长凝镇、什贴镇、东赵乡分别召开了第十四届人代会,通过了撤乡并镇决议,选举产生了人大主席和乡(镇)领导班子。从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每届任期5年。 2004年至2017年,属于郭家堡所辖的原使赵乡并入的14个村和属于乌金山镇的3个村共17年村,曾划归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2017年,榆次区重新接管后,交由新成立的使赵社区管理中心(属事业单位)管理。2004年至今,其区域内的人大代表一直参加郭家堡乡人大活动。 2007年5月、2011年5月、2016年6月,各乡镇分别召开了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乌金山镇、修文镇则分别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从2008年开始,各乡镇设立人大办公室,负责人大日常工作。从2018年8月开始,郭家堡乡、乌金山镇、张庆乡设专职人大副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