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庄水墨画家 2020-03-16 16:29:14 咫尺小画见宏大气象 迪文 近来拜读著名画家李耀林先生画的一批新作,与以往他的鸿篇巨制不同,这些新作每幅只有一尺大小,在这咫尺画卷之中,却展现了宏大场景、悠远意境和万千气象。这些小幅画作有泰山龙潭飞瀑、黄山朝晖,有江南春水、玉龙喀什河畔,又有黄海渔港,渤海碧波,都是山水画中的大题材。由于小幅画受到尺寸空间的约束和限制,很难展开大场景,很难深入刻画细部形象,因此也很难建构大题材。常见的小幅山水画多是小树临风,小桥流水,小趣怡情,寥寥笔墨,形成小品画较固定的程式和章法习惯。很显然,耀林先生对小幅画有另外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他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他在小画创作之前,与大画创作一样非常注重对主题内容的研究、酝酿、提炼与建构。他在方寸之间铺陈大的山水场景、大的空间、大的气势,来含括山水画的丰富情节、深远意境和宏大的审美精神。激荡的艺术大情怀浓缩于掌中尺卷,正是他修炼思想、修炼品格、修炼气度、修炼意趣、修炼技艺的寂寞之道,也是他的小幅画魅力之所在,更是他艺术理想大厦的厚重基石。在耀林先生的这批小幅画中,寄予了他质朴、沉静、悠远、博大的审美思想,也寄予了他在大自然中独到的观察、发现与意趣。他饱含对大自然的深情,勤于搜寻、发现与捕捉大自然美的身影、美的眉宇、美的褶皱、美的表情、美的细节和元素,不断采集、不断熔化、不断提炼,构成了他的山水画扎实、充沛、饱满、厚重、富有生气的质感,经得住细读与玩味。他在小中见大的场景中,深入描绘大自然丰富多彩、饱满富有张力的形象。他笔下山岩的不同肌理姿态,林木花草的四季变化,潮汐涨落的静与动,都幻化出大自然不同的身份、性格、情绪、趣味与美感。徐悲鸿先生在创办美术学院时,提出“尽精微,致广大”的办学思想,这同时也是悲鸿先生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的精髓。大写意画家齐白石先生在他的咫尺小画,有对透明的蝉羽精妙的刻画,有对蜜蜂嗡嗡抖动翅膀的生动描绘。耀林先生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中,继承了前辈朴实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入研究自然真实形象的特征与笔墨表述、艺术刻画之间的微妙变化与巨变。他之所以深究、细究自然本真形态与绘画形象之间的演变关系,正是因为他笃信大自然的一石一木、一山一水是有生命、有性格、有情绪、有精神的,他也笃信把大自然的形态、性格、情绪、精神、美感转化为绘画,转化为艺术,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如此简单轻率。 耀林先生的绘画创作,无不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纪录、研究与提炼,他游走大山大水之间,画大量写生,尽享与大自然的亲和。他精于对大自然中一石一树形象的表述与刻画,精于捕捉大自然色彩、色调的意境和美感。他画中朝晖红霞的灿烂,林间的多层次丰富色彩,大海的湛蓝与明亮的浅滩,都是他用敏锐画笔描述的感人情节,讲述山水的动人故事。他渴望拥抱大自然美的灵魂,渴求触摸到艺术的美神。他不陷于被固定僵化的笔墨程式,不陷于僵硬没有生气的图式章法。而特别注重新时代生活的情感、观察、感受与新的审美意趣、意韵、精神的表现,注重新时代山水画艺术的建构与创造,用饱含真诚与激情的笔墨探究大自然蕴含的真美,探究艺术美的时代精神。因此,他的作品表现了大自然新的语言,新的章法、新的面貌和新的美感。在大画成风的当下,动辄十米百米,内涵与精神、内容与形象却大而空洞,大而虚无,大而乏力,追逐名利的浮夸风使巨幅作品本该呈现的光辉黯然。与之相反,耀林先生沉下心来,潜心于咫尺,深入绘画艺术的本源,深入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核,推研细部精微笔画,养蓄鸿篇大局,得山水之灵妙,悟为艺之真谛。他不断用小幅画的创作研究,回答艺术之疑难。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作品 ![]() 李耀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注:图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