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眩晕

 钱首相小泉 2020-03-18

中医内科学——眩晕

1、概念

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晕)、眼花(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二、病因病机

1、肝肾阴虚

中医内科学——眩晕

2、风阳上扰

中医内科学——眩晕

3、气血亏虚

中医内科学——眩晕

4、痰浊中阻

中医内科学——眩晕

5、瘀血阻窍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三、诊断要点

1.症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伴有症: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辅助检查: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摄片、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四、鉴别诊断

1、中风

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或仅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为特征。

相同:中风昏仆与眩晕昏仆相似。

不同:眩晕多为中风前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

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相同: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

不同: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病

痫病:精神恍惚,突然仆倒,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人的病证。

相同:发作期——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先兆——其发病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缓解期——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

不同:痫病如有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眩晕则无。

五、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与肝、脾、肾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脾虚气血乏源——眩晕兼见纳呆,乏力,面色 恍白等。

脾虚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

肾精不足——眩晕兼见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2、辨虚实

眩晕以虚证居多,也可挟痰挟火。

实证——新病,体壮,呕恶,面赤,头胀痛,发作期。

虚证——久病,体虚,体倦乏力,耳鸣如蝉,缓解期。

面白而肥——气虚多痰。

面黑而瘦——血虚有火。

3、辨标本

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阴虚——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气血不足——舌淡嫩,脉细弱。

标——风、火、痰、瘀。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着之不同,临床需加辨识。

六、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虚证:精气虚——填精生髓,滋补肾阴。

气血虚——益气养血,调补脾胃。

实证:痰湿中阻——燥湿祛痰。

肝火偏盛——清肝泻火。

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清镇潜阳。

阴虚阳亢——居多,治以清火滋阴潜阳。

七、分证论治

1、肝肾阴虚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久发不已,或可兼见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隐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少寐多梦。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脾肾之阴;

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生精补髓;

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

龟板胶——滋阴降火,补肾壮骨。

2、风阳上扰

主症: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或兼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心悸健忘,少眠多梦,遇劳加重,恼怒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

勾藤——清热熄风降火;

石决明——镇肝潜阳;

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通经。

3、气血亏虚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可兼见神疲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恍白,唇甲淡白,心悸少寐。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黄芪——益气生血;

当归——补血活血;

党参、白术、茯神——健脾安神;

龙眼肉——补血养心;

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木香——调理气机、健运脾胃。

4、痰浊中阻

主症: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可兼见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陈皮——理气健脾;

半夏——降逆止呕;

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燥湿健脾;

天麻——熄风止痉;

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

5、瘀血阻窍

主症:眩晕时作,头痛如刺。可兼见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口唇紫暗,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血,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通络、祛瘀通络;

麝香——开窍散结止痛;

老葱——散结通阳;

黄酒——辛窜,以助行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之品,以防耗伤气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