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艾灸故事系列十二——艾灸巧妙化解咳逆

 培训班背包 2020-03-18

(每日一则艾灸相关小故事,带您了解艾灸)


十二

当顷刻要命的咳逆遇上艾灸





早在《内经》中就有与火针有关的记载,《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一书有关于火针的专论,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书中说道:“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还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应该根据人的长短胖瘦,中度针刺为宜。





(点击下方即可收听~)

第十二章~刘经络 来自艾君林堂 09:57

刘经络的精彩故事,全在音频啦,注意收听哦~)

刘经络所用的火针疗法,是将针烧红后,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方法。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上用于对寒证、痹痛、痈肿等的治疗。

刘经络火针选刺的位置,据《夷坚志》记载,是在左右臂上两穴,未挑明具体穴位。如果认为《夷坚志》的叙述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肺痈当首取肺经,肺经行于上肢内侧前缘,在上臂仅有天府、侠白两穴,在前臂可选择的也只有孔最,但是,这几个穴位治疗肺痈的记载却少见。古代文献中治疗肺痈记载最多的是中府、云门,两穴在肩关节附近,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在上臂上端的内侧。请注意,刘经络有一个关键的动作,提示了可能的穴位。在火针刺后,盛皋没有什么反应,他叫盛皋倾其身,在盛皋的后背捏掐,促使血液从针孔中流出来,这捏掐的部位,应当是与针刺的位置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刘经络火针选刺的穴位,应该在中府、云门两对穴位之中。

参考文献

宋·洪迈《夷坚志》

(内容摘自《灸火烟云》,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