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参军戏

 砥名图书馆 2020-03-18

唐五代参军戏(一)参军戏及其由来 

2017-02-13 08:46

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苍鹘"。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鹘能击禽鸟,末可以打副

参军戏表情

参军戏表情净--这种表演法,就是对口相声时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捧哏的也常拿扇子打逗哏的......参军戏的对话法,也很像现在的相声。 赵景深《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 "参军"两个字念快了说是"净"字。演员演这类戏,总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苍鹘的"鹘"字与"末"字同一韵母。一净一末,正如今天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

吴晓铃 《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 : 由古代"参军戏"发展、衍变出来的相声,是中国讽刺文学的一种,它是具有优良传统、悠久历史的喜剧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 董每戡《说"丑"·相声》": 发展完成为戏剧,"参军戏"的固有成份没有灭没,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变名而存在于戏剧中。"参军戏"还另行单独存在,及今仍保留其遗迹,那便是杂耍类的相声。

这臆断,自然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由它的形式和内容上来看,不无百分之九十的相近似。 持类似看法的学者还有杨荫深、黄芝冈、林庚等。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见解,任半塘 《唐戏弄》 指出:"综合三端:言辞之斫拨,行动之扑击,题材之愚痴,遂使近人联想今日之滑稽相声,系由唐宋'参军戏'中来,并不免进一步作回顾:由今伎之情形,以逆定古伎,认为欲求唐宋'参军戏'者,不妨于今日之滑稽相声内求之,则去事实太远矣!"唐"参军戏"与相声近似乃至酷似属于客观存在,在这方面,不同论者之间并无分歧,而分歧在于"说法"和"现身"方面。任半塘《唐戏弄》指出:"实则唐宋'参军戏'之滑稽,寓于表演故事之中,终是戏剧,并非说话或讲唱。击清代滑稽相声,即使有表演,甚至小小涂面,终是说话而已,且无故事,并非戏剧。"其实,这里有个误解。探讨"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决不是在"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画等号,换句话说,"参军戏"就是相声。果真如此,那就不是渊源关系,而是合二而一了。艺术史上,戏剧和说唱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是并不罕见的现象。"参军戏"也是如此,尽管以"现身"为主,有着更多的戏剧成份,但,并不排斥它蕴含着某些相声因素,对后世相声艺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具体说来,上一

参军戏

参军戏节归纳的"参军戏"的特点都在后世相声中有鲜明的体现,在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中有阐明,可参照。 "参军戏"的具体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从式,另是对立式。 两者比较,何其相似乃尔,反映了"参军戏"也与相声艺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侯宝林、薛宝琨 、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一书中已作详尽的论证。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唐代除了歌舞戏的铺衍,还有参军戏的兴起,它是在俳优表演的优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军戏名称来自一名犯官。因他原是个参军,故曰参军戏。在实际演出中,参军一词已失去了官职的含义,而衍化为就角色名称,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两个演员相互问答,以滑稽讽刺为主,在科

参军戏特征

参军戏特征白、动作之外还加进了歌唱及管弦伴奏。其中一个叫参军,即那被讽刺的对象,比较愚笨迟钝;戏弄参军的叫苍鹘,比较伶俐机敏。参军、苍鹘都是扮演戏中人物的角色名称,实际上已构成"行当"。中国戏曲有角色行当之分,就是从参军戏开始的。不少戏剧史家不无根据地指出:"参军"这个角色,就相当于后世戏曲中的净角、"苍鹘"的角色,即相当于丑角。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骄儿》一诗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之句,足见晚唐时期连做游戏的孩子也懂得如何按既定的行当,来摹仿参军戏了。

参军戏与歌舞戏的亲和关系,加速了二者间的渗透,为即将形成的中国戏曲预示了一种将歌舞、科白、表演融为一体的基本格局。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参军戏的肇始,或谓在东汉和帝时,或谓在后赵石勒时,两说虽各有所本,其间人 物情节却互有相近是处。论者对之尚有争执,未衷一是,但其起源较早,则是大抵可以肯定的

参军戏动作

参军戏动作。傀 儡戏或谓始自汉初,或谓起自汉末。汉初之说实近于想象,殊难置信。说是起于 汉末,也是相当早的。猴戏至迟梁时已经有了。梁时散乐中有 《猕猴幢伎》 ,当是以猴作戏。唐时更有《缘竿伎》,又有《猕猴缘竿伎》,作史者未审何者为梁时所传,可能是一事而两有其名。

参军戏后来演变为宋元时的杂剧,开封、临安以及金的中都,元的大都等处,相继演奏不辍。北宋时 ,开封城中的京瓦伎艺就还有悬丝傀儡和药傀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南宋时,临安城中瓦舍众伎除悬丝傀儡外,更有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法傀儡之类。据说: "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耐得翁:《都城纪 胜·瓦舍众伎》)傀儡戏应该就是当代的木偶戏。所谓悬丝傀儡就是十分形象的说 明,现在的木偶戏依然是以线索来搬演傀儡的。现在的木偶戏有唱有说,至迟在南宋时即已如此。 现在不仅这些古都中仍有这样的木偶戏,就是一般乡曲中也很盛行,成为不可少的游艺项目。猴戏 于宋时仍见于有关都城的记载,似不如傀儡戏的繁多(《东京梦华录》卷6 《元宵》 ),但在各地 的流行却更为普遍。不过宋以后都城中似已少见。现在木偶戏往往与影戏(或称皮影)同时奏演。 木偶戏于白昼演出(近来也多在晚间演出),夜晚则配以影戏。这样的相配演出,似少见于唐代及 其以前的记载。北宋开封的京瓦伎艺就有影戏和弄乔影戏,而影戏的弄者更多,且多名家(《东京 梦华录》卷5 《京瓦伎艺》 )。南宋临安的瓦舍众伎中也有影戏。据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 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说的和现在的影戏还相仿佛,可知其渊源的所自。

唐代不仅流行如上所说的三种戏,而且也已经有了从事"说话"的人。说话就是讲故事,是一种说唱 的艺术。唐代元稹曾说过:"尝于新昌宅说 《一枝花》 话,自寅至巳犹末毕词也"(《全唐诗》卷 405,《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注》)。说话亦如影戏一样,也有话本。敦煌卷子写本有唐代的说话话本《*<山+卢>山远公话》,就是例证。

到了宋代,说话屡益普遍起来,开封的京瓦伎艺中就有讲史、小说、说三分、五代史的(《东京梦华 录》卷5《京瓦伎艺》)。其实说三分和五代史都应属于讲史,既然特立名目,可能所讲的更为细 致,南宋临安众伎中有很多专从事说话的。耐得翁在所撰的《都城纪胜》中记载着:说话有四家, 其一为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银字儿应是所说小说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银字儿 ?银字是用银刻在管乐器上字迹或符号,用以表示音色的高低,这在唐时也已经有了,唐人诗中多 有咏及银字的,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说:"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更奇"(《全唐 诗》卷523),即其一例。讲小说而称为银字儿,则说中有唱,致少是以银字助定其说话的高调 。近来说书的人辄手持木板或金属板,且说且敲,声调铿锵,相得益彰,应是唐宋时遗留下来的旧 规,《都城纪胜》所说的其余说话诸家为"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捧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 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 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益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这里所说的不只四家, 但都应属于说话的一类,前面说过说话的人皆有话本。这是少不了的,可能愈说愈多,话本也就更 为精彩。据说后来的 《水浒传》 及《三国演义》可能都采用相应话本作其素材的一部分才撰写成书 ,单就说话这一行道来说,就一直传下来,现在不仅古都中皆有说书的人,就是古都以外的城市也皆有之,其中还往往有名家,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参军戏是由"滑稽"发展而成,滑稽戏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中国的滑稽并非产生于上世纪初,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

"滑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辟出《滑稽列传》专章,为滑稽艺人立传了。《史记》中记载的滑稽艺人称为"俳优",是统治者的玩物,他们以逗笑君王、为他们排遣无聊为己任。但作为玩物,只要能搞笑,他们有时可以说一些出格的话。

在太史公笔下,优人的言辞行止才有了生动的描述。颇有一些俳优还善歌能舞,但俳优无不以他们独特的语言滑稽技巧为能事。俳优尽管有着高超的滑稽天赋,甚至有着某种言辞上的"豁免权",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恐怕不能不用来根据致笑对象的个性 ,不断地设计谋笑的程式,研究新的方法和途径,如优孟之谏马,优旃之谏大苑囿,谏漆长城等。在笑声中实现讽谏,可以说,这就是滑稽的一大功能。优孟、优旃所运用的滑稽技巧,与现代滑稽戏中"欲擒故纵"、"先纵后擒"等一类"滑稽套子"(包袱)十分接近。俳优们不得不苦心经营,言必致笑,才使他们终于成为了封建王宫中的"弄臣"。

《史记》记载的另一个"滑稽"可以说家喻户晓,那就是"河伯娶妇"的故事,也称为"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为官,当地三老勾结巫师敛财,借口河伯娶妇,令乡民每年交钱,还要挑选女童扔进河里,否则要遭水灾。西门豹上任后亲抵河上,对巫妪说,你选的女孩不好,烦向河伯通报,宽限我们几日,以便选更好的献上,然后使卒吏把巫妪扔进河里,过了会说,怎么这么久没有动静,令其女弟子再去通报,凡投三人。过不久又云:女弟子办事不力,请三老亲去,吓得三老屁滚尿流。这其实是一段滑稽故事,与滑稽戏中的"以牙还牙"套子如出一辙。

唐代的"参军戏"就是在俳优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人高彦休所著《唐阙史》中有一则利用同音字引起笑场的参军戏,题为 《三教论衡》 ,大意如下: 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 《金刚经》 云:'敷坐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问者益所。

楼台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鼍(tuo)世上闻。

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

这是唐诗人薛能《吴姬十首》其一,诗中写出了唐代参军戏流行的盛况。参军戏又称加官戏、假官戏或者跳加官,形成于隋唐时期,可说是中国戏剧的雏形,也可看作讽刺小品的滥觞。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

这就是说,参军戏的“参军”可能是一个被戏弄的角色,源于汉和帝时被戏弄的县官石耽。宫廷俳优先秦就有,从《史记·滑稽列传》所载春秋时期著名的俳优如晋国的优施、楚国的优孟来看,他们的身份不过是弄臣,他们的滑稽不过是一种行为艺术,而算不上表演;就算表演,也没有对手,而不过是独角戏。到东汉和帝时,出了一个贪官石耽,使宫廷优伶有了嘲弄对象。这种形式起初不过是无心插柳,后来大约觉得效果不错,就保留下来。不妨设想:石耽“经年乃放”之后,没有了嘲弄对象,于是便由优伶来充当;就像说相声,有人善于逗哏,有人善于捧哏,久而久之,优伶中有人长于戏弄人,有人长于被戏弄,于是术业有专攻。这原本是一种即兴表演,发展成为参军戏,其间还有一个掌故:十六国时,后赵有任参军者贪污,后赵皇帝石勒于是命优伶演其事而戏弄之,故名参军戏。

唐代笔记《因话录》载:“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又说,已伏法的蕃将阿布思之妻配掖庭,“是日遂为假官之长,所为桩者”。由此可见,所谓“参军桩”就是“假官之长”,由女优饰演似乎也可以。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以为参军就是后世的副净;清代褚人获《坚瓠集》则认为,“戏中孤酸皆可名参军也,岂必副净为之哉”。据后者看来,参军一角应该是“孤酸”者,由于羡慕嫉妒恨,心理不平衡,所以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说出话来酸溜溜的。

参军戏主要有两个角色,一个参军,一个苍鹘,一问一答,间有动作,滑稽搞笑;加之内容以讽刺时政为主,颇似今天的讽刺小品。迨至唐代,这种节目已不是像汉和帝时偶一为之,而是具有一定规模,于是形成参军戏这种文艺样式。《乐府杂录》列举了一系列名优,因弄参军戏而名利双收,颇似如今的笑星。如“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唐玄宗)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假参军享受真参军待遇。参军戏演些什么内容,讽刺的效果又如何,以及唐代俳优的命运,从以下数事可以略见一斑。

参军戏是盛演于唐代的一种俳优喜剧表演,自唐代以来就有人对参军戏进行研究和论述,我们发现各种观点呈现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有必要进行清理评论,撰成一部研究小史,为进一步展开学术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绪论概述自唐代以来关于参军戏的论述与研究情况,列举前期研究成果。第一章首先分别从横、纵向上解剖参军戏研究史,对其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其次举例分析古代参军戏研究的特点。然后分述古今研究者们在参军戏起源、脚色解释及演变等问题上的争论,并评价辨析各种观点学说。第二章重点探讨参军戏研究史中对参军戏表演模式及流变的研究历程,平议参军戏中有无歌舞之争。此外,将考古界认定与唐参军戏有关的几件文物与纸质文献记载做比较,提出不能仅因戏俑或砖雕人物成对出现、表情滑稽或绿衣持笏等简单特征,就断定其与参军戏有关。第三章对王国维、任半塘的参军戏研究进行重点论述,探究其中体现的学术方法与学术理念,并对这些方法、理念导致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