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感| “阅读·瘟疫”

 昵称32229807 2020-03-18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发表在“马尾兔之徒”公众号上的第一篇文章,

希望这只古灵精怪的小兔子能带领大家

与有着社会学背景的我们一起思考~

时值三月,冬已逝早春至

距离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宣布“封城”开始,我们已经走过了近两个月的抗疫之路。

明天,是中国医疗专家团队支援意大利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二天,也是作为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在家进行网课学习的第四周。

在开学的第二周,班主任赵浩老师在QQ空间发表了一篇日志,日志的内容是一些和疾病相关的文学著作、影视作品、纪实影像等。

为了引导班级同学深入了解

疫情的各个侧面

增强自身的社会学专业素养

团支部开展了以“阅读·瘟疫”为主题的活动


支部成员以自身兴趣选择作品进行观看,并最终形成

“医护与医患”“传染病历史”“新冠纪实”

三大主题的不同思考。

01

敬重医护 敬畏生命

思考主题:

医生地位与医患关系在这次疫情发生前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类伤医事件刺痛着大众的神经。疫情期间,中国医护人员表现出的担当与责任,奉献出的热血与生命,再一次为他们曾经许下的誓言证明。

(涉及作品:《中国医生》《生门》《人间世》等)


医疗制度的改革,包括医疗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医疗设备的配置,医学理念的创新和完善,都是医学发展道路上的重点。社会对于医生的看法,也不应仅限于传统的“医生待遇高”,尊重医生,尊重医学。

                 ——单冠程

如此真实的记录人的生、老、病、死,确实无法让人不为之动容。真实的展现医生的现状,医生不是救世主——这被大多数不清楚的人所认定的概念。我想这部纪录片多多少少点醒一些人。现在国内医生的处境并不是很好,社会压力、误解、……我们都在期待“天亮”,有人退出有人继续

——王润浩

02

以古鉴今 以虚写实

思考主题:

历史上,在中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曾经与传染性疾病相遇。彼时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的思考、应对有何异同?在时间的流逝,与科技的发展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涉及作品:《鼠疫》《疾病的隐喻》《流感》《传染病》《大明劫》等)


00

“鼠疫的悄然而至,民众事不关己的不自觉,官员的犹豫与轻慢,谣言的喧嚣却每每抓不住要点,舆论的管控与维稳,少数医生勇敢的呼喊与奔走,人们才一步步接受疫情的到来,终于在死亡人数重又达到了三十来例的那天,官方拍来的急电上写着:鼠疫流行,全城封闭。”

看到这里,惊出冷汗。书中说鼠疫带来的头一种印象就是流放感:非理性地渴望回到过去或是加快时间的步伐。对应在当下的武汉,我觉得应该引起思考,困在城中的武汉市民面临的不仅仅是新冠病毒还有精神上的困境。

——陆吴棋

用加缪的话来说,就是: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毫无疑问,战争的确太愚蠢,然而愚蠢并不妨碍它打下去。

二月末时,我关注的一个播客在节目里写下一段话:在巨大的阵痛和震惊面前,我们逐渐发现,我们不再是从阅读中理解和想象他人的生活或是其他的制度,我们所阅读的、所思考的,所做的一切都和当下有关,和现实有关但这种状态无疑让人十分疲倦,当我因远离疫区、自主隔离从中脱离,以摆脱焦虑、暂得安宁之后,可能更需要再次与瘟疫共处(应该说,精神上?)。

——李思锐

1月17日我无意中观看《传染病》这部电影,当时疫情并未得到重视,我也不太在乎。但在随后的两个月内,形势越来越糟糕,电影中的部分片段与现实相对应:病毒变异、被隐藏的疾病传染速度、自我隔离、连翘(“双黄连”等)……

我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

担心——焦虑——愤怒、痛苦——逃避——平静。

借用一句话: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贺萌

“又可, 《伤寒论》历经千年

不能因为侥幸治好了几个患者

就对医圣不敬

如此狂妄忤逆

实为是我医家之大忌

明天军营之中

你就不必去了”

这是电影《大明劫》中,吴又可的师傅对他所说的话。传统中医之中小部分的这种相对消极和厚古薄今的态度是否会影响传统中医对于类似传染病·瘟疫等“古所未有”的疾病的认识与诊治呢?传统的医学典籍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些的理解新型的病情呢。而我们如此大量的宣传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派遣大量的中医工作者们前往疫区,背后到底是有哪些方面的考量?对于这些医学工作者们又是否妥当呢?这些疑问,正是《大明劫》所带给我的关于传染病方向的思考了。

——庞宇博

《疾病的隐喻》在开篇即提出:

“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

我们在当下如何辨明厘清心智层面上的神秘主义与科学主义,如何认知加诸个体与社会之上被过度期许的现代性,如何尊重被允诺与被违背之间的人的脆弱性,这次疫情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王郡苓

03

身在其中 放眼未来

思考主题:

真实的记录往往会更容易另观者代入自己的情感。在或许平淡,缺乏编排的影像记录里,我们尝试窥探一些正在真实发生的事情,发现每一个独特个体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以他们的视角凝视内心,凝视社会。

(涉及作品:《在武汉》《封城日记》《非典十年祭》等)


我没看纪录片,也没看电影,所以我只能针对疫情谈谈我的主观感受。我所在的城市是疫情重灾区,而我父亲所在的医院也是地区重点医院。我父亲的工作是接触发热患者,并通过CT诊断判定患者情况。他每周上两天班,其中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天大概十小时。除此以外,作为疫情专家组成员,他每天晚上要分前后半夜在医院会诊群里进行会诊(已经持续四周了)。因为经常接触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为了避免我被传染,他跟我保持一定距离。我已经三十多天没跟我父亲好好说句话了。远远望着,感觉他很憔悴。

——贾焦钰

面对肺炎这样的天灾,我们的社会无疑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社会整合,旧有的职业分工、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都经历了一次在洪流压迫之下的升华般的淬炼与转变。当我们像一个个守望者一样在家中寸步难行时,当我们在特殊的情景偶遇外卖员匆忙的背影与流转的目光时,请停下,思考一下这些逆行者们在当下存在与工作的意义,也请再次凝视这个我们共同构建而无法冲破的社会。

                                                       ——潘宸越

视频里的人在承受我承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也在提供着我没有足够勇气也提供不了的帮助。我不知道隔着屏幕的情绪称不称得上对他们的感同身受,也不知道仅仅是观看和这一点文字算不算对他们的感谢,不过,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可以。

                                                     —— 范文俊

希望我们的体会与或许还不够成熟的思考能带给你一些体会与共鸣。

    在这个不一样的新年,不一样的学期,我们仍将通过一块块屏幕相互联系沟通,增长知识,成人成才。让疫情成为引起反思,促进思考的种子,静待花开。

            (思考部分文字来源于132181支部成员)                                                                                      

                                            文编 : M & Matilda                                                            排版: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