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中地区吴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横店会议讲话稿)

 八面山人 2020-03-19

研究吴文化,非常赞同吴亚卿宗长的提法,有国家的、地域的、姓氏的三个层面。就是涉及吴国的、吴地的、吴姓的,均属吴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了解浙中吴氏的情况,是吴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研究浙中吴文化,应当了解浙中吴氏的分布状况。了解吴姓在各县市的族派、分布及人口,就成了必须着手的工作。为此,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翻查相关县市的地方志,查阅相关网站,咨询相关人士,终于得出一个初步的结果。

但人口统计的口径有户籍管理的角度、人口统计的角度、血缘关联的角度,因此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宗族人口之分。统计有时间上的差别。要取得同一时间内同一统计口径的数据十分困难,因此,只能奉献给大家一个仅供参考的数据。

二、浙中的概念

浙中,浙江的中部。从浙江省的地图看,金华地区正处于浙中,扩而大之,金华地区周边的县市诸暨、嵊州、新昌、天台、仙居、缙云、龙游、建德也在其内。历史上,缙云、龙游、建德都曾经属于金华专区。相邻县市之间常有分合及土地的取予现象。譬如东阳历史上曾经属于诸暨辖地,1939年磐安建县,东阳划出三个区。磐安县由东阳、永康、缙云、仙居、天台五县各割一部分组成,1958年全部并入东阳,1983年分县,东阳再割3个乡给磐安。义乌和浦江曾经合并。武义从永康分出。武义县南部原来属于宣平县的部分原属于处州。兰溪和建德也有辖境变动的情况。

浙江的陆地中心点,早先说是在磐安,后来,与永康唐先镇、东阳画水镇三市交界的义乌赤岸镇双尖山成为浙江陆地中心。这里也是金华地区的中心点。

双尖山是浙江省轴心点,海拔779.5米,以双尖山的其中一个山顶为圆心,250千米为半径,画上一个圆圈,就纳入了整个浙江的地理版图。

有个怪现象,金华地区所属县市的人,往往不以金华人自称,大约金华的向心力和辐射功能比不上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

严格地说,浙中地区,属于越地。但吴越常常并称,历史上钱镠建立的国家就叫做吴越国,吴越文化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百度·越文化》说:“越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支,中心是宁绍平原上的绍兴和金衢盆地上的金华。吴越先民同属上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其百越文化的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百越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就例如义乌商人的精神。和邻近的吴文化和徽文化相比,越文化具有一种本我的精神特质。”

三、金华地区吴氏所处的人文环境

研究吴氏所处的环境,是吴文化研究的内容之一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其思想、行为、习惯均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

浙中,主要是金华地区的人文环境,尤其是思想学术氛围,对吴氏,对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一方面,金华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

金华,古称婺州,宋元以还,名家辈出,纵观思想史和文学史,出身于金华者大有人在。于是便有“婺学”之称。

金华学派肇始于北宋范浚,成形于南宋乾道、淳熙期间,其代表人物为吕祖谦和唐仲友。范浚1102--1150兰溪香溪人,晚岁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朱熹曾作《香溪范子小传》,以“私淑弟子”的身份地位来评价和推崇范浚。清浙江督学使雷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祠。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曾邀集鹅湖之人,企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关于哲学思想的争执。为学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博采众说,熔于一炉,独树一帜,创立金华学派。以其讲学宽容并包,四方学者归趋心服,推为金华学派之祖。唐仲友1135—1216),人称说斋先生,博闻洽识,史学精绝,独尚经制之学,与乡人吕祖谦同为当时金华学派创始人。

金华学派也称吕学,谢山同谷三先生书字记曰:“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熹)学也;吕学也,陆(九渊)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以格物致知;陆以明心;吕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吕学派治学严谨,又不囿于门户之见,故四方之士争而趋之。其门生遍及八婺台温,远及福建、江西以至荆、扬、吴、越、幽、冀、齐、鲁等地,影响深远。后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传其学,流传数百年。

友成书院受业者有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马壬仲、赵彦秬、吴洪等,自淳熙二年(1175)至庆元二年(1196)22年间先后中进士,且多为名臣。其中葛洪、乔行简官至宰执,而且得入《东莱学案》(共23人),堪称吕祖谦(东莱先生)的理学传人。李诚之曾省试第一(解元),以衰病之年镇守蕲州,与金兵巷战,力竭自刎,合门殉节。乔行简、乔梦符、葛洪、李诚之等以名宦载入《宋史》。陈黼、倪千里及赵彦稶、赵彦秬兄弟等也声名籍籍,载入方志。友成书院培养人才之众,质量之高,罕有其匹。

与吕祖谦同时,陈亮创立的永康学派,

东南三贤,朱熹和张栻都非常看重吕祖谦,都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吕祖谦那儿接受教育。朱熹曾说:“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具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乃自闽遣已子塾至金华就学于吕,函云:“此儿绝懒,今不远千里以累高明,切望痛加鞭勒,惮稍知自励。至于择高游,谨出入,尤望垂意警察,尚荷千万。”

他们的学术观点,曾放射过绚丽的光彩,对当时全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曾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金华就是由于婺学的兴起,才讲学起风,学者云集,学术活跃,人才辈出,被誉为“小邹鲁”。

朱熹之学,上承周敦颐、二程兄弟、张载。所谓“濂洛关闽”,“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关”指关中张载;“闽”指讲学于福建的朱熹。孔子——子思——韩愈——李翱——二程——杨时——罗从彦——朱松、李侗——朱熹

在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之前,理学的中心,或称为儒学的正宗一直在金华,历时300年之久。

二程和朱熹吸收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 、 “道生万物” 的思想来完善儒家的本体论, 又吸收了清静、 无为和主静的修养思想。张立文认为, 宋明理学在起步阶段, 周敦颐把道家哲学作为最主要的参照系;到发展阶段, 二程得益于道家提出的“理” 范畴; 到朱熹援道入儒, 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都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因此, 他指出:“宋明理学在形式上是儒家的, 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道家成分。宋明理学正是因为较妥善地吸收并转化为道家的思辨哲学, 才完成了儒家哲理化进程。

心学,作为汉族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中国大陆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材将其归类为“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中国大陆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材将其归类为“客观唯心主义”)。

可以继朱熹道统者不过二三人,黄干为其中之一。朱熹临终,将深衣幅巾及平生遗书付之,曰:“吾道之托,尽在此矣。”黄干担任临川令,金华人何伯熭任县丞,命其子何基(1188—1268,文定)师之。何基门人王柏(1197—1274,文宪)、张润之,王柏门人金履祥(1232—1303,文安)、闻人诜(子梦吉,梦吉门人吴履、宋濂——方孝孺),金履祥门人许谦(1269—1337)、柳贯(与义乌黄溍、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合称儒林四杰,亦宋濂师),何王金许为北山四先生,雍正年间从祀孔庙。许谦门人吴师道、叶仪(门人许元)、苏友龙(子伯衡)、范祖干、胡翰、金涓、朱丹溪、蒋元。

元明时期,讲学成风,有黄溍、柳贯、宋濂、章懋、程文德等都设帐授徒,学者甚众,影响深远。

四、金华地区吴氏的名人

1992版《金华市志》列传人物162人,吴姓占第一位11人(其他张姓10人,徐、陈、朱三姓各7人,何姓6人)占6.8%,远远超过吴姓人口占金华地区人口3.6%的比例,这从某个角度说明金华地区吴姓人才的群体之大和质量之高。这11人是吴崇福D、吴师道L、吴莱P、吴百朋Y、吴绛雪K、吴梦非D、吴味经D、吴士槐P、吴茀之P、吴山民Y、吴晗Y。东阳、义乌、浦江各3人,兰溪、永康各1人。金华地区历史上的两位才女,一为吴家媳妇倪仁吉Y,一为吴家女儿吴绛雪K。

                吴立梅2015.5.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