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胜禅寺》“藏头诗”

 张湘晋 2020-03-19
《广胜禅寺(藏头诗)》
广胜寺(上寺
*
“藏头诗”
《广胜禅寺》

张湘晋

2017年4月4日游览.

广结善缘渡云泥
胜水灵山上下倚
禅庭郁茂千年柏
寺外桃园花正嬉
*
《广胜禅寺(藏头诗)》
*
《广胜禅寺(藏头诗)》*
《广胜禅寺(藏头诗)》*
《广胜禅寺(藏头诗)》*
《广胜禅寺(藏头诗)》
*
《广胜禅寺(藏头诗)》广胜寺(下寺)

*

《广胜禅寺(藏头诗)》

*
《广胜禅寺(藏头诗)》霍泉渠流

*

《广胜禅寺(藏头诗)》

霍泉“海场”(此图采自网络)
*

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北方向约19公里的霍山,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距今已1200多年的历史。广胜寺分为上寺与下寺两个部分,其建筑十分讲究,与嵩山少林寺同等规模。上寺建有三层大殿,被高约七尺的青砖墙围着,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大院。头道院中有一座十三级高塔——飞虹塔,青砖结构,一色琉璃瓦盖顶。院中是大雄宝殿。后院有藏经楼,稀世之宝《大藏经》即藏于此;另外还有东西禅房,是寺僧居室。下寺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一些,主要是以反映广胜寺有关情况的壁画为主。在下寺旁还有泉水名“霍泉”。

中国的稀世之宝《大藏经》,是唐代法师玄奘从天竺取回来的梵文经卷的汉文善本.南宋时期,北方金朝文化中心——山西平水(今临汾市)佛教界聘请高师,用30年时间将《大藏经》汉文刻印成功,共7000余卷。因刻版于金朝,又收藏在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内(广胜寺地界原属赵城县管辖),所以又被称为《赵城金藏》。《赵城金藏》以其历史悠久和卷目完整而成为我国的珍贵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我国大片土地,实行野蛮的烧杀抢掠,同时贪婪地攫夺我国珍贵文物!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就伸到了山西临汾地区的赵城县,收藏在广胜寺内的《赵城金藏》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觊觎。

1942年5月我党中央发现《赵城金藏》这一珍贵文物受到侵华日军的威胁,急令太岳军区设法抢救。部队领导接到指示后,立即着手组织力量,制定行动方案,并派员对广胜寺周围敌情和地形进行了侦察。在行动中由于组织严谨、计划周密,指战员没费一枪一弹,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夜时间就将《赵称金藏》完整抢救出来并安全送运到了根据地。

大陆解放后,为了确保《赵城金藏》的安全,中央政府将全部经卷运往北京,存放在国家档案馆,同时又作了一套复制品,留在广胜寺内供游人们阅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广胜寺内拍摄了部分镜头,其中大家看到的经卷就是《赵城金藏》的复制品。

霍泉

霍泉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之麓。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亦发源于此地。霍泉,即霍山泉水,位于霍山脚下,离广胜寺下寺不过百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又名广胜寺泉。由海场、分水亭、碑亭、水神庙组成。占地面积 80平方米。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和灌溉水源。

霍泉出露于洪洞县东北15km处的霍山山前广胜寺脚下,泉水出露点集中,1956-1993年多年平均流量为3.91立方米/秒,动态稳定。1958年扩泉后,建有长155m、宽5m、深6~7m的截流槽,槽中大小泉眼108个,均从东侧山边奥陶系灰岩中溢出,属岩溶上升泉。泉水出露标高581.6m。泉水水质良好,为HCO3·SO4-Ca·Mg型水,矿化度536mg/l,总硬度354.6mg/l,水温14℃。

泉域位于临汾盆地东侧基岩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海拔2530m,最低标高600m左右,山脊呈马鞍状起伏,东坡倾向盆地,西坡切割强烈。年降水量400~600mm。山区河流均为间歇性河流,西侧汇入汾河支流洪安涧河,东侧汇入沁河。

清道光七年《赵城县志》中云:“霍泉源出沁源县诸山,流经岳阳南渗水滩,伏流八十里,至县东南霍山下复出。”为印证清人之说,山西大学的学者,曾将酚、酞两种化学物质投放渗水滩后,再于霍泉口取样,确证了那“伏流八十里”的记载,并非妄说。霍太山又名太岳山,是唐虞时的中岳。

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每小时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涌出,向西流去。早在唐贞观年间,霍泉就可浇灌十余万亩田地,本可造福于人民,但反而给洪洞和赵城两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在当地土豪劣绅的挑唆下,两县因争泉水,不断打架斗殴,持续了数百年时间。

《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贞元年间,两县百姓为霍泉水的肉搏鏖斗达到白热化。官府多次调解和派兵弹压均难平息。这年春天,骚乱又起,平阳(今临汾)知府速召洪、赵两县县令共同拟定了匪夷所思的平乱之策。这“策略”在经得两县士绅认同后,便广贴告示,付诸实施。

一天,知府着人在霍泉的水神庙前,架起大油锅一口,掷铜钱十枚于锅底,先将锅中之油烧个滚沸,再命两县各选的壮丁,用手探油锅而捞之,捞得几枚钱,便得几份水。在两大营垒民众山呼般的助威之下,三声响锣敲毕,全场鸦默雀静。但见赵城擢拔出的硬汗,弩箭离弦似地冲至锅边,抢先猛地将手插进滚腾的油锅,一下抓出铜钱七枚。壮汉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烂。为赵城赢得霍泉七份水的汉子,被该县视为泽被一方的英雄,并为之在水神庙一侧建立了“好汉庙”的生祠。

据碑志记载,洪赵两县在唐贞观元年开始分水,当时的分水是在河内垒起石头把水分开,“油锅捞钱分三七”后,洪、赵两县为霍泉仍屡争屡讼,械斗不断。分水的限水石也屡竖屡砸,两县的水战仍死纠活缠,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将霍泉水“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

尽管官府派衙役严守分水亭口,但两县又把战地移至对方渠头。以后,又建了碑亭。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合理使用。分水亭已成为历史遗迹。

唐“十历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咏霍泉的诗:“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环境幽静的美好世界。李瑞诗里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水神庙,在下寺西侧,有一墙之隔,主殿宇叫明应王殿,是祭祀霍泉神的场所。明应王殿为元代建筑,建于公元1319年,重檐歇式,四周设围廊。殿内有明应王像端坐神龛正中,两侧有侍女四尊,人物穿着细腻,形象楚楚动人,龛下有四大臣泥像分站两列,其气色神态各异,面部表情传神。

在水神殿的四壁上,绘满了元代壁画,将近二百平方米,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作品,据题记载,都是当时洪洞、赵城一带的民间画师绘制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东西两壁有求雨图和降雨图,神话故事,想象离奇。除此还有几幅很富有风土民情的卖鱼图、司食图、司宝图、打球图、下棋图等,画面上还有园林、村舍、街市以及各种人物、民俗,犹如元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尤其是在南壁东侧,有一幅反映元人戏曲的画十分珍贵和有名,它是中国发现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人们誉为广胜寺的三绝之一。画面是一个戏班集体亮相的场面,正中是班主“忠都秀”,这是画幅上部横标“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告诉的。十一个人物中,生旦净末丑,都构画了脸谱,有的还挂了胡须,有的手持笏板、刀、宫扇等道具,有三种乐器演奏,击鼓、吹笛、拍板同登前台。这幅画反映了元代杂剧盛行时期的真实情景,是研究戏剧史的宝贵资料。尤其是这幅壁画保存在平阳府(今临汾)管辖的洪赵地面,研究价值就更重要,因为平阳素有戏剧摇篮之称。

水神庙除主殿外,还有仪门、山门等建筑。尤其山门,实际上是一座古代戏台。戏台背面就是庙门的前脸,山门甬道是从戏台下通过入内的,又称“过路戏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这里都要请戏班唱大戏,这与水神殿位置及壁画形式十分吻合。

(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删除部分冗余.改正一些错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