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家乡的年 家乡的民俗 图:邱万喜 / 汪填金 文:毕爱心 版式设计:湛蓝 总有一些情结,一种乡愁,被尘封在人们的脑海里,它像久闭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必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 当从朋友圈看到家乡的龙灯重新舞起来的视频时,就在那一瞬间,我感动无比! 作为三十三年前的一名参与者,对家乡的传统民俗文化,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那种情感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 二月七号,天下着濛濛细雨,老早就催着爱人陪我回娘家,一个小时的车程让我觉得比平时漫长了许多,来到舞灯的场地,也许是下雨的原因,操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心里顿时有点莫名的失落。好吧!那就去喝喜酒,正好同学儿子结婚。 回程时,老远就听见锣鼓家伙响和吆喝声,没想到我们村的一众后生,在雨中把龙舞得活灵活现,虎虎生风!还没等爱人把车停稳,我便迫不及待地冲出了车门,拿出手机,啪、啪、啪、连发了三条朋友圈。好多后生我不认识,但他们都认识我,他们都喊:“姑姑,好好拍拍我们,好好写篇文章,来宣传一下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人来了解,来欣赏,让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往往情感越深,越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也太高估了自己的姑姑,就凭我这支笨拙的笔,怎能表达这热情浓浓的民俗,集趣味与奔放为一体的舞龙精髓呢? 其实,当看到这些可爱的后生个个干劲十足,斗志昂扬,年长的伯伯,叔叔们敲锣打鼓时的饱满的精气神,配合着把整个花灯搞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时,心里早已抑制不住想写的冲动。 龙 灯 元宵舞龙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其根源源远流长,且各具地方特色。 全国各地的舞龙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舞龙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密不可分的,民间传说:“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岁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耍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 我们村的舞龙属南龙,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是整条龙最重要的部分,南龙的风格在于有气势,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龙灯舞起时,父老乡亲个个精神抖擞,热情高涨。 引宝的人手舞一颗大龙珠,站在两龙中间,用龙珠左突右闪,时上时下,时儿摇头摆尾,时儿欢腾跳跃,这样热烈的气氛,感染了许多围观的观众,他们都想跃跃欲试,一展自己的舞龙风采。 我们村的龙比一般的龙长一些,十五个人一条龙,两条龙加引宝的共计三十一人,一条龙身约三十米长,整个舞龙呈线条形布置,总长六十米。 在制作上,原来龙头都是用纸扎的,龙身的鳞纹是用彩布缝上去的,而现在的龙都是布的,龙身的花纹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有的还是电脑配合缝出来的,效果也就更漂亮更逼真! 我们村的龙灯,舞得很不错的,十里八乡一致叫好!盘圈时速度快,升腾高,贴地连贯紧凑,尤其舞出的S弯更是在眼花缭乱中激越,高昂!加上伴有独具特色的车灯,马灯,引来四里八乡的人围观,好不热闹。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村就闹过三次花灯,第一次是一九八三年,第二次是一九八六年,再就是今年了。我有幸参与了两次车灯表演,感受颇深,且回味悠长。 车 灯 “裹脚”这一古时的陋习,还被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实则是对女人的一种摧残。那时的女人出门走亲戚或回娘家,都是由丈夫用木制的独轮车推着,前面还要一个人帮忙拉车才能出门。 我的太祖母就是个典型的小脚女人,记得很小的时候,帮她洗过脚,摸着那像粽子一样的脚,好奇问着她“太婆,您的脚怎么这么小,还没我的脚大,痛不痛?”太婆摇摇头说:“不痛,不痛。”那时不懂,现在才能体会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哀,为了反映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不公以及社会制度的残酷,更是出于对古代女性的同情,而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种娱教于乐的方式。三人一同扮演,一个后面推,女孩中间坐(不是真的坐,是站着的),一个前面引,以诙谐,幽默,逗乐的形式面对观众,中间以情歌穿插,整个过程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而流传至今。 头戴金丝发,身穿绫罗纱 手拿一支花,插在鱼尾钗 手拿一把伞,伞上挂招牌 招牌四个字,好看不好看 前年一十八,去年十九春 今年二十岁,实在爱人心 上穿大红袄,下穿百罗裙 三寸金莲脚,实在路难行…… 说起车灯,心情就异常兴奋,我与它有着不解情缘。三十三年前,那时读初二,村文书龙林叔叔来到我家与爸爸商量车灯的事,他说:"没有合适的女孩愿意扮演坐车灯的,要走男扮女装这步棋。”我在旁边一听,马上跳了起来说:“这么大的村庄,居然连一个扮演坐车灯的女孩子都找不到,还不得被人笑话死,没人去我去。”没想到话一出口,龙林叔叔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说:“那就是你了,那就是你了。”本是一句脱口而出的玩笑话,却就这样迎来了我的第一次坐车灯的经历。 更没想到的是,三十三年后的今天,五十岁的我,还能再一次来扮演这个角色。 当这次活动组织者之一,文兵对我说:“三十三年前是你坐车灯,希望今年还由你来。”我一听乐了:“莫开玩笑,我都五十了,还要八十岁学小旦,让人笑话,应该让更年轻,更漂亮的女孩来。”文兵又说:“你来更有经验,更有记念意义,非你莫属!”看着他急切的神情,我一时不知怎么拒绝,却又不能冒然答应。 回到车里时,爱人告诉我说:"老村长龙林叔叔也要你来扮演。”这时才知道,他们没有开玩笑,是真的要我来参与。 其实这份家乡情结,我内心还真有那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怀着忐忑的心情,拿出了手机,在微信里与我的干爸,邱老先生聊着这件事,要他帮我拿主意,他一听就来了精神,叫我赶快答应,他说:“乡亲们让你来参与,是信任你,肯定你,再说,就算是为家乡出点力你也应义不容辞。”他还说:“去吧!等你正式出灯的时候,我会与王忠华摄影师商量,去把你拍得美美的。”听他这样一说,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且乐开了花。就这样坚定了我第二次来表演车灯的决心。 腊月二十九晚上,吃过年饭,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彩排,可是我太高估了自己,毕竟年纪摆在这里,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每次排练下来,都汗流一身湿,且头痛,脚痛,腰酸背痛,但为了能把这次活动搞好,我咬牙坚持,心想着决不能拖他们的后腿,一定要配合好这次活动,直到圆满成功。 当听到村长说:"有姐姐参与进来,我心里就有底了,我们村花灯一定会更精彩。"当看到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当掌声,笑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时,我所有的苦与累和付出,就没有白费。我要感谢我可爱的父老乡亲,是他(她)们给了我无限的信任与鼓励!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十八岁! 马 灯 马灯的来历更是具有传奇色彩。相传在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村里有一大户人家,就是毕青松叔叔家的祖先,他不仅在县城有七间店铺,家里还养有"神牛,神马”。主人为人善良且广施仁义,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会施以援手,若有外乡人来到他门前乞讨,他不仅给人饭饱,还会赠予粮食以及衣物。厚德载物在他这里就是最好的诠释,神牛,神马出在他家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至于怎么个神奇,待我一一道来。 那时,男主人在县城经营生意,女主人在家打理家务,往来传递信息或置办货物,都是用纸写好,然后系在马背上,由神马独自完成,每一次它都会准确地来到自家店铺门前,等着主人把所需物品放好,再驮返回家,有时在途中遇见歹人想劫货或想把它牵走据为己有,它都会巧妙地逃开,它比现在的机器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令人称奇! 神牛的故事更是令人唏嘘不已!那时没有化肥,每当鄱阳湖草洲上的草最丰盈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去打草,把草铺到田里腐烂当肥料,一般都是早出晚归,午饭就是靠神牛来送,每到饭点,神牛就会来到家家户户门前,等着人家把饭盒挂在它的角上,再送到草洲上去,等他们吃好了又把饭盒挨家挨户送。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后来,它的主人家遭变故,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不得不把神牛易主,在与买主商讨时,神牛大泪双流,主人也流着泪抱着它的头,尽管有多么的不舍,但还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哪承想,在第二天清晨,当买主来牵神牛时,发现它自挽绳索吊死在牛栏里!自古都说:牛勤劳,狗忠主,没想到牛也这么忠主!为了这个故事,我还特意去翻了族谱,可惜没找到任何有关的记载。我所讲的这些都是经过后人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的。 后人为了感恩和记念神牛神马,才有了今天的跑马灯。 跑马灯最吸引人的眼球,由清一色的小女孩来扮演,十三个人,加上一个马牌子,也就是放马人,也是由十三四岁小男孩来扮演。他风趣,幽默,搞笑,总能引人捧腹大笑。小女孩们则唱着原生态的情歌,清脆,悦耳: 正呐月里谈妹正月正,我也与贤妹去也看灯,看灯是假意吖妹呀,看妹是真心,妹子里吖呵嘿。 二月谈妹郎抬头,三姐搭板上彩楼,彩楼抛绣球吖妹呀,单打平贵头,妹子里吖呵嘿。 三月谈妹三月三,我也与贤妹看吖牡丹,牡丹真好看吖妹呀,赛过紫金山,妹子里吖呵嘿。 四月里谈妹四月八,我与贤妹拜菩萨,菩萨保佑我吖妹呀,生个胖娃娃,妹子里吖呵嘿。 五月里谈妹是端阳,糯米粽子滚白糖,白糖真好恰吖妹呀,送妹过端阳,妹子里吖呵嘿。 六月里谈妹热也洋洋,高楼瓦屋好乘凉,一把文明伞吖妹呀,挽手回家乡,妹子里吖呵嘿。 七月里谈妹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中间隔条河吖妹呀,一年有一回,妹子里吖呵嗯…… 直唱得少男少女们春心荡漾,情意浓浓。观灯的场所也就成了青年男女互表爱意的地方。而这十四个小孩子身上,不仅蕴涵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绽放着蓓蕾般的芳华,让人慨叹与欣慰! 出 灯 正月初四,是我们特定为出灯的日子,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今天的正式亮相。 这天,我们早早起来,一切准备妥当,八点正式起龙,那一刻,珠北镇街道两边,爆竹一条接着一条,就像两条鲜红的彩带,从街头一直飘到街尾。待锣鼓家伙一响,烟花齐放,鞭炮齐鸣,乡亲们齐刷刷迎出家门,欢呼着迎接福龙的到来。花灯所到之处,就预示着福寿,安康,太平就送到那里。就连邻村的乡亲们,对我们的花灯也喜欢的不得了,我虽演了五场,又冷又累,但看到乡亲们高涨的热情和一张张笑脸,心里暖暖的,且累并快乐着! 正月初五是个特别的日子,天虽下着雨,但在王忠华摄影师的策划和安排下,摄影师们来了,文化局的来了,文化馆的来了,鄱阳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县楹联主席汪填金老师还为我们这次花灯撰联,并有邱老先生献的墨宝。 2018年|春 双龙祈福 十九大指航,新岁新风新屋下 三十年接力,梦追梦逐梦圆中。 我把它贴在村口的大洞门上,路过的人个个都夸联美!字美! 摄影师们的敬业精神,更是让我感动不已,他们为了抓拍一个精彩镜头,哪顾得上一身水一身泥。 他们一个劲得夸我们村的民俗美,环境美,人更美!我们村年轻人也是可爱,为了在镜头下完美呈现,他们可着劲表演着,哪管雨水淋湿了头发,汗水浸湿了衣衫。当摄影师们发出一声声“太美啦!太绝啦!绝无仅有,人间仙境” 等等感叹时,他们笑了,我们醉了! 当电视台的镜头对着我的时候,平时落落大方,口若悬河的我,此刻,紧张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真是丢人丢大了!事后鄱阳电视台相继播出我都不敢看,生怕自己出了洋相。当朱记者再把上饶台播放的视频给我看,觉得也没那么糟糕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不管怎样,这次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把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辈手上遗失。作为家乡的一份子,能够参与其中,不忘初心,能为家乡的民俗文化尽点力,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也感到无尚荣光与自豪! 最后用两首小诗来表达一下新屋下与老屋下正月十三共同祭祖时的情景与感怀! 《龙灯过新年即景》 远山近水染霞光,浅岛青波韵更浓。 驿道新桥今古事,白鸥引吭唤蛟龙。 《六十六人同祭祖》 十里春风祭祖行,三揖颔首敬英灵。 今生一脉传真意,后世千年有谁铭? 作者简介 毕爱心,笔名心愿。江西上饶鄱阳人,喜爱京剧、旅游及美食。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活。 新 书 讯 |
|